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桥教案大班【实用4篇】
1/15桥教案大班【实用4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桥教案大班【第一篇】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5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12/15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师生互动)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1写桥的文章,这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3/15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等。(三)、赏析、品味“桥之美”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4/15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四)、我看“桥之美”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5/15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桥教案大班【第二篇】《影子桥》是1散文,作者从儿童的视角,描写的家乡的桥。影子桥是我给起的名字,课文对影子桥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观察与联想交融,虚虚实实,有动有静,活泼清新,适合朗读教学。教材安排了认字6个:拱、待、蹿、逐、钓、吆。写字10个:桥、修、颜、模、追、逐、藏、猫、钓、牌。你见过桥在水中的倒影吗?你还见过什么有趣的倒影?意在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感受到影子桥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感情。这散文从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家乡的桥。第一段交代影子桥的位置和历史。第二、三段写站在桥上俯视,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也可以说是写影子桥的得名。第四、五段写坐在桥下看影子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6/15后面写我爱影子桥。影子桥是我给起的名字。因为这座桥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影子。课文第二段、第四段对影子桥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尤其是第四段,水里的鱼儿在影子桥上互相追逐,蹿上跳下,观察与联想交融,虚虚实实,有动有静,活泼清新。文中把水面比做奶奶的脸,认定石拱桥待在这里是为了照自己的影子,诸如此类,这样一些地方,语言非常儿童化,充满情趣。全文没有人们的欢声笑语,甚至没有直接写第二个人,不适合高声朗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低低的声音、慢慢地读,仔细品味。第四段可能有些学生看不懂,教师可以在这里点拨一下:鱼儿怎么会在桥上追来追去呢?或者看看上一段写了什么。本课要写的字笔画较多,可以分散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比如出示课题时写桥。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不同的词语。()模()样()模()样()模()样()模()样二、读课文,填空。站在桥上,河水水底有,还有。风儿吹来,水面像,起了好多好多的皱纹。水下在晃动,跟石拱桥。三、把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序号写在()里。7/15()河上有一座石拱桥。()听爷爷说,这桥很老了。()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桥上有四个石狮子。(一)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片。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都是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孩子,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都见过哪些桥呢?(学生谈自己见过的桥)2、老师再给同学们介绍一座特殊的桥,在丁丁家门前,丁3丁叫它影子桥。教师板书课题:影子桥,注意桥的写法,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2、教师检查词语。(1)学生自读词语。(2)教师指名读词语。(3)学生齐读。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4、教师检查生字。课件出示:钓、钩,让学生认读,组词。5、利用生字卡片,认读要写的字。一、细读感悟。8/15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明白了什么?可用铅笔画出有关的字词。3、全班交流读书收获(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边把自己知道的画在黑板上。如:学生说有石拱桥、小鱼、木牌、起了好多波纹、河边有小草和大树等,在老师的帮助下画在黑板上。水里除了鱼还有什么?(石拱桥的影子)4、站在石拱桥上往下看,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站在桥上往下看,河水清清水下一座桥在晃动,跟石拱桥一模一样。(1)指名朗读这一段。(2)听了他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老师读的怎么样。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因为老师边读边想象,自己试试着读读好吗?(4)学生自己练读。(5)再指名读。老师评价: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9/155、桥下这么美,影子桥上又是怎样的景色呢?课件出示: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多快乐。它们一怱儿蹿上桥面,一怱儿又跳进水里。它们是在藏猫猫吧?配上活动画面。(1)指名朗读这一段。(2)你听到了什么?鱼儿是怎么蹿怎么跳的?(3)老师朗读,学生做动作。(4)指名表演读。(5)集体表演读。(6)鱼儿除了在藏猫猫,还可能在干什么?(7)你喜欢这儿吗?能再美美地读读吗?6、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写什么话?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同学用心听用心去感受。。观察你家附近的影子桥,把它倒影画下来或说给同伴听。桥教案大班【第三篇】《桥》是1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10/15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11/15《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桥教案大班【第四篇】:“说不尽的桥”是八年级第三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前,立足于当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12/15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促其形成个性认知并形成文字;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今中外桥建筑,本地桥特色,集画、音于一体的桥文化等,组织学生围绕四个探究话题——桥名趣谈、桥与文学、家乡的桥、小设计师。同学们既是参观者,又是解说员;既是表演者,又是鉴赏家、设计师。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课堂容量,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想象力,为学习活动构建了精彩的平台。:综合性学习课1、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2、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3、了解家乡的桥。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获取知识的习惯。4、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1、学生——收集关于桥
本文标题:桥教案大班【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40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