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二语文《阿Q正传》精编教案【精选4篇】
好文供参考!1/25高二语文《阿Q正传》精编教案【精选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二语文《阿Q正传》精编教案【精选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阿q正传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教学难点]好文供参考!2/25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背景介绍:《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国民性问题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好文供参考!3/25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3、写作动机:“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4、结构梳理:小说共九章:第1章,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目、阿Q好文供参考!4/25无姓、无名第3章,、无籍贯,第4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第5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第7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第9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第11章,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第14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第16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7章,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第18章,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第19章,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第20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5、布置作业:好文供参考!5/25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2)阅读全文,初步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要点:研读小说情节,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和实质1、讨论问题:序1、在序言中交代了几个问题?(小说缘起、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2、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3、给什么人作传?(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优胜记略1、这一章主要记述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么说、怎么想或怎么做的?(注意抓关键词)2、结合本章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续优胜记略1、本章记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关键词语)(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2、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蛮好文供参考!6/25横霸道,懦弱卑怯;排斥异端,奴性十足;欺软怕硬)。恋爱的悲剧1、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小说围绕“女人”一连四次用了“他想”,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和心态?(既体现了他的本能和放纵,又体现了他的正统和卫道)2、在这一章中,描写阿Q挨打时,多处用了“仿佛”和“似乎”等词语,它突出刻画了阿Q性格的哪一方面?(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变形,明明是被毒打的耻辱,却感觉麻木,淡化和遗忘)3、你怎样看待阿Q向吴妈求爱和悲惨的结局?生计问题1、作者是怎样描写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动作、语言、神态和侧面烘托,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2、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点?(质朴霸道,圆滑无赖)从中兴到末路1、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变化过程。2、结合这一章的情节,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周围的人们趋炎附势、麻木不仁,与革命彻底隔绝,统治者残酷镇压和迫害,这便是产生阿Q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好文供参考!7/25革命和不准革命1、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深恶痛绝”--“神往”--“快意”--“投机革命”)2、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心理描写)3、阿Q去寻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赶出后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之前:不平,冷落,赶紧去商量,怯怯;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起来。这部分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阿Q的糊涂落后,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将农民群众拒之门外)大团圆1、阿Q的被抓,被审,画押的情节各说明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特点?(抓一个糊涂、手无缚鸡之力的阿Q却动用了这么多人,说明反动统治阶级既残暴又虚弱。夸张讽刺;被关,既说明阿Q的可怜,也说明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其中“高明”是创造性用词;被审,说明阿Q昏头昏脑,奴性十足也体现了国民的奴性。细节描写、双关语;画押说明阿Q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体现了震撼人心的麻木。细节描写)2、阿Q游街和被杀前的心态是怎样的?“看客”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阿Q认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游街”,死到临头,心情如此坦然。他无师自通地喊出“过二好文供参考!8/25十年又是一个。”,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还在表演精神胜利法。那些张着嘴的看客,还大声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喝彩,真是不可救药的国民啊!关于阿Q的形象分析:1、关于阿Q的形象,有下列不同的观点,读后谈谈你的看法。(1)阿Q是个思想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个集合体形象。理由是:A、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阿Q就是这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B、阿Q的精神--精神胜利法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而是某些人普遍的弱点,是祖祖代代生生不已的普遍特点。阿q正传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好文供参考!9/25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教学设想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好文供参考!10/25盾斗争中开展。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教学过程一、启发性讲话。《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1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好文供参考!11/25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出示小黑板: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三、讲读课文。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好文供参考!12/25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三一刀客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阿Q正传》精编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89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