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一章绪论及国民收入核算
宏观经济学课件制作:毕世宏主讲人:毕世宏E—mail:bsh6511@163.com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主要依据[资料1]2002年拉美经济乌云密布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拉美经济今年将出现0.8%的负增长,人均产值负增长2.4%。报告称拉美地区的经济前景“令人沮丧”。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的拉美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3%。今年的失业率将超过9%,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将达到8%,“从80年代以来还没出现过这样的逆境。”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今年的出口将下降1.5%。外来资本流入量依然很少,今年是连续第4年出现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结论:总产出,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以及国际收支等指标能反映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资料2]经济增长但居民实际消费力下降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处于黄金周期,我国GDP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国外经济学界有人称这是中国的‘黄金十年’。初步核算,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46619亿元,比2006年增长11.4%。(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和高速增长的GDP相比,2007年的财政收入增长更为惊人。据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不久前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透露,2007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超过5.1万亿元(2003年中国财政收入2万亿元,2005年3万亿元,2006年4万亿元,2007年5万亿元,三年翻一番。),同比增长31%左右。但是,和这组数据的辉煌相比,另一组数据则显得有点寒碜:近五年来,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6.8%。也就是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但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仅为财政收入增长的1/3,农民的收入增长仅为财政收入增长的约1/5。而且,随着2007年初以来CPI的快速上涨,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正在贬值。2007年全年CPI上涨高达4.8%,2008年1月的CPI数据更高达7.1%,创10年来新高。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家的眼中,通货膨胀、失业、利率、衰退、和经济增长是观察、判断和描述经济状况的指标。政府所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经济衰退和提高经济增长率,以及如何控制通货膨胀率;厂商所关心的是通货膨胀如何影响生产成本,衰退如何影响销售量;居民户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失业和如何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社会中,还应该考虑进出口贸易的状况,一个国家是否能够保持贸易的平衡或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衡量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由此看来,宏观经济的主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等。那么,一个国家在总体上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为研究对象,那么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总体经济为研究对象。因而,宏观经济学对整体经济行为进行研究时不能向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体的分析方法,而只能用整体的分析方法。【简介】现代经济学中的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一类是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包括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有效率地在各种用途中配置既定的资源?凡研究这类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称作主流经济学,如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另一类问题是市场是如何产生的?非市场选择是如何运行的?包括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唯一途径吗?不同于市场的选择是什么?非市场决策是如何进行的?凡研究这类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称作非主流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现代经济学中的自由派与保守派:20世纪以来经济学界争论的主线就是:干预与不干预凡主张经济活动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的学派都是自由派;凡承认市场失灵、赞成政府干预的学派都算作保守派。对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派的争论与分歧的评价: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尽管在政策主张上有争论与分歧,但他们都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效率最高的制度,最符合人性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需要完善但不需要变革。剑桥学派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好感与同情,他们甚至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如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的某些观点是正确的,但多数经济学家抱有怀疑、排斥、敌视的态度。形象地比喻就是西方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与分歧属于“家庭内部矛盾”,而他们与马克思的争论与分歧则属于“敌我矛盾”。我们认为:任何一个西方经济学派所得出的对某个经济学问题的认识仅仅是“部分正确的”,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在学西方经济学时不可全面地接受所有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也不可以仅仅接受某一派的经济观点更不能否认某一派的经济观点。正确的态度是:通过吸收与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对这些理论进行取舍,正确且有用的来分析我国的问题;对正确的但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进行改造使之中国化;把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丢弃掉。宏观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萨伊定律: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Say)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有一个推论:“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①人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人们将自己生产的商品送到市场上,只是为了交换其他商品,因而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言下之意,在供给与需求这一对矛盾中,更加重视供给的作用,只要生产出来,需求是不成问题的;进一步说,更多的供给表示更多的需求,需求量与供给量始终做通比例增加,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然恒等。