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4篇
好文供参考!1/19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课教案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好文供参考!2/19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好文供参考!3/19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好文供参考!4/19美在何处(大屏展示)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抓住李大钊神态、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难点:好文供参考!5/19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质疑“回忆”。1、板书课题。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二、初读感知,理清“回忆”1、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明白吗?好,开始。①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②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③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2、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3、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19,他东渡日本留学。19,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好文供参考!6/19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运动。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他成了军阀、-的眼中钉。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4月28日-绞死了李大钊。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三、走进“回忆”,了解被捕、1、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好文供参考!7/19①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②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③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④这就是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2、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①“我哪能离开呢?”是什么意思?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②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③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④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⑤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⑥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好文供参考!8/19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⑦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⑧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3、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①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②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③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④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⑤“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⑥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⑦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好文供参考!9/19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⑧齐读。4、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第二课时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二、集体交流“被捕后”这部分,走进人物内心。(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师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选读相关语句,谈感受。具体预设如下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1)学生读议第19自然段。(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2自然段为切入点,上挂下联。(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自然段。好文供参考!10/19(2)根据段中的第1、2句话,挑起疑问。师: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师:“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我在想。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3)联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4)教师小结,回扣段中的重点句子。师:是的,他爱他们,从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5)联系上下文,同座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6)总结全文。师: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好文供参考!11/19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激情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3、学生讨论,(自由发言)4、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5、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好文供参考!12/19导学生答出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四、读写结合,抒发情感。1、结合李大钊牺牲87年纪念活动,创设情境,读写结合。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13十六
本文标题: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79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