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瞄目标析考点明考向抓热点提能力核心提示复习本课需要掌握1个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个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个重要举措(实现社会公平的两个重要举措),3种重要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考点分级考点展示考情分析高频考点1.按劳分配2.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4.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近几年高考对本课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这4个考点上,命题主要以时政、社会热点或选取、创设具体事例为背景,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考点分级考情分析高频考点信息、分析和阐释问题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加深对各种分配方式的理解,并结合2011年、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2、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党的考点分级考情分析高频考点十八大会议精神中有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内容,深化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特别要注意掌握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一系列新举措考点分级考点展示考情分析热门考点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这一考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也是2013年高考的命题热点。在复习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有关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中所涉及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论述,结合我国政府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考点分级考情分析热门考点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稳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出台职业年金试行办法等措施,全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1.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地位。(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个人消费品主体公有制社会总产品个人消费品(3)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和特点。(4)作用:有利于促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性质社会生产平等分配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和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人成本税款(2)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内涵: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参与收益分配。②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所有权合理性合法性公民权利技术资本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制度,这是现阶段我国坚持此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2)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图解我国实行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必要性。2.正确理解按劳分配(1)这里的分配是狭义的分配,其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范围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不包括生产资料。(2)按劳分配不是平均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因为生产决定分配,因而不同公有制企业职工的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的报酬。(4)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①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结构来看,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构成来看,虽然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是按劳分配部分仍然占较大的比重。③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来看,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④在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并非只有按劳分配,还包括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等。[特别提醒]走出按劳分配理解中的几个误区(1)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析: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2)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注意: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要素收入就不是按劳分配收入)(3)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私营、外资企业里的工资收入不是)3.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主要形式含义(表现)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主要形式含义(表现)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主要形式含义(表现)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才凭借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按技术、信息等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土地的租金、出让金等)[特别提醒]正确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1.2011年9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称,下半年将全面启动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以此为重点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是指根据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确定的工资。实行绩效工资()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所有劳动者的收入③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④能够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绩效工资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故①正确;②中“提高事业单位所有劳动者的收入”的说法太绝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属于按劳分配,故③的说法错误;④正确分析了实行绩效工资的意义。故本题选D。答案:D2.某家庭2011年12月份的收入共6258元。父亲在国有商场工作,工资收入1000元;母亲在集体企业工作,工资收入900元;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收入2300元。此外,还有股票收入1200元,政府公债收入528元,为企业提供商品信息收入330元。该家庭收入中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与按劳分配所得分别是()A.2058元4200元B.3500元1000元C.4358元1900元D.3830元2428元解析:国有商场、集体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父亲、母亲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儿子的工资、股票和债券收入及提供信息所得收入属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C正确。答案:C1.效率的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2.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效率,生产发展;反之则会效率,生产发展。有效利用提高促进降低阻碍3.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差距4.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即共同富裕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经济利益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反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2)收入分配方式对公平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不同,劳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上的差异,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别。如果这种差别和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因收入过于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误区警示]误区: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不利于社会公平警示:(1)按劳分配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能有效防止两极分化,保证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公平的要求;但按劳分配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又体现了效率的要求。由于人们劳动能力、贡献的不同,也会导致一定的收入差距,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按生产要素分配可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体现了效率的要求;但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益分配过程中要遵循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原则,这又体现了公平要求。(3)把二者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要先富帮后富,后富促先富,实现共同富裕,把二者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3.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按生产要素分配能拉开收入差距,①错误;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是调整分配关系的体现,它带来了企业效益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价值,②③正确。科技人员的收入应该取决于科技成果带来的价值,④错误。故选B。答案:B4.(2012·郑州预测)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的责任。下列符合这一要求的是()①提高银行存款利率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③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④完善资本市场,疏通融资渠道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利息收益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提高存款利率,可以使存款者获得更多的利息,这不能促进社会公平,故排除①;完善资本市场,疏通融资渠道,也有利于提高效率,不能促进社会公平,应排除④;②③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B当选。答案:B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物质前提保证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又要防止;既要落实,又要提倡;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促进公平平均主义收入差距悬殊分配政策奉献精神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保证。制度(2)保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3)再分配更加注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居民收入
本文标题: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2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