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两个结合”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范文2篇
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两个结合”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和新的历史使命,以坚定的历史自觉和充沛的文化自信而提出的新的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不仅深刻揭示了我们党过去为什么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所在,也清晰阐明了如何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方法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持续深化“两个结合”,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围绕研讨发言主题,我谈几点体会,以供同志们参考。一、“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运用和发展。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国人送来了一丝微光,影响了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便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经历了建党早期的曲折彷徨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就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随后创造性地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在实践中采用这种方法并获得了胜利。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此后,毛泽东在许多场合正式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提法,成功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上的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绘就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物质极大丰富这一基础上,深刻察觉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和向往,主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成功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注重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始终注重靠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以科学的理论指引人,以优秀的文化凝聚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召人,在纷繁复杂的选择中,在百折不挠的斗争中,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找到了一条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二、“两个结合”凝聚着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永恒动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牢牢地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革命斗争最激烈时,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只有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更加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鲜明提出“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理念。历史和实践证明,在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注意维护和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牢记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注重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根植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力量至上;始终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造福人民,坚持人民至上。这既源自于中国革命斗争、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源自于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必然要求,更浸润着传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文化基因的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人对民众力量的深刻感悟,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凝结成党的根本宗旨,升华党和国家的发展思想。三、“两个结合”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发展的理论,它源自西方却胸怀人类,指引着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立足于东方却兼容并蓄,凝结着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方面用中国传统思想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用马克思主义阐释中国传统思想。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互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启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生的进程。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化用传统实事求是的观念,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在唯物史观的作用下,结合传统的民本思想,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传统思想中,树立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在对“大同”“小康”的社会的美好憧憬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讲求“尚和合”“和而不同”等观念的影响下,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等。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晶早已浸润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运用于广大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更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志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现实和时代的需要,深化“两个结合”,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超越中,在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实践中,不断增强推动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的底气。发言完毕,谢谢大家!2023“两个结合”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月2日,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文化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专门召开座谈会。向前追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并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分别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实践意义和基本内涵。“两个结合”集中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既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根本所在,又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理论创新创造的认识进入新境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必须增强“两个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夯实“两个结合”的理论根基在坚持“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在科学认识、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开展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所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思想理论所不能比拟的。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两个结合”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强化理论思维、提升理论素养,通过潜心真学、研机析理和学思践悟等方式,切实掌握这一伟大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同时,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学说,而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彻底舍弃用停滞僵化的态度看待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又要反对以“实际”为名曲解甚至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以“特殊”为由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规律性。要牢牢抓住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特征,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二、在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中增强“两个结合”的实践支撑新征程上,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必须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把结合的对象搞清楚、搞准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新时代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原点。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发展新阶段、深刻洞察世界格局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作出科学定位和应对。从国际格局变化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推进“两个结合”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思考和分析国际形势新特征,科学研判形势与目标变化,综合分析和评估诊断各种危局的产生根源、发展势态和可预见后果,根据时局变化制定因应之策,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从国内发展阶段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新征程上,我们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如何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不断以改革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更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何补齐重点领域短板促进共同富裕等,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勇于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精准把握实践变化之特征,聚焦现实动态之需求,根据时代洪流和火热实践之变化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三、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厚植“两个结合”的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观,力戒文化虚无主义,拒斥文化保守主义,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要求,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积极扬弃、批判传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准化提炼“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滋养。要关切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吸收、改造和转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时代意蕴和灵动呈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耀下散发强大生命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
本文标题: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两个结合”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范文2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567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