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论语》十则教案精编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论语》十则教案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论语》十则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论语》教案解读1学习目标:1、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2、背诵。教学设想:1、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2、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3、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4、熟记成诵。教学流程:读——(用)说——背。创新意图: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导语:(2-3分钟)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1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二、熟读课文。1、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2、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3、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4、齐读一遍全文。三、析读课文。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②学习强调独立思考的是③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参考资料,少熬夜!④强调求知态度的是⑤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的是⑥在与人相处虚心求教时应持有的态度是⑦号召大家树立“仁”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是⑧儒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的是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搞一个说话活动,学以致用。(板书)请你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小组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交流,后畅所欲言)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2一、复习检查:1、注音、释义:说信愠三省2、翻译句子: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参考资料,少熬夜!(1)“学而”章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2)“温故”章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3)“诲女”章《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5)“岁寒”章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参考资料,少熬夜!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1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500字左右。五、布置作业:完成写作练习六、板书设计:《论语》十则学习方法:1、3、4、学习态度:5、6、7、修身做人:2、8、9、10、课后反思:《论语》教案解读3一、教学目标(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三)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有关做人道德修养的格言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二)根据事前的充分准备,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三一刀客○(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三)朗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参考资料,少熬夜!1.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三省(xǐng)吾身传(chu2n)不习乎终身行(xíng)之不成人之恶(è)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喟(kuì)然从吾所好(h4o)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3.学生齐读课文。(四)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论语》十则主要讲的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明确:《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五)布置作业1.试背全文。2.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题。
本文标题:《论语》十则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9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