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物理教案【范例4篇】
物理教案【范例4篇】物理教案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此处提醒您要在浏览器中下载收藏。教案课件是老师提前准备的,我们要静下心来写教案。教案是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网络教育提供有效支持。物理教案篇【第一篇】识梳理知:1、道德的含义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因意义:1道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尺。3道德对于个人的成长、人生事业的成败、生活幸福的与否都具有重要作用。①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②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要性:①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②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责任庄严使命。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联系: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区别:①产生时间不同,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法律是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②实现方式不同,道德主要是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_,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法律一经国家制定或认可,就由国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凭借国家的权力强制施行③调节范围不同,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人们所有社会关系和行为;而法律主要涉及哪些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4、德治与法治的关系1联系:从国家的治理来说,法制与的知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区别:①法制以法律的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同样是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评价善恶、荣辱的根本标准。我们必须把得知与法制紧密结合起来。5、如何加强道德建设1继承优良传统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无穷的感染力和永恒的生命力。中华传统美德,凝结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2弘扬时代精神①道德的进步,总是表现在为传统道德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先进道德的发展,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②道德的进步,总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3博采众长,为我所用①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发展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力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道德精华,值得我们汲取和继承,有很多富有成效的道德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6、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7、以为人们服务为核心1原因: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私有制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②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8、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基本内容:①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③坚持集体主义,维护集体利益,要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2原因: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3措施: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尤其是要反对个人极端主义。物理教案篇【第二篇】1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2掌握白磷、红磷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磷的含氧酸的性质,了解常见的磷酸盐。1通过NO2、NO、O2跟水反应的分析,掌握氮的氧化物、氧气和水反应的有关计算方法。2通过比较白磷、红磷的结构和性质,提高比较能力,提高判断同素异形体的能力。通过氮族、氧族和卤族元素的比较,提高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NO2、NO、O2跟水反应的有关计算。复习上节课N2的化学性质,总结氮的氧化物的性质。你能写出哪些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其中氮元素的价态分别是多少?氮的氧化物中属于酸酐的有哪些?NO和NO2如何转化?NO2、溴蒸气怎样鉴别?如何收集NO、NO2?二氧化氮跟水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一支10mL量筒)。1轻轻摇动量筒,观察现象(水位逐渐上升,红棕色逐渐变浅)。2用大拇指按住量筒口,取出量筒倒转振荡,再插入水中,观察现象。(水位迅速上升至量筒容积约,剩余体积的无色气体)。3将量筒口用橡胶塞塞住,从水中取出量筒,往量筒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溶液变红)。通过以上实验的分析引出下列问题。分析反应原理:物理教案篇【第三篇】教学目的1、知道导体中的电流决定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初步理解电流跟电压、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为学习欧姆定律打下基础。2、注意培养学生综合使用电学仪器的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实验规律的能力。3、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学仪器的综合使用。教具教师使用: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小灯泡各一个,演示电流表,干电池两节,电键,导线。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学生用电源,电键,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滑动变阻器(50Ω、),简式电阻箱,导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前面几章中分别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你认为电流跟电压、电阻有没有关系呢?(学生发表意见)利用演示实验(电路图见图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流跟电压、电阻间的关系。实验过程如下:步骤1、分别用一节干电池、两节串联的干电池组给小灯泡供电,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问:第二次实验中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什么较大?步骤2:仍用两节串联的电池组供电,更换小灯泡,观察灯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问: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什么不同?在实验基础上,使学生对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定性的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本章知识教学的线索,点明本节研究的课题及研究方法。(二)讲述新课(板书)第五章欧姆定律1、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问: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扩大两倍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将如何变化?怎样才能确切的知道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板书)1、在电阻不变时,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出示实验电路图(图2)讲解各元件的作用,讲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考虑器材在桌上码放的位置(如是否便于操作等)。2为便于读电表示数,电路连接完毕并检查无误后,应将两电表靠在一起。3定值电阻R用简式电阻箱提供,取R=5欧。4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分别选用安和3伏。5其他注意事项同过去要求一样。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教师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查,如:电键是否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是否放在了阻值最大处;简式电阻箱提供的阻值是否为5欧。出示实验数据记录表(一)(自制投影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实验完毕,让同学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问:电流随电压变化时,符合什么规律?换用其他导体做实验,都能得到上述正比关系。教师按下面格式板书,然后让学生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实验结论:在________不变时,__________的电流跟______的电压成_______。利用实验数据记录表(一),应用比的关系,进行口算练习。问:若电压加大到5伏,通过导体的电流是多少安?简要小结,指明下面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板书)2、在电压不变时,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前的几点说明:1实验电路与前面实验相同。2实验中电阻的阻值依次为5欧、10欧和20欧。改变阻值前,一定要断开电键。3闭合电键后,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使每次电压表的示数均为2伏,读出各次电流值,并填入下表。出示实验数据记录表(二)(自制投影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实验完毕,让同学汇报实验数据。问:1电流与电阻这两个电学物理量,是谁随谁的变化而变化?2电流随电阻变化时,符合什么规律?3怎样完整地表述这一规律?(板书)实验结论: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应用比的关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上面实验中,若电阻为40欧,那么,通过电阻的电流该多少安?(三)课堂小结学生应明确,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以及研究后得到了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对后面学习有何意义。(四)巩固知识1、指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自制投影片)1导体中的电流在电阻不变时,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在电压不变时,一段导体的电阻跟电流成反比。3导体中电流的大小,不仅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还与导体的电阻有关。2、利用电路图二提问。1闭合电键后,发现两个电表的指针均不偏转,说明此电路处于什么状态?2闭合电键后,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而电压表的指针向左偏转,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3闭合电键后,发现两个电表的指针一会儿向右偏转到某一位置,一会儿又都摆回零刻度处,这是什么原因?(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曹广建)【评析】本节教案从总体上来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是一个好教案。教案很完整,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比较合理。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中,突出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特别是通过实验如何分析、概括出这种规律显得不够,分析概括出这种关系应该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种“分析概括”是物理学中经常用的,而初中学生对此又比较生疏,不太习惯。另一方面在实验结论中写有“在___________不变时,_________的电流跟__________的电压成__________。”这一段写的比较含糊,横线上要求填的内容不突出,也不重要。如第一横线上可填:电阻、导体、电路等;第二、三横线上也存在此问题。另外,在行文中两次用到“应用比的关系”,这句话里的“比”作者是指“比例”的意思,但这种简化的用法不合适,“比”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一般在正式行文中一定在语言意思上不要给读者造成含义不清的句子。物理教案篇【第四篇】一、新课引入: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二、进行新课:1、声音的发生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物理教案-测量。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2、声音的传播1课本图3-2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4、回声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2利用回声测距离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40m/s;t=求:S解:s=vt1=340m/s×1/2×=255m答:略三、布置作业:四、板书设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测量》。2、声音传播: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2、声速(15℃)340m/s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
本文标题:物理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22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