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第三章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4
第三章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2012-2013马英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览第二节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第三节垄断优势理论第四节产品周期理论第三章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览(一)组织结构标准(StructuralCriteria●在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公司的所有权为两个以上国籍的人所拥有;●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来自两个以上的国家;●公司以全球性地区和全球性产品为基础。(二)业绩标准(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Criteria)●指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生产值、销售额、利润额、资产额或雇员人数达到了某一个百分比以上。●实践中采用25%作为衡量标准的情况较多。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览(三)行为标准(BehavioralCharacteristicsCriteria)●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动机,●以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地的商业机会和分支机构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览(一)按法律形式划分●母分公司型的组织模式,适用于银行与保险等金融企业的跨国经营●母子公司型的组织模式,则比较适合工业企业跨国公司的类型(二)按经营项目的重点划分:●资源开发型的跨国公司主要以采矿业、石油开发业和种植业为主●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制造,如金属制品、钢材、机械、运输设备和电信设备等●服务型跨国公司是指从事贸易、金融、运输、通讯、旅游、房地产、保险、广告、管理咨询、会计法律服务、信息等行业和领域非物质产品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类型(三)按公司内部的经营结构划分●横向型多数是产品单一的专业性跨国公司●垂直型是指母子公司之间分别制造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从事不同工序的生产,通过公司结构将整个生产过程相互衔接起来;●混合型一般是经营产品多样化的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有的是垂直型分工,有的是横向型分工。跨国公司的类型(五)按生产经营的空间分布划分●区域型跨国公司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特定区域;●全球型跨国公司是以整个世界市场作为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跨国公司的类型第二节跨国公司发展概论(考点)早期跨国公司的雏形●早期的跨国公司以美国的制造业为主体首先是技术优势:美国跨国制造企业是那些产品首先在国内发明,掌握着技术垄断优势,首先到海外进行投资以占领市场。第二节跨国公司发展概论胜家缝纫机公司它也是第一家在全世界同时生产和大量销售同一种产品的公司。它于1851年在美国获得缝纫机发明专利权,1867年在英国建立缝纫机装配厂,并于1880年在伦敦和汉堡设立销售机构,向欧洲推销在英国生产的产品,逐步垄断了欧洲市场。第二节跨国公司发展概论其他的有西方联合电报、贝尔电话、爱迪生电灯、伊斯特曼·柯达、国际收割机、奥梯斯兄弟电梯公司等,它们都是首先在美国发明新产品,逐渐形成新兴工业,再向海外扩展。第二节跨国公司发展概论二是避开贸易保护壁垒。避开贸易保护限制,到海外建立制造业跨国公司,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是刺激早期跨国公司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二节跨国公司发展概论1902年,英国油脂和肥皂业巨头莱佛公司感到其产品对荷兰、比利时出口关税太高,为避开这种限制,就到当地进行直接投资。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空气刹车公司到法国设厂,也是为了避开法国铁路公司规定的空气刹车必须由当地厂商供应的限制。第二节跨国公司发展概论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国利用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兴军事科技,应用到民用部门,在国内发展了一系列新兴制造工业部门,如电子、飞机制造,计算机、汽车、化学、机械、石油化工等。●美国制造业“军转民”,跨国公司大举进军全球市场●欧洲和日本复兴,大三角形成●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占据国际投资总量的1/3战后至上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风起云涌:1998的“兼并年”,英国石油-阿莫科石油;奔驰-克莱斯勒。●商业与研发、技术创新联动:海外商业机构与研发中心;寻求与高校科研合作;高新技术聚集效应●美日欧跨国公司从事服务业增长到60%,制造业占36%,初级产业5%。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国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双方的董事长在第一次会谈中仅用了17分钟就达成了并购意向,数月之后就完成了合并。•前克莱斯勒公司的董事长伊顿曾坦言,尽管该公司拥有足够的资金,但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以尽快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海外扩张目标,并缺乏进行扩张的其他资源,因此必须在美国以外寻找一个合作伙伴,而与戴姆勒—奔驰公司合并后则可以利用其管理资源和其他资源向国际市场渗透。这种合并能达到双赢的目的。●2005年,全球服务业吸收跨国投资额4355亿美元,占全部跨国投资的58%。其中,金融业最高,占20%;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比重分别为16.7%和7.6%。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国公司大众汽车集团成立于1938年,总部设在德国下萨克森州沃尔夫斯堡市,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在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等20多个国家建有68家全资和参股企业,业务领域包括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汽车零部件、汽车租赁、金融服务、汽车保险、银行、IT服务等,同时集团在全世界各地设有联络机构和销售与服务网络。2000年后,大众汽车集团的产销量在欧洲高居榜首。天时、地利、人和——大众在中国早期中国的乘用车行业1984年,大众与上海汽车公司合营,总投资3.87亿元,中德各占50%,生产桑塔纳轿车,年产3万辆。1990年,大众与位于长春的一汽合作,经营年产15万量“捷达”轿车。自此,大众在很长的时间里,在中国轿车市场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发展介绍:新千年的发展形势2003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量首次接近70万辆大关,占据30%左右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了大众汽车在德国本土60万辆左右的销量。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拥有两个整车厂、五个分厂、两个发动机厂、五条生产线、全国近千家经销商、八大车系数十种车型,产业布局可谓恢宏。案例分析:“天时”:超前的战略眼光占尽先机。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归功于它率先投资中国。2003年,面临丰田、通用等世界汽车巨头挑战时,大众汽车主动全线出击,凭借在中国十多年积累的市场经验,成功打响震撼业界的“卫冕”闪击战。使其当年在中国的销量接近70万辆而超过在德国本土的销量,保住了“头把交椅”。