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1)
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定义间接投资直接投资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兴起于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S.Hymer)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沦.标志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兴起。随后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其它理论。按照它们各自的分析方法或理论依据大致可分为四类;1.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如海默的垄断优势论;2.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如美国学者R·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3.内部化理论;4.折衷理论。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竞争跟进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折衷理论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P、Kindlebrerger)的发展,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海默一金德尔伯格”理论。海默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般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不敏感,在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构成中,相当一部分资产是通过举债方式在当地筹集的。这些情况证明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动。故不能正确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海墨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销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包括产品差异、商标、市场技能(广告、促销、服务等)或价格联盟;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经验上的优势和进入资本市场的差异等;3.在企业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上的不完全竞争,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如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政策可能造成市场得到不完全性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构成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由以下几方面构成:1、技术优势。包括生产秘密、知识、信息、决窍、无形资产、市场技能等,这是垄断优势的核心内容。其中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和产品特异化能力是最具有实质性的构成部分。(对知识产权掌握--知识公司内部转移成本低--可以在东道国轻易获得垄断优势)。(在技术已经标准化的东道国--跨国公司的产品特异化能力,对产品少量的更改或者通过广告形成商品标识,生产异化产品--控制和打击模仿(凯夫斯(R·E·Carves,1971)的产品特异理论论)2、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和传统理论强调的规模经济不同,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非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如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大型销售网络、进行集中的资金筹措和全球性的统一管理等造成的规模经济;3.资本和货币优势。对外投资的跨国公司往往是资金雄厚、或者有比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和来源广泛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这些资金获得更高的回报。其二,外汇市场的不完全性。跨国公司拥有的货币比较坚挺,可以通过跨国投资获得坚挺货币通货溢价的收益。例如美元的高估是刺激美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4.组织管理优势。如优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有效运行机制等,可以通过对外投资驱动更多要素,释放更多能量;5.易于得到廉价的劳动力、特殊原材料等造成的优势。垄断优势理论还试图解释美国企业选择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技术许可证交易方式来利用其垄断优势的原因:海默认为,美国企业从事直接投资的原因:一是东道国关税壁垒阻碍企业通过出口扩大市场.因此企业必须以直接投资方式绕过关税壁垒,维持并扩大市场;二是技术等资产不能如其它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因此可以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海默认为美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以独资经营为主要形式。竞争跟进理论海墨的学生,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Kinickboker)沿着与海默不同的思路对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新的见解。在20世纪70年代,他写的《寡占反应和跨国公司》一书中,尼克博克认为垄断优势理论不足以全面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战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寡头公司进行的。所谓寡占是由少数国家大企业组成,或者几家大企业占统治地位的行业或市场结构。在这种行业或市场中,每一家大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几家企业,因此在寡占市场结构中,寡头企业的行为具有相互依赖性。寡占反应即指这种行为,其目的在于抵销竞争对手首先采取行动所得列的好处,避免对方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保持被此之间的力量均衡。所以,尼克博克的理论又称为“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将跨国投资分为两类:率先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为进攻性投资;随后跟进的为防御性投资。尼克博克认为海墨的理论可以解释进攻性投资,而寡占反应理论可以解释防御性投资。在跨国投资中,如果竞争对手到外国进行投资,这样可能会扩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对自己形成威胁。所以,其他企业会紧随跟进。如果双方都能成功,可以继续保持竞争地位的均衡,即使双方都失败,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地位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1978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以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M.Ragman)于1981年出版《跨国公司内幕》一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内部化理论形成之时,正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其国际分工与生产之日。该理论的出发点是解释跨国公司为什么不利用既存的世界市场实现国际分工,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企业内部市场,通过企业贸易来协调公司的国际分工。内部化理论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因素,其核心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1.内部化理论中的市场不完全与内部化的动机。内部化理论的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某些市场失效,以及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这个解释实际上是沿用了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R.H.Coase)的观点。科斯在他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曾经指出,由于市场失效、市场不完全,导致企业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组织形式,组织内部交易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借用这一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知识等中间产品市场具有不完全性,其中中间产品包括半成品以及各种技术、专利、管理技能等知识市场信息,知识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非常高,因此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运行。跨国公司对知识产品以及资本密集行业中的半成品、农产品、矿产品要控制在企业内部使用,以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这就是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演变为跨国公司的原因。2.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市场内部化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内部化本身的收益。但内部化过程也会使企业的成本增加,因此,只有在内部化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内部化才会变为现实,跨国公司才会产生。内部化的收益主要有:统一协调不同生产阶段的长期供需关系获得的收益;利用差别价格维持其在中间产品市场上的市场势力获得的收益;消除双边垄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实行内部划拔价格,可以逃避税负,转移资金,回避干预等等。内部化的成本包括:资源成本(即企业不能达到最优经营规模);通讯成本;国际风险成本(即在东道国可能发生的损失)管理费用成本。内部化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例如知识产品市场内部化形成了研究与发展和生产及销售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原料加工及提炼等多阶段生产过程的内部化形成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还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在这三种方式中,对外直接投资占主要地位,原因在于对外直接投资可使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利用技术优势维护技术垄断,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出口方式由于关税壁垒等的存在而不宜采取。许可证安排则使公司面临技术扩散的危险,仅在公司所掌握的技术进入技术周期的最后阶段,许可证方式才可行。内部化理论认为,近年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非股权安排增加的原因在于:1、某些产品及技术已标准化,2.世界市场的分割使技术向第三方销售变得困难起来;3、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干预与控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这一理论是在70年代末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提出的,系统地反映在他的论文集《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中。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是由企业优势(O)、内部化优势(I)和区位优势(L)这三组变量决定,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着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并决定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对跨国公司的整个国际经济活动,诸如出口贸易、直接投资及技术转让等,做出统一的解释。而不仅限于对跨国公司所从事国际生产这一问题的讨论,因此该理论属于跨国公司理论中的综合理论或一般理论。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核心概念。企业优势是跨国企业或公司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或公司没有或难以得到的资产、规模和市场等一切有形、无形的综合优势。它包括两类,其一是通过转让或直接投资都能给企业公司带来收入的所有权优势,如商标权、技术专利权等;其二是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实现的所有权优势,例如工艺技能和管理能力等,后一种优势越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就越强。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从而实现企业或公司的全球战略。市场不完全不仅包括中间产品市场.也包括最终产品市场。市场不完全可分为结构性的与知识性的。结构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竞争壁垒,高交易成本等。知识性市场不完全是指获得生产与销售信息很困难,或交易费用很高等。邓宁指出,在技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以及在某些自然资源生产加工的产品生产与销售领域,企业对其优势实行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全性可获得最大收益。因此,若内部化优势能使企业获得员佳效益,则就导致对外投资设厂,从事国际化生产。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国外的投资环境较母国有利。区位优势取决于: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各国的生产要素成本的质量,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与调节措施的范围和程度、各国的金融状况和金融制度、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类型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经济条件不同形成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物质和经济距离或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偏好、商业惯例等形成的心理距离等。只有当国外区值优势大时,企业才可能从事国际生产。因此,区位优势不仅决定了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倾向,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的类型。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提出的。1978年,小岛清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被称为“小岛清模型”。小岛情的分析不是对一种商品,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单体分析,而是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宏观考察,详细分析与比较了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指出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独特道路。小岛清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所谓边际产业,不仅包括已趋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还可包括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他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而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按照从趋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开始的原则,因此可以扩大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比较成本差距,使两类国家在直接投资中都受益,形成新的互补格局。因此,他的理论将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的核心内容有三个基本命题、四种投资类型以及日
本文标题: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4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