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4篇
好文供参考!1/2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一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导入新课。3、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1、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2、结合自己摘抄的描写雪景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体会意境。好文供参考!2/23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词的感情。4、在心中默读,体会词的意境和音律。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1、让学生说出上阕中的动词和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学生回答后及时补充和纠正。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示范分析“封、飘、失”所描绘出的北国雪景,重点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它动词描绘的视觉景象。3、补充讲解:“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并提问:“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并提问学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字的用法。5、总结诗词写景语言的凝练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近景和远景的推移、实景和虚景的交错,发现诗人思维的跳跃和连贯。1、回答问题:有“封、飘、望、失、舞、驰、比、看”等,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和晴日的雪景。好文供参考!3/232、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分析词语的用法。“失”描绘出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舞”和“驰”运用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富于生命力。同学问交流阅读体会,补充答案。3、通过教师讲解,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并回答:“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拟物、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4、讨论回答:“欲”字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感受诗歌形象的“诗化”特征,理解诗人借“试比高”抒发内心的豪迈之情。5、通过概括词中出现的景物,把握诗人的写景脉络,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1、组织学生分小组,根据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2、结合图画,指导学生感受白雪与晴日的红白色调撞击,理解“妖娆”的内涵。3、引导学生发现,长城和黄河并非真实地出现在诗人眼前,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的壮丽图景。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上阕词意境的理解,好文供参考!4/23修改图画。2、结合图画,选举小组代表,口头描绘词中的景象,尝试总结诗词表现的意境美。3、通过阅读和教师提示,发现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虚实结合,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尝试掌握这种写作手法,锻炼思维,将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诵读上阕词,复习已学内容,进入下阕词的学习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词的音律,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下阕词中所列举的历代帝王。学生回答完后,可视回答情况给予补充。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阕词的知识点,并感受下阕词的意境。2、畅所欲言,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下阕词1、提问:通过诵读全词,你〖〗发现上阕词和下阕词就内容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2、提问:描写景物和评点历史人物是不相关的内容,诗人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的?3、总结:这句话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由景物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物,跨越时空,表现了诗人的大气豪迈和坚定信念。好文供参考!5/234、提问:诗人对历代帝王、“无数英雄”是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知道的?5、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并提示学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但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认识到,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阕词是写景抒情,下阕词是评点历史人物表达观点。2、回答: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连接起来的。3、结合教师的分析,谈论、体会诗人是如何把写景和抒情结合到一起,自然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4、经过讨论和交流回答:诗人对他们是惋惜、感叹的态度,“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都反映了诗人的态度。5、讨论,认识到这三句话是全词主旨所在,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和自信。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诗列举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两首同是描写雪景、借景抒情的诗歌,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关键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两首诗词的区别:从意境创设、好文供参考!6/23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2、总结全词,并告诉学生“诗、乐、画”一体的诗歌学习思路和我国“诗言志”的诗歌传统。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四、本课总结这是一首主旨鲜明、气势恢弘、意境壮美的词。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和背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鉴赏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诗歌语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琐碎的,抓住重点词语,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篇】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2.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3.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教学过程: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教师补充:诗歌特点: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好文供参考!7/23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⑶富有想象。⑷语言精练。⑸押大致相同的韵。㈡初读全词: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㈣精读下阕: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⒉师生研讨:⑴分几层、层意。好文供参考!8/23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⑴毛泽东:⑵顾炎武:⑶陆游:⑷范仲淹:⒋含“雪”字的成语。⒌写雪的古诗。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㈥总结:附:板书设计:总写之景意境壮阔热爱上阕:写景具体实景动静结合江山多娇祖国想象之景艳丽多姿山河过渡:承上启好文供参考!9/23下歌颂下阕:论史评古:短语文治英雄折腰风流论今:风流人物人物《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三篇】东庐中学初三语文师生讲学稿课题:《沁园春·雪》课型:新授执笔:向志燕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讲学时间:05年9月学习目标: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学法指导:1、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2、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课前热身:1选词填空:好文供参考!10/23(1)分外妖()美丽富()不屈不()[饶、娆、挠](2)戒()戒躁()小玲珑步履()健[娇、矫、骄]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分外()分别()妖娆()谦逊()莽莽()风骚()可汗()数九寒冬()不计其数()数见不鲜()3、动手查资料:对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哪些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这首词的呢?请将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4、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课堂学习:一、导入。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三、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2、听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好文供参考!11/23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四、研读上阕: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研读下阕: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六、研读探究: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七、揣摩运用: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好文供参考!12/23拓展练习: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好文供参考!13/23•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思考:1、根据你的理解,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看”和“忆”字各领起哪几句?3、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内容。《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四篇】课文解读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毛泽东的诗词风格以雄丽著称,这首词的特点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全篇前后两幅画面,都写得雄阔壮丽,气韵飞动;全篇1问一答,在问答之间抒发了革命者战天斗地、激扬慷慨、包举宇内的革命壮志与豪情,读罢让人心潮起伏,好文供参考!14/23热血奔涌。教学思路1、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诗歌突现了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而不是一些文人墨客的浅斟低唱,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应把握住感情的脉络。3
本文标题:《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8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