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东南大学-财政与税收
1东南大学远程教育财政与税收第六十三讲(复习)主讲教师:吴斌2财政与税收期末复习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单项选择题(10分)、判断题(20分)名词解释(24分)、问答题(22分)计算题(24分)3财政与税收研究范畴国家的宏观经济实际上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收入-支出=结余(一)收入:税,债,费,利1、税收收入2、债务收入(国债)3、收费收入4、利润分配收入中央税收地方税收4第一章财政的概念和财政的职能[重点掌握]1、财政产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2、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特点3、资产阶级财政学说的代表人物4、财政的职能财政在国民经济活动中主要承担三种职能:资源配置(Allocation)职能、分配(Distribution)职能和宏观调控的职能。5、发展中国家财政的特征及中国财政的特点5第二章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分析[重点掌握]1、财政收入的概念和分类2、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1)总数指标:财政收入总额(2)相对数指标: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64、公债收入和公债管理分析公债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债在整个经济中,在财政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在确定了其角色之后,紧接着就可以由公债的性质来确定其量的规定性,即公债的规模。在对公债的进行了定性、定量地分析之后,那么紧接着就会产生一系列公债事物操作上的问题,即公债是如何发行的、该由谁来充当公债的买者以及怎样才能将这类债券推销出去,到期应该如何偿还,而所有这些与公债运行有关的活动又都属于公债管理的范畴。7重点掌握什么是公债?国债的特性税收凭借其强制性、固定性与无偿性这三大特性稳居财政收入的第一位,相形之下,国债的特征则是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西方国家国债理论的演进8公债的作用公债的流动效应和利率效应9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国际比较(见教材P56-57)国债期初余额本期发行额(财政支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累计余额(GDP)动态静态101、国债负债率=当年国债余额/年度GDP;2、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GDP;3、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4、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11第三章财政支出【本章提要】财政支出又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财政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出上,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职能也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因此,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往往反映一国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所进行的活动范围和政策选择情况。本章重点1、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2、财政支出的增长与控制3、财政支出宏观和微观角度的经济分析12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一、财政支出理论的演变(见教材P63)1、亚当斯密的财政支出理论2、瓦格纳的财政支出理论3、皮考克和魏斯曼的财政支出理论4、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理论二、财政支出的分类按照财政支出的性质分类1、购买性支出2、转移支出(转移支付transfer)13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增长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的成因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客观上要求社会必须提供与之适应的一定比例的资源,用于提供社会公共事务,以满足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社会共同需要。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公共事务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但总的趋势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社会公共事务的需求量越大,从而导致财政资源外在比例的提高。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财政支出需要方面的原因;二是财政资源供应方面的原因。14第三节财政支出的经济分析[本节提要]一般认为,政府部门制定决策和私人部门制定决策是十分不同的。在私人部门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使其开支和生产的决策达到最优状态,而在政府部门中,决策是通过政治程序由政府计划机制制定的,市场机制对于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并不起作用。虽然客观上不存在市场机制,但经济学家们试图用市场机制对财政支出进行分析和决策,导致产生了所谓模拟经济分析的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析,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就整体的财政支出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二是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财政支出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15第四章国家预算【本章重点】第一节国家预算概述掌握国家预算的分类和职能;我国的国家预算组成;国家预算的理论依据包括年度预算平衡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和财政职能论。第二节国家预算制度了解国家预算原则和预算的组织形式。第三节预算程序一般了解预算程序即预算编制、预算批准、预算执行和预算事后监督四个阶段。第四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一般了解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收支划分的原则;收支划分的形式。16什么是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一国政府编制的每一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支出和平衡的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具体形式上看,国家预算是一个具有法律地位和技术性的文件,它是所在财政年度的预期收人和支出的一览表,反映政府在年度内进行财政收支活动所应达到的各项收支指标和收支总额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所有政府活动中财政总是起支配作用,法律要付诸实施,政策要贯彻执行,都需要通过财政支付,政府资金的筹集和支出从根本上规定着政府的活动范围与方向。因此,国家预算反映了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17重点、国家预算的理论依据伴随着西方国家预算的发展过程,西方国家预算的基本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年度预算平衡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和财政职能论。18第二节国家预算制度[本节提要]预算制度是有关预算的各种法规制度的总和。即预算应有怎么样的结构、应该如何编制、怎样建立和执行预算等的全部法规制度。具体地说,预算制度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关在预算体系内处理各经济主体之间的预算关系的制度,这就是以收支划分为核心的预算体制,其主要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其实质就是集中与分散的分配关系。