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最近几年,特别是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个人投资热,真可谓千军万马闯股市,万马千军炒基金。不仅入市十几年的老股民意气风发地在股市淘金,就连不懂股票、基金等为何物的老大娘也挤进炒股票、购基金的行列。证券交易所人头攒动,银行柜台前购买基金者排成长龙,其火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4月,我国沪、深股民账户总数达9354.54万户,其中新股民有3千多万;截至2007年9月4日,基民账户总数为5268.2万户,两民合计为14662.7万户,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3%。我国这股个人投资热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形成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宏、微观背景: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保持着持续多年稳定增长的势头;国家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百姓的投资市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金融市场上已经有为数较多的投资工具可供使用。从微观环境来看,国家虽然连续几次提高存款利率,但在通货膨胀预期心理日益强烈的情况下仍显偏低,货币持有人要求保值增值的意识在增强;加之一些股民、基民一夜暴富神话的强烈刺激和有关宣传人员口若悬河的吸引,都激活了理性经济人的投机心理。当然,最根本的是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了29年,GDP、人均收入、存款金额大幅增长,人们富裕了,腰包鼓了,有条件思考自己的剩余资金如何去投资。根据国家统计总局统计,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4元增长到2005年的10493元,28年间增长30.5倍。居民储蓄居高不下,达16万亿。中国的富人阶层已经出现,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例如北京高收入家庭户资产已达235万元,其中金融资产约占三分之一,达80万元左右。如果这种宏、微观经济环境不发生明显变化,预料这种个人投资热在短时期内也不会降温。在这种几乎近于“狂热”的投资热面前,笔者应当向投资者们讲点什么呢?在这里,笔者想通过引用被称为“炒股大王”、“中国股市第一人”、“股神”的杨某和记者的几段谈话来表明笔者的心迹。当记者问他:“这段日子股市这么火,我想很多股民都会向您咨询,您现在最怕别人向您问什么?”他回答说:“最怕的是一无所知的股民,我们称为‘三无’——没有理念、没有技巧、没有方法的股民来问你现在买什么股好。因为现在的股市已经和往常不一样了,以前的股市有个警言,叫‘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现在被股民演绎成‘股市没风险,入市要大胆’了。”当记者问:“当股民向您咨询买哪只股票好的时候,您怎么回答?”时,他说:“我一般不回答,而劝他准备好了再来,不要因为红眼病而匆忙入市,抱着赚钱的愿望而来,最后95%亏损而去。”当记者说:“但是这几个月的行情给人看到的是不懂一样挣钱。”杨某说:“还没有到说这个话的时候,这个股市,只有当你离开的时候才能说我挣了。我们看到好多人挣了好多好多,最后还是一无所有地离开了股市,所以没有离开股市,永远不能说挣和赔。”当记者说:“有人总结您十八年在股市旗开得胜的原因,您除了有一个像隐士一样平静的心态外,还非常善于学习,您是初中学历,却到各种大学中给教授们讲课,是这样吗?”杨某回答说:“对。在我没有进入证券市场前,我那时的工资很低,也就是六十几块,但那时我每年要订一百份报纸。我是读出好处了,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今天。我现在在火车上都是无线上网。我现在已经养成一个习惯,睡前不上一下网,看一下及时更新的新闻,是睡不着觉的。”他又说:“不是财运,是学习的结果。”他还提醒广大股民:“一定要加强理论的学习,不要以为靠运气就能挣到钱。我见得多了,成千上万的股民都在我们面前倒下去了,不要自己碰得头破血流才作为教训。”从上面的几段引文可以看出,这位“股神”和记者谈话的中心是:股民要想在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善于学习,要对入市有充分的知识准备。笔者将这个意思推而广之,凡是准备或者已经进行投资的人都应该对投资标的有个知识准备,都应该加强学习。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一定要到正规的大学投资专业或投资培训中心去脱产学习一年半载,而是要投资什么就查阅相关资料或书籍去学习什么,不懂什么就学什么,边干边学。