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战争、边陲与殖民产业:战时台湾拓殖株式会社在东台湾投资事业的布局
1戰爭、邊陲與殖民產業: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投資事業的佈局林玉茹摘要臺灣東部的臺東和花蓮港兩廳,由於位置孤立、交通不便、自然條件不佳、特殊的族群分佈以及國家政策等因素使然,開發相當遲緩,邊陲性格甚為明顯。殖民地時期亦復如此。領臺之初,東部開發放任私人會社經營,卻成效不彰。東部產業始終停留於生產力低、現代化程度低的「後進」狀態。直至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後,基於戰時軍需資源開發之必要,殖民政府才積極籌畫東部產業發展策略,而出現嶄新面貌。1936年底,新成立的國策會社臺拓被賦予重任,成為總督府和地方廳東部經濟政策的實行者。1937年以降,臺拓在東臺灣事業的經營乃反映臺灣總督府對於殖民地邊陲產業的新措施。由臺拓的投資事業可見,戰時殖民政府對邊陲產業開發具有顯著的空間佈局跡象。1937年,臺灣熱帶栽培業盛極一時,由於自然和其他客觀條件之優勢,臺東廳成為熱帶拓殖企業的基地。臺拓投資事業規劃有「重臺東而輕花蓮」現象。該社所投資的臺東興發、臺灣棉花以及星規那產業等三個拓殖企業,主要在臺東廳內發展。在臺拓帶頭之下,擁有大資本的熱帶企業紛紛進入東部,而掀起此際邊區土地之開發。臺東街亦同時朝向新興產業都市發展。1938年中,配合第一次生產力擴充計畫和臺灣工業化的積極展開,臺拓轉向注意花蓮港廳。花蓮港廳由於築港完成、廳內豐富而低廉的水力發電資源及獨特的地下礦藏,乃形成東部第一個臨港工業區。花蓮港廳因此成為戰時東部軍需工礦企業的基地。臺拓所投資的東邦金屬、新興窒素以及臺灣石綿等會社,幾乎是當時臺灣全島,甚至是日本帝國內獨特而新興的工礦業。戰時在花蓮港廳引入重工業的結果,促使從來以米糖農業經濟為主的東臺灣地區開始異質發展,「工業花蓮,農業臺東」的形象逐漸奠立。花蓮港街亦以其傲人的工業化成果,超越臺東街,不但是新興的邊陲工業都市,也奠定東臺灣首要都市之地位。關鍵詞: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投資事業、東臺灣、邊陲、戰爭本文是國科會研究計畫獎助成果之一,計畫編號是:NSC90-2411-H-001-031。本文曾於2002年12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舉辦的「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再檢討國際學術會議」宣讀,承蒙評論人劉素芬教授和與會來賓之指正,又匿名審查人、夏黎明教授和曾品滄先生均給予本文不少意見,謹此致謝。收稿日期:2003年2月7日,通過刊登日期:2003年8月14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2一、前言眾所周知,日本統治下臺灣殖民經濟的發展是配合殖民母國的需要而調整。1930年代以前,臺灣經濟政策從「糖業帝國主義」到以米糖生產為中心,始終遵循「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發展策略。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在軍部強力主導下,進入「準戰爭型態」的「非常時期」,1產業逐漸朝向軍事化發展。2殖民地臺灣在日本備戰中的地位亦日益增強,3過去以米糖為主的農業政策不得不調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國內和殖民地急速地實行戰時經濟體制,極力擴張軍備,經濟全面軍事化。4作為「南進基地」的臺灣,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南進政策的積極展開,更致力於軍需產業工業化,5開啟了殖民經濟之新頁。過去大多是以臺灣全島作為殖民經濟的討論對象,在糖業帝國、米糖經濟以及1930年代的工業化政策已經有豐富的成果,尤其是戰時臺灣工業化的研究頗多。然而,戰時殖民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否具有區域差異呢?特別是從來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均處於邊陲位置的東臺灣地區,戰時殖民經濟政策的重新調整,對於該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有何影響?戰爭與殖民邊陲地區產業發展之間的關係,是過去較少注意的問題。「邊陲」(frontier)是一個相對性的名詞,隨關注焦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義。6本文中的邊陲,意指相對於其他區域處於未開發或是發展遲滯的區域。臺灣東部地區由於位置孤立,自然條件不佳,7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以及特殊的族群分佈,一直較西部地區顯著落後,甚至於行政區劃從清代以來亦自成一套。