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课时1教学要点: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一、课文赏析第3段(1)一生范读本段。(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第四段(1)女生齐读本段。(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二、人物形象分析: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三、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1)伏笔与照应。(2)波澜不惊。(3)详略得当。四、生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分两种层面来展开: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比如:世贸谈判、朝核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谈附:1、秦晋围郑形势图3、板书秦晋围郑烛临危受命之智退秦师武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退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秦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师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晋师撤离《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2(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课时安排3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参考资料,少熬夜!(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2、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3、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参考资料,少熬夜!(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讨论题:(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课时3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2、《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3、史书体例参考资料,少熬夜!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二、课文学习1、师范读课文。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参考资料,少熬夜!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说服的技巧。教学重难点:1、古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2、烛之武说服的技巧以及《左传》的写作特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学森吗?对,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就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在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他可
本文标题: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80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