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投资学16投资的区域配置
投资学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章投资的区域配置16-2本章内容•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投资区域配置规律•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演变及评价•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的变动趋势与政策16-3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投资是在一定区域进行的。投资的区域分配直接影响一国的区域经济结构,从而会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投资的不可逆性反映到它的区域配置上表现为: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一旦固定到某一区域,就要在那里长期发挥作用,而不能不付成本就轻易改变其所在地。•投资的区域配置从属于区域经济分工,而区域经济分工的深度又取决于市场的范围,所以我们要联系区域分工、区域市场一体化来研究投资的区域配置。16-4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分工和国际贸易斯密:区域分工与市场范围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俄林:资源禀赋理论克鲁格曼:规模经济贸易说韦伯:工业区位成本理论廖施:工业区位收益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生产力区位分布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佩鲁:发展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投资区域配置理论16-5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分工、贸易与投资区域配置:–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斯密最早论及区域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命题。–斯密提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在斯密看来,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市场范围决定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如果市场范围过小,市场需求就不足以鼓励人们终身专务某一业。只有当某一种专门生产的剩余产品能够顺利地和其生产所需的物品相交换时,专业分工才有可能。市场范围越大,专业分工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分工程度与市场范围是正相关的。市场范围受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费用的影响。只有当购买他人商品所花费的成本小于自己生产所需成本时,交换才可能发生。–斯密认为,两国之间能够进行交易的必要条件是: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的同样商品处于绝对优势。16-6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分工、贸易与投资区域配置:–继斯密之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认为,两国之间进行交易的必要条件是一国生产某一种商品的成本相对低于对方国家,而不要求相对于对方国家的同样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李嘉图之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大的发展,西方学者只是以一些新的分析工具进一步补充修正古典比较理论。16-7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分工、贸易与投资区域配置:–1933年,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时所存在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的。–价格是由供求的四项基本因素决定的,即:(一)消费者的欲望;(二)生产要素所有权的情况;(三)生产要素的供给;(四)生产的物质条件。其中第1、2项因素构成有效需求,它与第3项因素所构成的对比关系成为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这种相对稀缺性决定了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差异,从而也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16-8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分工、贸易与投资区域配置:–按照赫克歇尔—俄林模式,一国应出口运用本国生产要素禀赋丰饶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生产中需大量运用本国短缺生产要素的商品,这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将使各国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16-9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分工、贸易与投资区域配置:–赫克歇尔—俄林模式的意义:•它将国际贸易理论延伸到区域理论,并将两者统一起来•它将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因素由劳动效率扩展到了生产要素,其中包含了对资本要素的考虑•它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建立于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之上,深化了人们对国际贸易市场机制的认识16-10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分工、贸易与投资区域配置:–赫克歇尔—俄林模式的不足之处:•它所说的资源禀赋的差异是一种静态的差异,而没有深入考察资源禀赋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影响;•它仅考虑了资源禀赋差异对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影响,而没有深入考察生产规模对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影响16-11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分工、贸易与投资区域配置:–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这是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理论所难以解释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通过对这种倾向的分析,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说”,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的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16-12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分工、贸易与投资区域配置:–“规模经济贸易说”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资源禀赋理论,都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同时还假定国际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认为这两个假定是不完全的。•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因此,大多数产品的市场是垄断竞争。•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如果参与国际分工,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增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6-13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生产力的区位分布与投资的区域配置:–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是近代工业区域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为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三个因素。–在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两种因素同时影响企业区位的情况下,当劳动力费用节省大于运输费用节省时,企业将移向廉价劳动力地区。–同样,在三种因素同时需要考虑时,集聚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大于因运费和工资节省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则企业以集聚为定向。