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心得体会范文(四篇)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心得体会范文(四篇)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心得篇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要全面认识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要义,增强人才培养自信与能力,把握好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改革创新,通过培植人才培养土壤,营造人才成长环境,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率先建成人才强国。一、全面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国式现代必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这是对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支撑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和地位的新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引领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高端芯片、种植资源、尖端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绝大部分仍掌控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外部势力对我国的高端人才、关键技术围堵封锁愈演愈烈。历史和事实证明,关键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才能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我国人才事业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扎根中国大地,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要求,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增强自主人才培养自信与能力人才培养根本要依靠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关键在高等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取得了历史性跃升,目前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形态、性质、内涵、标准、作用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质性变化,整体质量水平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自信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发展力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三、把握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才、靠教育,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尊重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土壤,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建立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学段STEM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供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只有依靠自身教育体系,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能力,才能旗帜鲜明地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必须准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体性作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打造高质量自主人才培养体系,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思想引领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必须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做好铸魂育人的工作,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确保培养和使用的人才政治上绝对可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应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政治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爱国报国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四、培植人才自主培养土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培植人才培养土壤,夯实人才培养基础。首先,要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加大教育投入,补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弱项与短板,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其次,充分发挥“双一流”大学的带动示范作用,推动东西部高校结对帮扶,推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提高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源源不断培养造就优秀人才。高校自身必须围绕人才培养关键要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设置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链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高精尖紧缺人才。二是建设高质量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提升课程质量。三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必须要严格按“四有”好老师标准,强化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四是建设高质量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确保教授内容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同时创新教材新形态,使教材质量得到持续提升。五是打造科教融合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依据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欲求,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带动提升人才培养。六是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兼收博采,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人才成长成才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深化产教研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学校、企业、行业部门和协会等各方育才主体作用联动机制。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发挥学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作用,调动企业等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和科技研发投入,将企业身处科技竞争前沿、市场竞争前端的压力转化为增强技术创新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紧盯产业发展需要,围绕重点产业精准开展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整合人才项目、科技项目、工业项目等方面资源,吸引聚集大批人才在企业锻炼成长,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心得篇二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重点阐释,他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一、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但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都要一以贯之,决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改弦更张。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条路能走得通、走得远!新征程上,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底色和文化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运动与历史上一切运动及其领导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发展史,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三、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先例可参,没有现成道路可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方针,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一方面,理论上创新求突破,坚定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深化新的现代化生动实践,以原创性现代化新理论,应对并解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另一方面,实践上创新求突破,坚定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鼓起敢为天下先、勇立时代潮头的朝气和锐气,从宏大处着眼,于细微处落笔,锲而不舍实现一个个既定目标。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守”与“变”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不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如何拓展,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始终没有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始终没有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始终没有变,扎根中华大地和中华文明的基本立场始终没有变,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始终没有变,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的开放姿态始终没有变,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科学精神始终没有变。这些“不变”,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性质,彰示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遵循,也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守正,绝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不变质、不偏
本文标题: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心得体会范文(四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55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