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几个问题•企业为什么要选择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选择间接投资的方式?•企业为什么要以生产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出口商或技术转让者的身份参与国际经营?•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如何与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竞争并占居优势?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几个行业?•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都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理论的背景•二战结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出现了新的特点–各国产品和生产要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60年代的投资资本流向呈现多向性•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渗透•资本短缺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不是各国利率的差异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AdvantageTheory)•又称“市场不完全理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TheHymer——KindleBerger)•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1960年,“垄断优势”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及其凯夫斯(R.E.Caves)等学者补充和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独立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运用西方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实证分析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1914年前,美国有大规模的证券投资,而对外直接投资则没有;–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长;–3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小,对外证券投资则较大;–二战后,直接投资增长快,证券投资发展慢;–地区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差不大,同期,美国对欧洲的比例却为2.5:1•传统理论不能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海默认为:美国对外投资在于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投资就不可能发生;–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具有人文、地域、制度等优势,但跨国公司仍具有净优势垄断优势理论•基本观点–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根本原因•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理论的核心基于一种假设:企业具有全球区位经营观念。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对当地竞争者所占优势的有效利用市场的不完全性的表现•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产品的差异性和专利、技术诀窍等差异•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投入同样的资本,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得到规模收益递增的效益。•政府干预经济造成的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税收、利率和汇率垄断优势的内容•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资金优势•组织管理优势•信誉和商标优势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把国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开来,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和垄断优势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提出了垄断优势的内容,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既能解释发挥垄断优势的横向投资,又能解释维护垄断优势的纵向投资•能解释实力强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美日欧三极所支配的对外投资格局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产物,对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作了很好的理论阐述,但无法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中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能很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产品分布或地理分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ProductionLifeCycleTheory)•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弗农教授(RaymondVernnon)1966年5月发表了一篇文章《产品周期中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从动态角度,根据二次大战后美国的生产和贸易情况和市场营销中产品的营销寿命,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直接投资理论•以产品的新技术为特征的理论,在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是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这种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美国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新产品阶段进口标准化阶段成熟阶段美国生产和消费水平出口消费线时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本观点–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海外市场而到国外投资。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创新)、成熟、下降(标准化生产)的一个必然结果。•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建立在长期性技术优势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的过程有以下三个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NewProductStage)–产品的成熟阶段(MatureProductStage)–产品的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ProductStag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假定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划分为三类–新产品的发明国称为发达国家–发展程度略低一点的国家称为较发达国家–落后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随其产生、成熟到下降将在这三类国家进行转移第一阶段:创新阶段(导入和增长)•创新国(发达国家,美国)凭借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首先创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将新产品集中于国内生产并主要满足国内少数高收入的阶层消费需求,并部分出口满足其他收入水平相近国家的消费需求–因为创新阶段的产品尚未定型–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其他国家存在技术缺口,无法生产该创新产品,因而,不得不依赖从美国进口,而美国企业则凭借技术、产品性能和品牌的优势,用贸易的形式就能够以较高的价格从国外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无需冒更大的风险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活动。第二阶段成熟阶段•寡占市场结构削弱,市场竞争加剧•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产品在设计和生产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很少需要变化•国内外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消费的价格弹性开始增大,因而企业开始关注如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随着创新国向其他发达国家大量出口产品,诱导了其他发达国家的市场发育,进口国的当地企业开始仿制类似的产品或生产替代品,使原始创新国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第二阶段成熟阶段•其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新的民族工业,保持国内市场,也开始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美国产品的输入,极大的削弱了美国新产品的出口能力•这时,当跨国公司为了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冲破市场障碍,在出口商品的边际成本加上运输成本等费用高于进口市场的平均预期成本的情况下,就会考虑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到其他发达国家寻找更适宜的区位进行生产和销售,占领当地市场•主要是面向西欧这类市场容量大、生产较好、要素价格比美国相对便宜的国家第三阶段标准化阶段•产品和产品技术已完全标准化,美国在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已完全丧失,产品生产也已在其他发达国家普及,成本和价格因素在竞争中已起了决定性作用•美国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又将生产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然后将产品返销到美国•美国公司在逐渐放弃老产品生产的同时,又开始研制和开发新产品,继续在新技术和新产品领域中保持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转移过程–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并开始在发达国家销售。–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产品生产在发达国家进行,但产品开始向较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开始下降,较发达国家政府提高关税或规定进口限额,鼓励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国内投资产品,开始在较发达国家生产,发达国家继续向没有该产品生产基地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出口。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由较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提供•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开始面临来自较发达国家进口商的竞争;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开始由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所代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代替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生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开始返销到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产品周期图美国欧洲发展中国家销售额t1t3t5t0t4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贡献•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较好的分析说明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在一定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动机和原因•在跨国经营的动态性、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将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把比较优势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流通领域发展到生产领域,引入时间的概念,为后来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提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局限性•弗农的理论实际上认定了产品区位转移的三段模式,“在母国生产并出口在较发达国家投资生产,母国出口并减少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母国停止生产,改为从海外进口”。在实践中很多创新的产品并不是从母国扩散到海外,而是一开始就在海外设计、研制并销售•强调的母国垄断或寡占优势的削弱以至丧失是迫使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与事实有相悖的地方:无法解释许多大型公司一方面在国外大量投资,另一方面仍然继续保持在母国的技术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局限性•难以对各种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作出全面科学的解释:跨国公司在国外生产非标准产品;为适应东道国而改进产品或多样化;无法解释在国外原材料产地的投资行为等内部化理论•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跨国公司为何不主要将技术和知识当做商品,通过许可证等形式在外部市场公开出售,而要通过内部交易转移给海外子公司呢?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Theory)•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巴克利、卡森和加拿大的鲁格曼等人,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理论的重点是知识资产等中间产品市场,而不是最终产品市场•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竞争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中间市场的不完全,是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组织内部市场,以克服外部市场的缺陷–跨国公司是跨越国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公司为了保持自身利益,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外部市场的交易内部化市场知识产品的特点•知识产品具有特殊的性质,知识产品的市场结构和知识产品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市场内部化的动机最强–知识产品的形成耗时长、费用大•一次性在外部市场转让知识产品,难以全额补偿最初研究与开发费用–知识产品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知识产品的价格不易确定–知识产品的市场外部化可能导致增加额外的交易成本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具体体现•统一协调企业各项业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消除买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减轻或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性(政府干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市场内部化的成本•市场内部化的成本–资源成本–通讯成本–国家风险–管理成本市场内部化的结果•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以及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企业规模与内部市场进一步扩大,带来规模效益–利用了当地便宜的土地、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国际经营交易成本降低–面临关税、税收、红利汇回、汇率政策和政府干予等,企业可以利用转移价格使税收费用等支出最小化•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定价等有一致的认识,减少了外部贸易,消除外部市场供求的脱节现象和买方不确定性•让难以通过外部市场定价的中间产品实行有效的区别性价格内部化理论的理论贡献•垄断优势论从市场不完全论述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决定因素,内部化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释国际投资的动因,标志着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的重要转折•1、内部化理论通过对中间产品市场缺陷的论述,将海默的理论进一步延伸,将交易成本纳入不完全市场的研究中,并结合国际分工和企业国际生产组织形式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
本文标题:直接投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0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