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三、课堂引入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强调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四、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求证:∠AFD=∠CBE.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CB=CD,CA平分∠BCD.∴∠BCE=∠DCE.又CE=CE,∴△BCE≌△COB(SAS)。∴∠CBE=∠CDE.∵在菱形ABCD中,AB∥CD,∴∠AFD=∠FDC∴∠AFD=∠CBE.例2(教材P108例2)略五、随堂练习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参考资料,少熬夜!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六、课后练习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8cm,求菱形的高。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认识变量、常量.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教学重点1.认识变量、常量.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教学难点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t/时12345s/千米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变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Ⅱ.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从题意中可以知道汽车是匀速行驶,那么它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2×60千米,即120千米,3小时行驶3×60千米,即180千米,4小时行驶4×60千米,即240千米,5小时行驶5×60千米,即300千米……因此行驶里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有关系:s=60t.其中里程s与时间t是变化的量,速度60千米/小时是不变的量.这种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的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参考资料,少熬夜!千米/小时.[活动一]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结论: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xx(元)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关系式:y=10x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1×0.5+10=10.5(cm)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关系式:L=0.5m+10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两个过程中,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重物质量m,弹簧长度L都是变量.而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都是常量.[活动二]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结论: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r2r=面积为10cm2的圆半径r=≈1.78(cm)面积为20cm2的圆半径r=≈2.52(cm)关系式:r=2.因矩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的一半,即5cm.若长为1cm,则宽为5-1=4(cm)据矩形面积公式:S=1×4=4(cm2)若长为2cm,则宽为5-2=3(cm)参考资料,少熬夜!面积S=2×(5-2)=6(cm2)……若长为xcm,则宽为5-x(cm)面积S=x?(5-x)=5x-x2(cm2)从以上两个题中可以看出,在探索变量间变化规律时,可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知识公式进行分析寻找,以便尽快找出之间关系,确定关系式.Ⅲ.随堂练习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并写出关系式.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5cm,高h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关系式,并指出其中常量与变量.解:1.买1支铅笔价值1×0.2=0.2(元)买2支铅笔价值2×0.2=0.4(元)……买x支铅笔价值x×0.2=0.2x(元)所以y=0.2x其中单价0.2元/支是常量,总价y元与支数x是变量.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当高h为1cm时,面积S=×5×1=2.5cm2当高h为2cm时,面积S=×5×2=5cm2……当高为hcm,面积S=×5×h=2.5hcm2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第三篇】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方面,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另一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本学期本人共制作多媒体课件30个),备写每1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参考资料,少熬夜!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一学期来,本人共听课32节,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四、加强研讨,努力提高教研水平本学年,本人参加省级教研课题“开放性问题学习的研究”的子课题及县级课题开放性教学课型的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五、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本次期末考试,我所带班成绩相对其它平行班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3、对差生的说服教育缺乏力度,虽然也抓了差生,但没有时时抓在手上。4、教学中投入不够,没能深入研究教材及学生。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教学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问题牵引1.分解因式:(1)-9x2+4y2;(2)(x+3y)2-(x-3y)2;(3)知识迁移2.计算下列各式:(1)(m-4n)2;(2)(m+4n)2;(3)(a+b)2;(4)(a-b)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3.分解因式:(1)m2-8mn+16n2(2)m2+8mn+16n2;(3)a2+2ab+b2;(4)a2-2ab+b2.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解:(1)m2-8mn+16n2=(m-4n)2;(2)m2+8mn+16n2=(m+4n)2;(3)a2+2ab+b2=(a+b)2;(4)a2-2ab+b2=(a-b)2.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4a2b+12ab2-9b3;(2)8a-4a2-4;(3)(x+y)2-14(x+y)+49;(4)+n4.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70练习第1、2题。探研时空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1)x2+y2;(2)(x-y)22.已知x+=-3,求x4+的值。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
本文标题: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8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