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编3篇
好文供参考!1/12《端午的鸭蛋》教案精编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端午的鸭蛋》教案精编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二、简介作者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三、师生合作读课文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四、理清课文结构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好文供参考!2/12俗?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好文供参考!3/12七、归纳本文主题提问:从对端午风俗的回忆,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八、看新闻,谈感受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幻灯显示6:新闻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九、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1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好文供参考!4/12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理念好文供参考!5/12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4、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课前准备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好文供参考!6/12自主合作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最好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比如,谁打字速度快,谁查找资料快,谁的脑筋灵活,谁参与意识强等等。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站,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策略,准备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两分钟快速阅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解决。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朗读一个自然节,注意字音,尽量好文供参考!7/12读出语调、感情,其他同学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原文,配乐,标注相应的注音)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告诉我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文章出自谁的手笔?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对于沈从文的介绍可以放在站上,课上可以略过不提)(语言风格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教师率先举一个例子,如分析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与趣味。综合学生们的发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师生共同小结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学们刚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实基本上已经把这三种追求体现出来了。三、研讨与探究师:在作者的家乡高邮,过端午有什么风俗?作者写风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怀念家乡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师: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鸭蛋有什么特点?生:鸭蛋黄是红的。好文供参考!8/12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油多且细腻。师:我们知道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在这部分内容中,你能找出一个例子吗?(小组探究)生:吱──师:作者在介绍自己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能举些例子吗?生:侧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写。师: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他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师:鸭蛋除了吃,还能玩。文中提到了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生:(看书,简要描述)师: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选鸭蛋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呢?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师:可以说,这是小事情,大态度,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生活就会充满趣味。四、拓展与体验师:我们知道了作者汪曾祺小时候是怎样过端午的,你知道你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吗?你还知道有关端午的哪些知识?(上网看端午)然后告诉我,端午给你怎样的感受?好文供参考!9/12生:(畅所欲言)师: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对于这些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上网看新闻)生:(学习小组讨论)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视频)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3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好文供参考!10/12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好文供参考!11/12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b.古汉语的点缀。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好文供参考!12/12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d.适当地运用方言。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体验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师生互动,共同交流。总结全文(略)布置作业1.完成字词练习。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1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本文标题:《端午的鸭蛋》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05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