现在书市中可供理财者学习的书籍很多。不过有些书籍对涉市不深的理财者确实难懂,如前几年出版的《投资大师谈投资》、《投资艺术》等理财专著,没有一定的先期专业知识为基础,读起来必然很吃力。另外,这些书籍大都是介绍国外投资的经验,与我国国情有一定差距,比较适合作为专业投资专家、大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近年来,鉴于投资理财热,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了投资理财专栏,连一些地方晚报也不时发表理财专论,这些文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只是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最近笔者也看到几部介绍国内投资理财的编著,其总体印象:一是模仿国外经验的格调较重,二是理论色彩较浓,三是缺乏案例和实际经验介绍。这对于涉市不深的平民百姓投资理财来说,还不太合适。针对这些欠缺,我们编著了《个人投资理财必读》,这本书的特点可概括如下:第一,本书面向的读者是涉市不深的普通个人投资者。据粗略估计,其中新股民有3千多万,新基民有2千多万。这部分读者群对于投资近似于“四无”,一无理论、二无策略、三无技巧、四无较长时间的实际经验。因此,本书力求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初等文化程度的人能一看就懂。第二,在内容上着重讲述多种投资理财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即投资基本概念、术语和理论,基本投资策略和技巧,基本风险防范措施等,而避开深奥的理论、复杂的公式、繁琐的论述,使读者读后能说明白某种投资为什么能赚钱,怎样赚更多的钱,又怎样能降低风险所招致的损失,从一个投资的糊涂人变成明白人。第三,突出用案例或事例来说明概念、理论或公式。对于初级投资者来说,深奥的投资理论,充满哲理的投资经验,即使再深刻、再正确也很难被他们所理解。从我们的教学实践上看,初学者对案例和事例分析颇感兴趣,也易于理解。因此,笔者在讲述每种投资时都以案例开篇,在讲述较为复杂的理论时,都尽量以案例或事例来说明,让读者在享受趣味的事例和语言中理解投资的理论和技巧。第四,本书定名为《个人投资理财必读》,它不同于《公司理财》,公司理财讲的是企业的筹资、投资、运营及利润分配;它也不同于《个人理财》,个人理财讲的是个人或者家庭的储蓄、证券、保险、房地产、教育、纳税、退休筹划、遗产等筹划,即它不仅包括个人投资筹划,也包括个人生活筹划。我们的《个人投资理财必读》讲的是个人投资品的基本理论、策略及风险防范,它包括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债券投资、期权和期货投资、炒汇、购买保险、房地产、黄金和收藏品的投资、银行贷款、银行存款等在我国已经盛行或开始流行的投资工具,是系统地、全面地讲述个人投资理财的专著。本书由博士研究生导师宋效中教授组织,由几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并多年从事证券投资教学和实践的教师、银行证券分析师、会计师事务所高级注册会计师及公司经理共同合作编著。全书共分十二章,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宋效中、田祥;第二章,沈向光;第三章,邢瑜;第四章,仵凤清;第五章,于媛媛;第六章,楚喜逢;第七章,张明莉、靖鲲鹏;第八章,王立国;第九章,王娟;第十章,高颖;第十一章,王静;第十二章,田祥;宋效中、仵凤清、王立国负责全书的总体结构设计、修改和统纂稿;李金玲和孙继生根据其长期证券投资的经验评价了各章知识的实践性;许楠也参加了定稿。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疏漏以及不完善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导言个人投资理财,指的是个人或家庭的生活目标得到满足以后,再去投资于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黄金、外汇、不动产等投资品,获取投资回报,加速个人或家庭资产的增长,从而促使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不同于公司理财,公司理财讲的是企业筹资、投资、运营及利润分配;它也不同于个人理财,个人理财除了讲个人投资筹划之外,也讲个人生活筹划。最近几年,我国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个人投资理财热。