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实用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 高一语文教案3篇(实用【参考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实用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高一语文教案3篇(实用【参考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实用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高一语文教案3篇(实用【参考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一语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语: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二、[投影教学目标及作者简介]三、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明确: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参考资料,少熬夜!四、讨论分析。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明确:贤妻良母2、作者用那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的这一美德?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细节4: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劳细节5: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细节6: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易于满足3、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明确:怀念、感激、自责、歉疚五、能力迁移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1.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2、如何写好细节:(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2)符合人物的个性(3)精心锤炼词语。(4)巧妙运用修辞。3、布置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高一年级语文课程教学计划【第二篇】一、使用教材: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学情分析:经过高一上学期的磨合,学生基本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同学摆脱了初中时段机械地、死记硬背地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大体上能感觉到高中语文学习与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动学习、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最起码有了这种认识、这种欲望了。参考资料,少熬夜!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从不知考什么中反映出不知学什么,很迷茫。到期末考试时,大多数同学知道高中语文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了。当然,迷惘的同学也还有不少。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他们学习语文。三、教材分析:本学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和必修4两本书的内容。必修3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作品)。“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口语交际专题为议论。“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字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名著导读”介绍《红楼梦》和《高老头》。必修4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学论文。四个单元分别是: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宋元词曲),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表达交际”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口语交际专题为辩论。“树立探究”设计的'专题为: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名著导读”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和朱光潜的《谈美》。四、教学目标和要求:拟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后完成必修4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1——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教学中要求做到:1、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力求获得的教学效果。2、认真钻研、领会新教材和新大纲,提高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3、本学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两部书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提高。4、本学期在写作上,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先了解议论文文本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议论说理的兴趣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参考资料,少熬夜!1、做好学情分析,面对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的现状,认识并了解新的学生,尽快熟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围绕学法设计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讲究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4、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解疑答难,加强辅导,补学补差。5、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6、在集体备课和教学中,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在作文备课和训练中做到系列性、科学性、实效性。六、教科研设想:1、充分认识到教科研工作在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性。2、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3、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群体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高一年级组各位语文同仁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能力。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笔记本电脑在备课、教学、辅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5、课外认真学习有关语文教学的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广泛吸收,不断充电,以期高屋建瓴地实施教学。总之,不能做经验型语文教师,而要做科研型语文教师。高一语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重点难点: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方法: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参考资料,少熬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瘐()缠绵()褒()C、翩()荃()干燥()漂零()D、漂泊()迢远()桅杆()三、朗读课文。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课文1—3段列举了我同古代诗歌中的什么现象?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课文4、5、6段)3、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布置作业:练习:第2课时(总第76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参考资料,少熬夜!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重点难点: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方法: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出处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作者出处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作者出处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作者出处(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二、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第一组: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第二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第三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三、赏“柳”诗品柳之意象诗一:咏柳诗二:垂柳贺知章唐彦谦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二月春风似剪刀。饿损纤腰学不成。诗三:赠柳参考资料,少熬夜!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
本文标题:实用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 高一语文教案3篇(实用【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71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