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大学生劳动教育话语体系的五重向度
大学生劳动教育话语体系的五重向度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弘扬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构建让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拓展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深刻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推进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四个自信”,培育使命担当与奉献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一、从文化原型生发的“德性”话语体系自古以来,“劳动”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劳动是中华传统优良品质的集中体现。《中庸》第一次提出“德性”概念,“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由劳动散发出的智慧、奉献、勤劳、忠诚、朴实、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爱国、担当精神构成了劳动的“德性”话语体系,如果将这些品质当作劳动的精神原型,那么它将成为中国人才培养的跨时代的精神动力。如何激发这一文化因子的活力也就成为当代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寻找到了劳动教育的原型,也就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寻找到了文化根基。大学生唯有投入到崇高的劳动之中,才能将这些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现代,“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话语扩大了劳动的语义半径场,实现了劳动与德、智、体、美的融合。事实上,正是在劳动中学会处事,道德得以树立;在劳动中磨练意志、直面生存,从而收获了人生之大智慧;在劳动中吃苦耐劳,同时增强了身体素质。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劳作的创造性过程和创造性结果即劳绩也会产生诗意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才能在生活的艺术中领语到审美真谛。马克思提出:“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因此是生命的乐趣”。大学生群体更应该在劳动中实现对生命自由的追寻和生命乐趣的探索,在劳动中实现青春价值。如此,劳动成为德智、体、美的粘合剂,实现了大学生素养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中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更加明确了劳动的本源作用,从认知上承认了劳动的合理性,正是在劳动中,学生投入了个体的真实体验和真挚情感,才能实现对个人的价值确认。二、把握历史方位的“战略”话语体系毛泽东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推动了我国的生产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将“教劳结合”与社会主义建设挂钩,实现了劳动教育在制度与法律上的双改革,劳动教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新时代从战略高度把“劳动教育”列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中,进一步闸明了劳动教育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教育十劳动理念已然成为大学生知行合一的理论指导基础,德智体美劳并举,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蔚然成风。可见劳动教育是一以贯之的国家政策。与“劳动教育”挂钩的逻辑关系话语则系统闸释了劳动教育与国家建设的战略衔接关系,以“人才”为中介,在关系话语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对于人才兴国的基础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青年兴则国家兴,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的培养,塑造有担当、有理想、有实力的时代新人,是国家的客观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逻辑理路。同时,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劳动教育理应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正是站在宏观的历史维度上,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才得以充分彰显。三、从现实起点出发的“问题”话语体系为何突出劳动教育?究其原因,劳动本应成为教育的一股,而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蔚然成风,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相较于理论知识远远不足,基于此,“问题”话语旨在揭示劳动教育当前面临的客观现实。首先,基于认知不足这一问题,采用“不劳而获”“劳而无功”“劳而无获”“少劳多获”“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等反向话语,指出这些负面劳动观念正在侵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缺乏劳动意识、不珍惜劳动成果、轻视劳动和劳动者”成为阻碍大学生走向劳动的绊脚石。在行动上,“不知劳动、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四不”话语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抖音等短视频盛行的当代,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快餐文化的介入更拉开了劳动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拖延、懒散、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志薄弱的劳动缺失现状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有必要采用正向话语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劳动光荣,崇尚劳动”等激发大学生的劳动斗志提倡正向引导和反向示例的双结合,将劳动故事与劳动案例编写进思政教材或融入课程思政中通过组织观看如“榜样”等系列节目、组建宣讲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自强意识,培育学生社会情怀,营造全民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集体仪式感。这也体现了矛盾双方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维,唯有实现了“精神劳动”的跨越,才能破解大学生“不想劳动”、“不敢劳动”、“不能劳动”、“不望劳动”、“不会劳动”的难题,走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康庄大道四、以逻辑为导向的“方略”话语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话语建立在深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基础之上。在识别了劳动教育任务之繁重、使命之重大、问题之急迫的基础上,“方略”话语以逻辑为导向,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了劳动教育话语体系。(一)“创新”方略话语注重寻找劳动教育的新契机除了发挥传统思政课堂的主力作用,更应创新性的寻找劳动教育的新场景。以xx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成立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宿区党建工作站“初心学堂”,旨在通过研究生党员服务于大一新生的点对点服务,为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朋辈力量,以服务学生为核心,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研究生党员主动与指导的大一新生进行交流学习,分享个人的劳动教育经验,帮助大一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在此过程中,党员同志不仅关心指导宿舍中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而且致力于提升其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同时,党员在指导过程中加强与学院及辅导员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了实时联动的管理机制,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及时向学院反馈并提出处理建议,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化和精准化。(二)“创造”方略话语旨在激发学生劳动教育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进入20世纪,西方出现了以“创造”为旨趣的劳动教育思想,如凯兴斯泰纳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有用公民,创造性劳动是青少年品性陶冶的根本要素。从国外的创造论”可以看出劳动是主体主动性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而如何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成大学生自觉自愿乐于投入其中的事业,培养爱国情怀,成为国家建设的主人尤为关键。为此,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创造,增加劳动教育的传播方式和路径,加深大学生对劳动内涵和劳动政策的理解,并鼓励大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结合,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求真精神,使学生在磨励心性、锤炼品格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意义,才能不断在真实投入中获得自我确认,在劳动中培养一生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三)“融合”方略话语强调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的深度融合这是激发和盘活劳动教育的关键。为此,高校应发挥企业、政府、社会等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平台作用,提供给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直接实践机会,如通过签订协同育人协议,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者等活动,培养大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如,脱贫攻坚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活教材。为培育大学生的时代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xx理工大学版艺学院在青浦成立大学生学农基地,带领学院师生深入乡村建设实践,正是在农村的真实生活体验中,大学生得以了解草莓创业的艰苦故事以及农民创业者的奋进精神,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扶贫的必要性,了解贫困发生的原因、路径和脱贫模式,了解当地村民的具体需求,增强了学生对劳动工作与劳动活动的认知,体验走出校园用双手劳动感受收获的喜悦。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人民’话语体系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这一理念,在话语表述上,始终体现人民性,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采用“乡亲们”、“群众”、“人民”、“百姓”等话语,拉近了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的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系列话语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话语紧扣“人民”为主体的价值立场,明确话语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话语对人民群众所关切的问题和诉求的把握与回应。在劳动实践中,将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落脚于“人民”激励大学生要时刻从人民需要出发,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深入乡村,集中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切身利益相关问题,“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关注人民现实层面需要,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贡献青春力量,这是当代劳动教育价值生发的关键,也是大学生自发投入劳动教育的动力源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话语体系基于对劳动本质、劳动演变规律等的深入思考,牢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定位,实现了五种话语的协同关系,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这一话语体系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实践经验,将五重话语统一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把话语提升到国家发展之高度。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最终推动劳动精神进课堂进校园,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向社会,在劳动中张扬青春活力,实现个人价值。
本文标题:大学生劳动教育话语体系的五重向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07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