16-14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生产力的区位分布与投资的区域配置:–廖施(A.Losch,1906—1945)提出了市场区位理论。–廖施认为,厂商决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利润而不是成本。他从最大利润原则出发,对市场价格、需求、人口分布等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了市场区位理论。16-15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生产力的区位分布与投资的区域配置:–投资区域配置是在凯恩斯创立现代宏观经济学以后才受到重视的。–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假定单位产品的工资成本和运输成本是既定的,利润是可以预期的,那么作为新工业区形成的首要前提将是资本的来源,即新工业区能否吸引到足够的外来资本,或者它本身能否积累起足够的资本。–假定不考虑外来资本的流入,那么,这一地区的资本供给只可能取决于本地区的储蓄能力和居民的储蓄意愿。储蓄能力直接与这一地区的国民收入水平有关,较高的国民收入水平才有较高的储蓄率,才能提供较多的资本供给。居民储蓄意愿还涉及不同地区的制度与文化因素,例如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消费和储蓄的习惯等。16-16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生产力的区位分布与投资的区域配置:–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资本供给,而且还要有对资本的需求。–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居民购买力越大,利润越有保证,则越能吸引投资,从而对资本的需求也越大。–此外,对资本需求的大小也与本地区的生产技术类型有关。这里所说的生产技术类型,系指该地区的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综合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看,如果一个地区对资本的需求大于资本的供给,就须从其他地区引入资本;相反,如果一个地区对资本的需求小于资本的供给,则会导致资本转移到外地。16-17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区域配置:–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是指发展中国家因贫困导致贫困的现象,由罗格纳·纳克斯于1953年提出。–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经济增长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低,生活贫困,其原因是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16-18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区域配置:–在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资本供给不足,生产能力难以扩大,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增长缓慢反过来又造成新一轮低收入。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需求方面看,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社会购买力低和消费水平低,投资引诱不足,从而使生产能力难以扩大,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这两个循环的相互作用下,即使有投资引诱,却缺乏储蓄用于投资;即使有储蓄,却又缺乏投资引诱来消化储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打破长期贫困和经济停滞。16-19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区域配置:–发展极理论:发展极理论由弗朗索瓦·佩鲁于1955年提出。–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行业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增长的,相反,其增长是不平衡的。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可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并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16-20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区域配置:–发展极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发展极的吸收作用和扩散作用一般表现在四个方面:•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资本集中与输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形成集聚经济效果16-21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区域配置:–发展极的形成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主要包括:•必须存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因为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必须集中相当规模的资本,进行大规模投资,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必须有适当的投资环境,能吸引投资、人才和技术16-22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区域配置:–发展极理论的补充与发展:•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发展极对其他地区不仅有积极作用,而且也有消极作用。•赫希曼以假设的发达的北区和落后的南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这种作用。他认为北区通过吸收南区的生产要素、并对南区的制造业和出口部门的挤压,进而导致南区的衰落,表现为一种“极化效应”(polarizedeffect);•当然,从长期来看,北区对南区投资与购买的增加,将促进南区的发展。此外,北区对南区失业人员的吸收也有助于南区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发展向不发达地区的扩散称为“淋下效应”(tricklingdowneffect)。16-23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区域配置:–发展极理论的补充与发展:•缪尔达尔也注意到发展极和其他地区之间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差异,导致高质量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使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使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趋于扩大。•他将发展极对其他地区的效应分为两种:–扩散效应(spreadeffect)–回波效应(backwasheffect)。16-24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区域配置:–发展极理论的补充与发展:•据此,缪尔达尔主张,在资源、技术、熟练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投资发展某些有优势的地区是必要的,若全面投资各个地区,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使各个地区都发展不起来。•为了防止回波效应造成贫富差距无限制扩大,不应消极等待发达地区产生“扩散效应”来消除这种差别,而应由政府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来刺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16-25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我国投资区域配置理论研究的进展:–1978年以前我国区域资本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划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上,而投资的地区分配则必须服从均衡发展的要求。–1978年以来,致力于批判传统的生产力布局原则及资本配置原则,重构政府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本配置的新规则人们提出了“梯度推移论”、“反梯度推移”、“中心开花,带动两翼发展”等多种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投资区域配置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16-26投资区域配置的理论回顾•
本文标题:投资学16投资的区域配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7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