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推荐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推荐5篇】一、案例分析的缺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生2:篮球。生3:乒乓球。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生:好。吴:那我们以那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我的队起一个自我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样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吴:吴正是什么意思?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吴: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生;118,124.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生:不能够。(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参考资料,少熬夜!生;140个。吴;下面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生:不一样意!吴: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能够先求平均数。)吴:怎样求平均数呀?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二篇】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第一部分: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厘米吗?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师:还有吗?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参考资料,少熬夜!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生4:有短的竖线。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生6:有格子。师:格子的大小怎样?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生2: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师板书:1厘米=10毫米)3.感知毫米教师先后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毫米,用1毫米的视线范围观察四周,找1毫米的物体。师(出示1毫米实物标本):在同学们的眼里,有这么多物体和1毫米接近,说明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生1:1毫米呀1毫米,你怎么这么小!生2:你可太难比划啦。生3:你可真小呀!生4:你就像一条小缝。师: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生1:大米。生2:缝衣针。师:同学们都选择了一些相对较小的物体,某一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就是用“毫米”作单位表示的。其实用“毫米”作单位不仅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长短、粗细等,还与测量的要求有关。3.测量实践(略)。第二部分:认识分米参考资料,少熬夜!1.认识分米师:同桌合作,用直尺来测量课桌到底有多长?(提出合作要求:一个同学用直尺量,另一个同学帮助数。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生:……师(小结):可以用15厘米为一段去测量,可以用18厘米为一段去测量,还可以用10厘米为一段去测量。看来,测量课桌的长度,需要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为了便于推算,规定10厘米长的线段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2.认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师: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说一说你的画法。生:……3.感知分米用手势比划1分米师: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放到直尺上量一量是1分米吗?(引导利用直尺上去比划;反复比划1分米,逐步递增1分米的表象)找生活中1分米的物体(略)4.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师:拿出软尺,估计有多长?大概几分米?数一数有几分米?你知道了什么?生:……三、梳理知识,解决问题1.完善板书,进行总结2.基础性练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完成课本练习题)3.拓展性练习:这是四个同学测量纸箱的长度后交流的情况,说说你的想法。4.实践性练习:选一样教室里的物品,先估一估再测量,并把测量方法和结果找人交流。四、课外延伸,联系生活推荐课后任务单(丁丁的数学日记、实物标本、选择实物进行测量、多少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五、评课长度与面积、重量、体积等一样,是用于刻划物体属性的基本尺度之一。小学阶段测量往往是和长度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毫米、分米是在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目标在于揭示“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过程,即厘米和米在“精细”刻划物体的长度时的不足。设计者通过“说话接龙”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体验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必要性,同时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谓匠心独运。参考资料,少熬夜!接着,设计者“深入”地通过学生的估测、实测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长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贴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识,并及时地结合刻度尺,让学生比划、数小格、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揭示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同时,设计者又“浅出”地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来引出“分米”的学习,在学生经历认识毫米的活动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画一画的环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必然的有机联系。这样的处理,不论从教学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活动地设计,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知识的产生是自然的,教学的实效是明显的。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深感设计者对“合作探究学习”得心应手的运用。首先合作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主题与任务是明确的;其次,活动的开展在过程性评价与反思中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是关注过程的,也是关注结果的;第三,活动的开展不是放任的,教师在巡视中注重对学生测量的方法、思维的关键点的及时掌控、引导和启发。最后,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反思性练习,关注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题目,及时地将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解释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性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三篇】“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必须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我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一样意,无形之中就构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吴教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一样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能够折,能够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教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我的意见,能够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能够发表自我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教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正方:“是。”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正方:“不是。”参考资料,少熬夜!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必须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样就得到12呢?”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能够折成12,也能够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那里说分成两份,怎样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必须”上,如果必须是12的话,前面应当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第四篇】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明白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ángduǎn板书:长、短[设计说明:经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样明白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经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一样,会得出不一样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推荐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98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