二是有关预算制度的其他内容,包括预算原则、预算的组织形式、预算的范围和预算的工作程序。19名词解释什么是复式预算、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20【第五章财政政策】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节财政政策概述:掌握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手段和财政政策效应的概念。重点掌握财政政策的分类和财政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第二节财政政策的运作机理:掌握有关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宏观经济的简单均衡模型和财政政策的作用功能以及相机抉择原理和内在稳定器原理。第三节西方财政政策理论的演变:掌握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以及货币主义的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21财政政策的分类1.根据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不同进行分类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收入、扩大支出来增加总需求的。在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也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的财政措施是:减少税收、增加公共工程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实行赤字预算,发行公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来压缩总需求的。采取的手段是:提高税率、减少购买支出和补助支出,实行盈余预算。22财政政策的运作机理财政政策在提高C+I+G线中如何发挥其功能,可以有以下四方面途径。(1)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减税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税后个人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就可以将C线提高;二是减税后私人投资也会增多,将C+I线提高。(2)增加转移支付,它可以使C线提高。(3)增加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它可以在C+I线不动的条件下,将C+I+G线提高。(4)以上三种手段的组合。23西方财政政策理论的演变1、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24第六章税收原理本章主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节税收的基本概念;税收定义,税收的特征,税收原则。第二节税收制度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违章处理等要素。要重点理解:1、纳税人;2、征税对象;3、税率;4、纳税范第三节税收要素分类第四节税收负担与税负归宿复习时一般了解。25第一节税收的基本概念掌握税收的基本概念,税收定义,税收的特征,税收原则。26税收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税收的基本含义主体目的凭借依据特点地位国家为实现国家职能政治权力法律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的基本特征27第二节税收制度构成要素本节主要内容有: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税收法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是国家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它确立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税收制度一般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违章处理等要素。28第三节税收制度要素分类税收是一个总的范畴,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总是由许多不同的具体税种构成的。在众多的税种中,虽然每个税种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但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去分析,用某一特定的标准去衡量,就可以发现有些税种具有相同的性质、特点和相近的功能,从而可以区别于其他各种税种而形成一类。税收制度要素分类是指在税收立法和税法理论上,根据各种标准对税收进行的区分和归类。29直接税和间接税1、定义直接税是指税负由纳税人直接承受而不转嫁于他人的税种。直接税以归属于纳税人的所得和财产为征税对象,即税收法律主体与税收经济主体保持一致。2、直接税的特点直接税的显著特点是:(1)直接税的纳税人较难转嫁其税负。(2)直接税税率多采用累进税率,根据纳税人所得和财产的多少决定其负担水平。(3)直接税中的所得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生存能力和状况设置相应的减免额,使纳税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保障。30间接税间接税是指税负能由纳税人转嫁于他人承受的税种。间接税主要是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征税,纳税人通常把间接税款附加到或合并于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标准之中,实际是由消费者最终承担税负。31第四节税收负担与税负归宿一、税收负担税收负担简称税负,一般而言,是指纳税人或负税人因国家征税而承受的利益损失或经济利益转移。它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在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数量关系和纳税人或征税对象随税收的量度状况。税收负担一般用相对值表示,反映一定时期纳税人的实纳税额与其征税对象价值的比率,即税收负担率。这个比率通常被用来比较各类纳税人或各类征税对象的税负水平的高低,因而是各国政府研究制定和调整本国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32二、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1、税负转嫁和归宿概念税收转嫁是指在经济流通中,纳税人将其所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33东南大学远程教育财政与税收第六十四讲(复习)主讲教师:吴斌34【第七章流转税制】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流转税的性质和特点重点掌握流转税的性质和基本特点第二节流转税制设计重点掌握流转税制设计或制定中如何确定和选择其课税对象、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税率结构等基本要素。第三节税收制度要素分类介绍了流转税制类型,即将流转税分为周转税、销售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四种类型。重点掌握各种流转税的特点。第四节流转税制模式流转税制模式包括周转税制模式销售税和消费税结合模式,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流转税制结构和如何选择流转税制模式。35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流转税制的课税对象、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税率结构等基本要素。这是全面掌握和执行流转税的前提。36第一节流转税的性质和特点流转税性质从消费角度看,流转税是对个人和企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课税,因此,也可以称为消费税。从经营角度看,流转税是对企业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经营收入征税,因此,也可以称为营业税。从消费和经营角度同时看,流转税课征的商品范围包括商品和劳务,其中,商品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商品。流转税的商品征税主要是对消费商品交易征税,对以财产形式出现的资本品,如土地、房产、权益交易转让也往往纳入商品课税的商品范围,因此,也可以称为交易税。流转税的名称和表现形式尽管很多,但在本质上都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征税,属流转税的范畴。37第二节流转税制设计流转税是
本文标题:东南大学-财政与税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9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