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外国直接投资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2005年1月ZhongguoJingjiPinglun,ISSN1536-9056總第五卷,第1期(總第38期)中國經濟評論ChinaBusinessReview(Journal),Inc.,USA48外國直接投資對美國城市化的影響遼寧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王小俠*摘要:本文從外國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産業選擇、方式選擇三個方面探討了投資對城市化的影響,指出投資的區位選擇影響了城市的區域分布,平衡了地區經濟,加速了城市化進程;投資的産業選擇促進了産業結構調整,有助于中心城市由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的轉換和提升;投資的方式選擇對大都市發展起了催化作用。關鍵詞: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美國城市化一、引言20世紀70-80年代是美國經濟發展中極具特色的時期。首先,人口統計的結果表明,美國郊區人口自1920年以來首次超過城市人口,在美國社會引起極大轟動,人們甚至斷言郊區化將成爲城市的主導趨勢,城市發展進入新的歷史轉折時期。與此同時,西部和南部城市發展迅猛,一批新興城市脫穎而出,呈現出强勁的發展勢頭。如1970年到1974年,在持續擴展的大城市中,有93%是在西部和南部。截止到1980年,美國西部人口的83%居住在城市,而全美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爲73%;其次,80年代以來,外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不斷增長。以1986年爲例,外國在美國資産增達13,315億美元,比美國在國外資産總額的10679億美元高出25%,使美國負外債2636億美元1。這兩種現象始終是學界關注的焦點。但是,對于外國直接投資與美國城市化之間的是否存在內在關聯,却很少有人論及。本文試從外國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産業選擇、方式選擇三個方面,探討外國直接投資對美國城市化的影響。二、投資的區位選擇對城市化的影響對外直接投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指一國投資者以有效控制企業經營管理權爲核心,以獲取利潤爲主要目標,以對外投資爲媒介幷通過在海外設立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合作企業等形式而進行的一種特殊的投資行爲。因此,投資的區位選擇最終受獲取最大利潤這個主要目標的約束。1970―1990年外國資本在美國進行直接投資時,在區位選擇上,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岸。雖然各國的側重點不同,但總的趨向是:歐洲國家偏重大西洋沿岸,日本偏重太平洋沿岸。在大西洋沿岸,東南部、東北部是投資的熱點地區。其中,東南部的投資逐年遞增;太平洋沿岸,投資最大的特點是西南部的投資迅速增長。從1974年的5.9%增長到1983年16.1%。總體來看,東西兩岸投資都有向南發展的趨勢。這恰好與美國的城市化進程相吻合,美國的城市化也是西部和南部發展速度快,尤其是南部城市化發展更快。20世紀70年代起,南部因工資水平低、工會力量弱、稅收政策優惠等因素,吸引了外國在美國近一半的投資份額。外資大量流入南部,在南部地區投資、建廠,高位指數出現在卡羅來納、田納西、佛吉尼亞和得克薩斯州。在南卡羅來納州,年工業投資的40%來自外國資本。該州的官員們無不得意地宣稱,他們州所擁有的聯邦德國工業資本比除聯邦德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都要多。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斯帕坦堡,70年代中期,當地有4,000名工人就業于外國所有的工廠。南卡羅來納州皮德蒙特地區的法國的米舍蘭輪胎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末共雇傭5500名當地工人。2*王小俠,女,遼寧瀋陽人,遼寧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爲美國經濟史;通訊地址:瀋陽市東陵區文萃路55號,郵編:110016;工作單位:瀋陽大學師範學院社會科學系,電話:024-81019207;E-mail:wxx03@163.com1褚保一,楊思正:美國經濟新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401。2王崬興:制度變遷與美國南部的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83。外國直接投資對美國城市化的影響49外國直接投資密集地投放于西部和南部,加速了兩地的城市化進程。