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
好文供参考!1/12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北师大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好文供参考!2/1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出示卡片)9×5=8×7=7×6=4×9=3×6=5×7=4×8=3×4=6×8=4×7=9×9=8×5=3×7=4×5=5×6=8×9=(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二、复习旧知(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多媒体出示下图:○○○○○○○○○○○○○○○○○○○○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5+5+5=5=20(个)5×4=20(个)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5×4=20好文供参考!3/12乘数乘号乘数积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复习乘法口诀。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③口算。7×8=9×4=6×7=8×8=6×5=7×4=6×9=9×8=5×5=8×6=3×2=7×7=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仔细看题,独立完成。(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四、总结提升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板书设计表内乘法的复习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5×4=20好文供参考!4/12乘数乘号乘数积二、乘法口诀背诵1—9的乘法口诀。北师大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教具准备: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教学重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教学过程: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好文供参考!5/12多?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生:不是。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好文供参考!6/12磁铁外面加一个圈○○○○○○)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二年上74、75页。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口诀的编制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创设教学内容,把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和练习融为一体。使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教学目标:1.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应用旧知识与推理,编制7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掌握7的乘法口诀。2.能正确地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3.让学生在编制口诀与应用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好文供参考!7/12教学重点:编制7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应用7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认识他们吗?都是谁?他们在谈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指名读题上的话语)在一旁的小明在想什么呢?(指名读)你们知道吗?(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要想知道两个星期,三个星期有几天我们必须要先知道什么?那一个星期到底有几天呢?(七天)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齐读)请你思考2个星期有几天?你是怎样想的,3个呢?怎样想的?二、自主探究1.同学们真厉害,这样小明就能准时参加淘气和笑笑的生日PARTY了。既然你那么聪明,那你能计算出4个星期、5个星期、6个、7个、8个、9个星期更有多少天吗?(课件)请把你的结果填写在教材74页填一填的表格中。(填好的同学自己小声的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2.汇报交流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的结果和想法?3.编口诀好文供参考!8/12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教过大家编口诀的方法吗?(齐说)一算,算什么?(用连加法计算结果)二编,编什么?(根据表格编口诀)三看,看什么?(看其中的规律和需要注意之处)四记,记什么?(根据规律记口诀)师:同学们真厉害,下面就转动自己的小脑筋用我们的方法快速的编口诀,记口诀吧。完成教材74页第2题。4、汇报谁来读读自己的口诀?(两生读同时板书)和老师一样吗?一样的举手,真厉害,你们都是小数学家。看黑板老师写的这三句口诀,1-6的我们已经学过了,只有这三句是最陌生的,让我们齐读一下好吗?怎么记这三句口诀呢?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把你记口诀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比比谁的方法好(同桌交流)5、记忆口诀:下面就请大家在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一背这些口诀。6、游戏(多种形式背口诀)(1)拍掌齐背你们记住了吗?老师准备考考大家,伸出你的双手,让我们一起背一遍。(2)师生对口令。我来问,你来答,准备好了吗?(打乱顺序问)(3)同桌对口令好文供参考!9/12同桌两个人像老师这样对口令。三、练习(15分钟)1.师:你们背的真棒,老师想考考你,敢接受考验吗?听要求,读算式,说口诀(7*8=,8*7=,567=,568=)你们的小脑瓜转的可真快,看这两个式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不是每一句口诀都有四个对应的算式?(不是)真是个善于归纳总结的。好孩子,请同学们打开教材75页,快速完成第一题目。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和他一样的举手。真厉害!2.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的口算能力,注意仔细看卡片,抢答,注意站姿。要求,直接说答案。(答错的起立读算式,说口诀)3.同学们,你们做的可真快!小小七星瓢虫也想来考考我们了!(出示瓢虫图)你看到了那些和7有关的数学信息了呢?你能看图提问一个问题代替七星瓢虫考考大家吗?4.教材75页第3题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你愿意试试吗?(做好的同学尝试说说这几道题的数量关系。指名汇报。)5.说了那么多,你口渴了吗?你一天大约能喝几杯水?那要是一周呢?你是怎样计算的。原来你一周要喝这么多的水啊,可见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但是如果世界上的水资源枯竭了,我们也就不能生活了,所以平时一定要节约用水好文供参考!10/126.好啦,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谁?他是哪里的人物?其实乘法口诀运用非常广,不仅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也存在,比如说:孙悟空打白骨精不管三七二十一。用到了什么口诀?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在八卦炉里炼成火眼金睛,一共关了七七四十九天,用到了什么口诀?唐曾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用到了什么口诀?你看口诀是不是无处不在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口诀。四、总结(2分钟)谁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好文供参考!11/12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教学过程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认识米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介绍米尺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建立表象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米量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汇报方法(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实践活动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四人一组,分组操作。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好文供参考!12/12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本文标题: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04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