案例分析:“地利”——在中国南北方各选择一个合作伙伴。南北两家合资公司,生产不同品牌的轿车,相互竞争,这样就给消费者以更多的选择。“大众集团”通过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南北两翼钳型攻击中国汽车市场,攻击丰田、通用等“美日军团”,可谓占了地利之便。案例分析:“人和”——打好中国政府公关牌德国大众始终高举“帮助中国建立民族汽车工业”的旗帜,拼命推进国产化,把桑塔纳打扮成近乎100%的中国车。在公车主宰中国汽车消费时代,桑塔纳和奥迪都是公车的首选车型,几乎成为政府机关的指定车型。第三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什么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国际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支,它是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理论,即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会发生的理论,因此,也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动因理论。•微观理论:从微观主体,即企业的视角来解释和说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机理,具体包括:–垄断优势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流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斯蒂芬·海默S.Hymer在1960年《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开始》中提出。传统假设多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A.什么叫市场完全?市场有效、信息对称、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B.市场不完全的表现:政府政策的不完全性关税、进口限额等政府其他管制,如价格管制、利润管制等自然的不完全性:产品与要素市场、规模经济理论的前提条件——市场的不完全性(1)美国对外投资在于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2)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3)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投资就不可能发生;理论分析:第三章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4)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产品优势:差异性、商标、销售能力生产要素优势:技术专利、资金渠道、管理优势、原材料政府保护:公共采购渠道的垄断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具有特定的垄断优势,通过FDI,其垄断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打败东道国同类企业成为寡头垄断厂商。简而言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出于寡占竞争的需要。理论核心内容:•后续理论发展将垄断或者寡占优势的解释从产业资本优势转移到技术、管理等无形资产上。寡占反应理论:主要的寡头企业的行为具依赖性,一家企业率先海外投资,则其它对手便效仿追随,以保持市场份额和竞争均衡。•积极方面:(1)垄断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代替完全竞争来解释国际资本流动;(2)把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区别开来;(3)可以很好的解释跨国公司的横向与纵向投资。评价•消极方面:(1)“世界经济将变得越来越像美国经济,即大公司遍布整个大陆,渗透几乎每个角落”。(2)无法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行为;(3)没有涉及区位选择的问题。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点)一、背景: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用产品周期的概念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分为导入期(Introduction)增长期(Growth)成熟期(Mature)衰退期(Decline)二、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时间销售额二、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创新期新产品刚进入市场,在创新企业所在国家及其它工业发达国家里产生逐渐增加的需求;创新企业占据技术垄断地位。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资金•增长期产品销售量上升,利润迅速增加,其它发达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产品,技术垄断被打破,但未完全扩散。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技术•成熟期技术开始定型,其它厂商可以较容易获得产品技术知识,原有创新国失去垄断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逐渐升温,并开始仿制。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衰退期新产品成为标准化产品,更多厂商进入产品市场,大批量生产,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占主要地位,厂商间展开激烈竞争,最初的创新企业的优势完全丧失。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原材料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假设世界上存在着三类国家:新产品的创新国(发达国家)新产品的模仿国1(次发达国家)产品的模仿国2(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生产将依次在三类国家间转移。三、理论分析•创新期——产品主要满足本国市场的需求,只有少量产品出口到次发达国家。创新企业具有技术垄断优势,生产未转移,国际直接投资未发生。•增长期——其它发达国家开始仿制,并为了维持市场份额采取限制进口政策,创新国跨国企业绕过贸易壁垒向海外扩张。转移过程:•成熟期——次发达国家越来越多仿制,发展中国家经历增长期内次发达国家的经历过程。发达创新国和次发达国家均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衰退期——技术垄断优势完全丧失,降低劳动成本成为第一要旨,产品生产完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44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生产线消费线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劳动力成本:产品的创新和增长期,要求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只能利用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产品成熟和衰退后,由于竞争和成本压力,只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理论的后续发展•市场需求:产品的创新和增长期,价格较高,只有发达国家消费者能够负担产品成熟和衰退后,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成本降低,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可以购买,因而开发其市场购买力。理论的后续发展•贸易壁垒:产品成熟和衰退后,其它国家纷纷出现仿制者,各国为保护国内产业,采取贸易壁垒,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绕过壁垒。理论的后续发展•优点:从产品技术发展更替的角度,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能到
本文标题:第三章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1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