这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动中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而部分产品的过剩也看成是因为其他产品供给不足造成;再进一步说,认为市场机制是完美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当然也就无需政府干预经济,这与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一脉相承;除了马尔萨斯等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以外几乎所有的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萨一定律成立②在此逻辑框架下,储蓄行为是无法被理解的,因为只要投资就可以赚钱,只要生产就能够带来收益;因此,社会全部储蓄都能够十分顺利地转化为投资;经济社会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③由于投资和储蓄衔接的十分紧密,所以他们对货币就有了这样的认识: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克服交易困难、方便交易的一种手段。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易过程的实质就是商品——商品。他写道:在以产品换钱、以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起一瞬间的作用,当交易结束以后我们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归根结底他们都认为货币无法影响真实经济表现;④局部的失调可以通过价格自由波动来调整,相信发端于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信条,认为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总之,萨伊定律强调了总供给的作用,否认了长期中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可能性,完全信赖市场机制的作用,信奉自由主义,排斥政府的干预行为,是新古典经济思想的基础。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JohnMaynardKeynesisdoubtlesslyonethemostimportantfiguresintheentirehistoryofeconomics.Herevolutionizedeconomicswithhisclassicbook,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1936).Thisisgenerallyregardedasprobablythemostinfluentialsocialsciencetreatiseofthe20thCentury,inthatitquicklyandpermanentlychangedthewaytheworldlookedattheeconomyandtheroleofgovernmentinsociety.Noothersinglebook,beforeorsince,hashadquitesuchanimpact.课间休息宏观经济学的初期(一)----古典经济学1776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国富论》(TheWealthofNations)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力量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活动达到最有状态。政策含义:政府在自由经济体系中作用十分有限,政府不能通过经济政策影响宏观经济。代表人物:李嘉图、米勒、马歇尔、庇古大萧条(GreatDepression)与凯恩斯革命20世纪第一个25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古典经济学,甚至包括看恩斯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也是在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英国自1920年开始长达10余年之久的长期慢性萧条,以及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及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为导火索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把古典经济学从正统的经济学宝座上拉了下来,经济学上把这一替代称为“凯恩斯革命”。经济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的极速下落是美国经济史上最出人意料的宏观经济事件。这促成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同时,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投身经济学研究正是因为曾经经历了这个可怕的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标志凯恩斯经济体系的确立。认为经济活动下降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政策含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减轻经济波动。凯恩斯理论行之有效,因此取代了古典主义学派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莫迪利亚尼、克莱茵、托宾、希克斯。大滞胀(GreatStagflation)•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再加上停滞的产出水平和不断上升的失业水平,严重削弱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力,这为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和卢卡斯(理性预期革命)所宣扬的反凯恩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卢卡斯宣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死亡。但是到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又来了,史称“新凯恩斯主义”。正如曼昆所言:“新凯恩斯主义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复活而是凯恩斯主义的再生”。•“正如30年代大萧条为凯恩斯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70年代的大滞胀引导经济学家和公众迎接反凯恩斯革命的到来。”(托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三)(1).货币主义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他认为政府的积极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是引起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罪魁祸首。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唯一该做的事情就是给这种市场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发挥作用的环境,MiltonFriedmanThe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shasdecidedtoawardthe1976PrizeinEconomicSciencesinMemoryofAlfredNobeltoMiltonFriedmanforhisachievementsinthefieldsofconsumptionanalysis,monetaryhistoryandtheory,andforhisdemonstrationofthecomplexityofstabilizationpolicy.(2).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理论方面缺少微观经济学基础。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上出现了一种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探索力量即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RobertLucas),理性预期学派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向古典主义复归,因此被称为新古典主义。RobertE.Lucasforhavingdevelopedandappliedthehypothesisofrationalexpectations,andtherebyhavingtransformedmacroeconomicanalysisanddeepenedourunderstandingofeconomicpolicy.back(3).新凯恩斯主义•费雪(Fischer)•泰勒(Taylor)•曼昆(Mankiw)•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阅读《
本文标题:第一章绪论及国民收入核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0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