首先從城市化的發展水平上,二戰前南部城市化的步伐大大落後于其他地區,1940年只有佛羅里達一個州實現了城市化。到80年代,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佛羅里達(84%)、得克薩斯(80%)高于全國76%的平均水平。除北卡羅來納(48%)、密西西比(47%)城市人口仍少于農村人口外,其餘各州人口比例則在1/2到3/4之間。住在大城市及其附近的人口比例由1950年的34.5%增加到1970年的55.2%,整個南部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3其次,從人口變化特徵上,1960-1980年西部和南部是人口淨遷入較多的地區。全國淨遷入人口最多的15個州中,6個在西部,5個在南部。南部和西部人口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重,1970年是48%,到1990年上升到55.6%。在西部和南部的增長中,南部東區增長最快(15.1%-18%);西部西海岸地區增長最快(13.1%-16%)4,這也與外國直接投資的方向極其吻合。再次,從大城市的地區分布上,1970-1988年美國最大的50個城市中,加利福尼亞占7個,得克薩斯占6個。1980-1988年人口增長率最高的10個城市爲:弗吉尼亞灘(弗吉尼亞)39.3%,奧斯丁(得克薩斯),34.3%;薩克拉門托(加利福尼亞)22.7%,聖迭戈(加利福尼亞)22.2%,埃爾帕索(得克薩斯)20.2%,聖安東尼奧(得克薩斯)19.7%,杰克遜維爾(佛羅里達)17.5%,聖何塞(加利福尼亞)17.3%,圖森(亞利桑那)16.7%,夏洛特(北卡羅來納)16.6%。5除弗吉尼亞灘外,全部位于美國西部和南部。以上分析表明,外國直接投資與美國城市化呈同向、同步運動的特徵,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是美國的西部和南部,美國人口增長最快的州也位于西部和南部,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還是在西部和南部。二者在諸多方面的一致性揭示了外國直接投資對美國的城市化進程直接而强烈的影響。三、投資的産業選擇對城市化的影響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是在國際分工基礎上按比較利益原則展開的。海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多種多樣,相互交織,不能截然分開。但是,投資動機具有明顯的行業和地區傾向。如市場追求型投資集中于製造業,主要投向市場容量大和市場潜力大的國家和地區。自然資源追求型投資集中于初級産業部門,主要投向自然資源豐裕國。勞動力追求型投資集中于一般加工製造業,多投向勞動力資源豐裕國等。1972年日本外務省組織的跨國公司調查團,曾對法國、瑞士,意大利、比利時、荷蘭、聯邦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0國總共170家跨國公司進行了調查,發現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最大動機是保證和擴大本公司的市場,實現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利潤的增長。外國在美直接投資以市場追求型爲主,市場追求型海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在于鞏固、擴大原有市場、開闢新市場,避開各類貿易保護壁壘,直接或間接進入當地市場。外國在美直接投資主要分布在製造業、石油業、金融保險業、批發和零售貿易等産業部門。其中,製造業1983年流入投資占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35%,從1970年―1990年製造業投資始終處于投資的第一位;70年代外國投資的産業排序爲製造業、石油業、金融保險業、批發和零售貿易。之後,批發零售業投資猛增,從1980年起超過石油和金融保險業,位居第二,整個80年代這種位次沒有改變;80年代中期起服務業發展迅速,金融保險業的投資開始超過石油業,幷且差距越來越大,到1990年金融保險業投資額爲584.37億美元,石油業僅爲380.04億美元。這樣,四個産業的投資排序變爲: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保險業、石油業。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的國內製造業持續下滑,製造業在美國被稱爲“夕陽産業”,製造業帶被稱爲“冰雪帶”。外國利用此時進行投資,主要因爲此時占領市場所需成本更低、成功進入可能性更大。在衆多投資國中,德國是美國的主要投資者之一,1983年底德國對外直接投資的1/4是在美國。德國對美國直接投3EarlBlackandMerleBlack.PoliticsandSocietyintheSouth,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34-35.4梁茂信:都市化時代,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91。5宿景祥:美國經濟統計資料,時事出版社,1991:16。