日治時期,以「後進性」、停滯性、未開發以及人口稀少等「邊陲」意象指稱東部的議論,散見於報章雜誌中。8殖民地區域發展不平均問題,顯然是存在的。然1蔡錦堂,〈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1931-1937〉,收入周宗賢編,《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1995),頁370。2高橋正雄、金津健治,《近代日本產業史》(東京:講談社,1967),頁191-192;MichaelA.Barnhart,JapanPreparesforTotalWar:TheSearchforEconomicSecurity,1919-1941(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7).3EdwinA.Winckler,“MassPoliticalIncorporation,1500-2000,”inEdwinA.WincklerandSusanGreenhalgh,eds.,ContendingApproachestoThePoliticalEconomyofTaiwan(Armonk,N.Y.:M.E.Sharpe),p.58.4小林英夫,〈1930年代殖民地「工業化」諸特徵〉,《土地制度史學》,號71(1976年4月),頁32;井上清,《昭和五十年》(東京:講談社,1976),頁76-77。5小林英夫,〈1930年代殖民地「工業化」諸特徵〉,《土地制度史學》,號61(1973年10月),頁21;林景源,《臺灣工業化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1),頁10;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1),頁121。6「邊陲」定義可以是多元的,在方法論上亦可以有不同的論述。參見:DavidHarryMillerandJeromeO.Steffen,TheFrontier:ComparativeStudies(Oklahoma:UniversityofOklahoma,1977),p.6-7.7此處自然條件不佳,基本上是就颱風和水災眾多、土地以河川氾濫平原多、中央山脈隔絕的位置孤立等條件而言,其不利水稻為主的農業開墾與居住。與本文之後所提及的東部在氣候等熱帶作物栽培的自然條件優勢相對照,可顯現東臺灣地區自然條件的兩面性。由此也可以解釋1930年代東部熱帶栽培業始終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原因。8如橋本白水,《東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原刊1922)之記述。3而,殖民政府究竟對殖民邊陲地區採取怎樣的發展策略呢?特別是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對於邊陲區域的產業政策是否有所改變呢?戰爭對於殖民經濟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為了因應戰爭之需要,殖民主義的國家意志和權力在戰爭階段宰制性更強,更具目的性,甚至不惜提高預算,全力投入殖民地的開拓。9臺灣與朝鮮的殖民經濟乃由農業轉向工業,成為近代殖民史之特例。10即使是位於殖民地邊陲、具有明顯「後進性」的東臺灣地區也拜戰爭之賜,因國防價值和戰略價值提高,而受到殖民政府的重視,搭上「新產業政策」的列車。111936年,在中日戰爭一觸即發的備戰狀態下,東部開發聲浪已急速升高。殖民政府一改過去放任民間私人會社開發東部的產業政策,設立「東臺灣開發委員會」,並極力促使1936年末成立的「國策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以下簡稱臺拓),帶頭經營東臺灣。12臺拓成為臺灣總督府與地方廳當局在東臺灣的「經濟實行機關」,13因此其所經營的東部事業,正可以展現戰時殖民政府對邊陲地區產業政策之調整與規劃。臺拓是殖民政府與財閥企業、民間股東共同出資,並受臺灣總督府監督的半官半民特殊會社。14該社創立的使命是以經營臺灣島內和華南、南洋地區的拓殖事業,提供拓殖資金為目的。15臺拓在東臺灣的主力事業則有農林拓殖事業、移民事業以及投資事業等三大項。過去本人已經先後處理過臺拓在東臺灣的管理架構和農林事業的經營兩個議題,16本文則將針對該社在東臺灣的投資事業作討論。「投資事業」意指臺拓對於其他相關事業會社(公司)之投資。就東臺灣而言,花東兩廳的產業特徵是生產力極低,企業化程度亦不高。直到1935年,花東兩廳會社僅有56家,佔全臺的5.1%,總資本額僅佔0.8%。171937年末,花蓮港廳內雖有19家株式會社,總資本額不過514萬圓。18然而,此後,臺拓配9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頁125。10MarkR.Peattie著,淺野豐美譯,《植民地──帝國50年興亡》(東京:讀賣新聞社),頁306。