我国这股投资理财热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形成有深厚的宏、微观经济背景:从宏观经济上看,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保持着持续多年稳定增长的势头,发展呼唤投资;国家一系列改革开放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百姓投资理财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金融市场上已经开发出较多的个人投资理财工具供投资者一展才华。从微观环境上看,由于国民经济持续20多年的快速增长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人们富裕了,腰包鼓了,有条件思考自己的剩余资金如何去投资。加之众多投资人受到别人发财致富的诱导和刺激;预期通货膨胀,要求保持增值心理的增强,都激发了这种个人投资理财热的形成。这种个人投资理财是好事,不是坏事。长期以来,一些人存在一种畸形心态,内心里羡慕金钱,但大多数人在表面上却都鄙视金钱,渴望致富又不敢表现出来。以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赚钱、发财、致富,成为中国人羞于启齿的词语。有的人不以贫穷为耻,反以贫穷为荣;有的人也想发财致富,却不敢大大方方承认,堂堂正正实施。所以,现在的个人投资理财热,反映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经济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反映我们中国老百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重大进步。但是,我们要从理性经纪人的角度出发去审视这种个人投资理财热的发展前景:这种个人投资理财热能实现老百姓发财致富之梦吗?怎样的个人投资理财才能达到发财致富的目标?个人投资理财需要哪种知识储备?讲究什么策略?如何分析与防范风险?这就是我们这本《个人投资理财必读》成书的目的和所要讲述的内容。第一节投资理财可使你发财致富(1)一、投资理财可圆中国老百姓百万富翁梦一个22岁的女大学生公开宣称要做个亿万富妹,你可能认为她狂妄,还会嘲笑她痴人说梦,但她现在却实实在在有了价值40万元的股票。这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她用了3000元压岁钱赚来的。这位女大学生叫吴莲子,曾是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学生。1993年,他发现爸爸的朋友中有人买股票。她也想试试,得到父母的支持后,她到证券交易所以自己的名字开了户,那年她才16岁。入市后,她自己模拟操作了一年。1994年暑假,她决心实践一把,拿出十多年攒下来的压岁钱3000多元,买了200股外高桥和黄埔房产,暑假结束时她抛出手中的股票,净赚了15000多元。初战告捷,吴莲子十分兴奋,这也让她有了无比的信心。从此,吴莲子便正式在股市中奋斗,现在手中的股票价值已达40万元。她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能够成为亿万富妹。在众多炒股大军中,杨某算是资格比较老的一位。作为中国最早的股民之一,早在18年前,当人们还纷纷渴望万元户的时候,只有初中文化的杨某就已经通过证券市场成为百万富翁了。人们称他为“炒股大王”、“中国股市第一人”、“股神”,境外媒体甚至把他和巴菲特、索罗斯相比。在这十八年中,杨某一直在股市奋斗,而且稳赚不赔。凡是他投资的地方都能赚到钱。有人总结他在股市获胜的经验,认为他有一个像隐士一样平静的心态,对此,他说:“对,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炒股是六分心态,三分技巧,一分运气。比如说今年有很多人赚得少,就是心态不好,做短线急于暴富,抓黑马,结果抓到的都是黑驴,不想抓的随便放在那里,都翻了百分之百,就是心态使然。”还有人总结他的经验,认为他除了具有良好的心态外,还非常善于学习。对此,他说:“对,在没有进入证券市场之前,我的工资很低,每月只有六十几块钱,但那时我每年要订一百份报纸,我是读出好处了。这个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由于长期的投资实践和认真学习,缜密思索,他总结出在股市制胜的许多经验,经常给各地股民和大学教授、学生讲课。例如,“吃鱼不吃鱼头和鱼尾、吃中段”的经验。他说:“我经历过四个熊市、四个牛市,每个牛市差不多了,我不求跑到顶,跑到最高,在炒股上我创造一个理念,叫做吃鱼不吃鱼头和鱼尾,吃中段,所以每到一个相对的高点,我就逐步撤退了,落袋为安了。”例如,他认为炒股不可太贪心,太自负。他经历了多年的炒股生活,见到过大起大落的人相当多,他说:“我有一个朋友是和我一起入市的,也是这么两三万元钱本金,最多的时候炒到3500多万,我跟他讲,你差不多了。他没听从,在跌到一个熊市,到了500点的时候,他认为已经到底了,又向证券公司借了3000万,六千多万,想已经见底了,等会会涨,六千万不就
本文标题:个人投资理财一本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0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