外國直接投資對美國城市化的影響50資主要在製造業,1990年底製造業的直接投資占德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累計餘額的比重爲54.9%;其他國家的情况是,英國48.9%、荷蘭37.9%、加拿大33.6%、日本18.2%。6可見,各國對美直接投資中製造業都占很大比重,德國尤爲突出。日本是在美國投資的另一個大國,它在美國投資額最大的是汽車製造業。日本的日産、本田和豐田汽車公司在美國都有大量的投資。1983年,日産汽車公司投資7.45億美元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士麥那開設了一家年生産能力達24萬輛小汽車和卡車的工廠。同一時期,本田公司只花了4.9億美元就在俄亥俄州的馬里斯維爾建造了一家年生産能力比日産多一半的汽車製造廠。尤爲引人注目的是,1984年日本最大的豐田汽車公司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加利福尼亞的弗裏蒙特合資建立了一個“新聯汽車製造公司”,這家新公司的年生産能力爲25萬輛豐田“皇冠”系列的小轎車。日本跨國公司和部分專業化程度很高的中小企業還在其他一些製造部門加緊興建新企業和購買美國現有的企業,幷廣泛地與當地的美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最大一次收購活動是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公司,以5.5億美元購買了美國太陽化學公司的印刷和油墨業務。索尼、松下、日立等大電器公司也在美國投資建廠,生産電視機、錄音機和組合音響等暢銷産品。1986年底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已增加到234億美元,占外國在美直接投資總額的11.5%,日本在美擁有的工廠已增加到435家,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外國直接投資大量進入製造業,極大地改變了美國製造業的分布和就業狀况。1965-1977年全國製造業就業增長率不到6%,而南部高達37.3%。1970-1977年間,伊利諾、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和俄亥俄這些製造業帶的核心地區共失去了84.6萬個就業崗位,而南部各州製造業部門在同期則增加了76.2萬個就業崗位,南部在70年以後成爲美國新的製造業中心。71975年西部和南部占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41.2%,製造業附加值的41.7%;1991年則增長爲49.6%和51%,8確立了在製造業及其附加值方面的絕對優勢。伴隨著南部、西部新的重要經濟地區的開發,製造業在美國重新定位,一改東北部和中西部是美國製造業中心的分布狀况。一般情况下,工業化的水平可以由國內生産總值中製造業的份額來度量。所以,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的關係一定程度上表現爲與製造業的關係,城市化的産業支持是製造業的發展。製造業産業的集中和企業的集聚産生的最重要效應,就是放大了就業需求,引起勞動力和人口的加速集聚,進而有效地推動城市化。在製造業的帶動下,服務業獲得巨大的發展。作爲後工業化社會的支柱産業,服務業在西部和南部發展也較快,幷已擁有明顯的優勢,從1946―1982年,東北部和中西部在全國服務業中所占比重由60%下降到51%,而西部和南部由40%上升到49%。到1990年西部和南部已到達53%以上。9其中,住宅、餐飲和生活消費等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有關的服務産業迅速崛起;爲生産服務的銷售、市場策劃和推廣、技術與信息咨詢以及相關中介服務組織相應發展,服務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不斷增多,甚至超過了製造業,中心城市産業結構逐漸軟化,開始由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換,尤其是金融與高級服務業經濟。以紐約爲例,在大部分製造業消失的同時,1978年在金融服務領域創造了大約118,000個新職位,大約占這個地區所有新職位的一半。在所有公司目錄中,投資經紀公司的增長率最高。紐約證券行業的就業人員,從1980年的90,000個增長到1986年的138,400個,從根本上重組了當地的社會和經濟。錢納裏和塞爾奎因在研究各個國家經濟結構轉變的趨勢時,曾概括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關係的一般模式:工業化演進導致産業結構轉變,産業結構轉變帶動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率上升主要與就業結構變化相聯繫,且與非農産業的就業比重上升聯繫更爲密切。因此,工
本文标题:外国直接投资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4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