11石渡達夫,〈築港後於花蓮港廳產業躍進〉,收入竹本伊一郎編,《臺灣經濟叢書》8(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40),頁163。12有關臺拓進入東臺灣地區經營的理由,參見:林玉茹,〈國策會社的邊區開發機制: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系統〉,《臺灣史研究》卷9期1(2002年6月),頁9-15。13《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十二年5月22日,第5版。14朱德蘭,〈十五年戰爭日本企業經濟活動〉,《九州國際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紀要》,號43(1999),頁189、192;朱德蘭,〈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廣東的經濟活動〉,收入《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二十二輯: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史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1),頁422、424。15「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要項」,《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檔案未出版),以下簡稱「臺拓檔案」,冊762,頁367。16林玉茹,〈國策會社的邊區開發機制〉,頁1-54;林玉茹,〈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邊區開發: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事業〉,《臺灣史研究》卷10期1(2003年6月),頁85-139。17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臺灣商工統計》(台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23),第二次、第十五次。18石渡達夫,〈築港後於花蓮港廳產業躍進〉,頁184。4合日本國策在東臺灣投資的相關會社,轉以大資本規模為主,動則以百萬、千萬圓計,企業類型也大為轉變。因此,臺拓在東臺灣的投資事業,具有指標性的作用,不但呈現戰時殖民政府對於邊陲地區企業發展方向的規劃,而且亦影響該區域之發展。總之,本文從「戰爭、邊陲與殖民產業」的觀點,以臺拓在東臺灣所投資的相關會社為研究對象,探討以下幾個問題:1.討論戰時臺拓在東臺灣進行投資事業的理由,及其在邊陲地區企業發展所扮演的角色。2.探討臺拓東部投資事業的性質、經營狀況及變遷,並分析其所展現的空間發展策略與佈局。3.闡述戰時臺拓東部投資事業對於區域發展的影響。以下從臺拓的投資事業與東部投資結構、以臺東為中心的熱帶拓殖企業,以及以花蓮為中心的軍需工礦企業等三方面,進行論述。二、臺拓的投資事業與東部投資結構1936年11月,臺拓以資本額3000萬圓正式成立。這個臺灣有史以來的超大規模拓殖型國策會社,成立半年後,中日戰爭旋即爆發,任務更加重大。該社的事業類型眾多,除開墾事業、移民事業、栽培造林…等外,基於島內外「拓殖必要資金之供給」的設立趣旨,19也投資其他相關企業,是為「投資事業」。直至1945年,臺拓在島外的投資雖然越來越多,特別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投資範圍不但遍及華南、南洋,甚至伸展至印度;20但是島內投資事業始終最重要,佔三分之二以上比重。因此,臺拓的投資事業對於臺灣產業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甚至是1930年代後期主導臺灣工業化的力量之一。21對於資本薄弱、生產力和技術低下的東臺灣地區而言,產業發展的引導力當更強。本節首先說明臺拓的島內投資事業,其次分析臺拓投資東臺灣地區企業的原因及其結構。(一)臺拓島內的投資事業臺拓的投資事業基本上配合創社使命,以臺灣為據點,並關心華南和南洋地區企業發展。同時,配合臺灣工業化政策之進展,以促進各種企業之勃興和擴展本島產業為主要目標。22至1945年日本戰敗,臺拓在臺灣島內曾經投資的會社共有37家(表1)。不過,因戰時日本政府為了增加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擴張國家的國防經濟勢力,乃強制合併中小型企業,組織成大規模的獨佔企業。23臺拓投資的部份會社,如拓洋水產株式會社、臺灣產金株式會
本文标题:战争、边陲与殖民产业:战时台湾拓殖株式会社在东台湾投资事业的布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6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