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咸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一第一次联考
第1页共6页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一第一次联考高一化学试卷命题学校:咸宁高中命题教师:姚李丹审题教师:范开枝考试时间:2016年10月26日上午10:20—11:50试卷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Cl-35.5S-32Fe-56Cu-64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54分)1.在盛放浓硫酸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均属于碱B.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D.标准状况下,22.4LHCl气体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小于1mol/L3.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①鸡蛋清溶液②水③淀粉溶液④硫酸钠溶液⑤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⑥肥皂水⑦酒精⑧蔗糖水溶液A.②④⑦⑧B.②④⑥⑦⑧C.④⑧D.④4.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5.下列物质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组合中,正确的是()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AH2SO4CH3COOHNO2Na2OBBaSO4HClOMn2O7CaOCNaCl氨水SO2MnO2DHIHFCO2Fe3O4第2页共6页6.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里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A.K+MnO4-Cl-SO42-B.Na+K+NH4+Ba2+C.Na+HCO3-NO3-SO42-D.Na+SO42-S2-Cl-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100mL0.1mol·L-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粒数目为0.01NAB.28g乙烯(C2H4)和环丁烯(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碳原子数为2NAC.1mol氢氧根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9NAD.常温常压下,22.4LCO2和S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氧原子8、由N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与同温同压下甲烷(CH4)密度相同。则混合气体中N2、H2和CO的体积比可能为A.15:12:10B.5:6:3C.13:12:2D.15:24:139.下列溶液中Cl-浓度最大的是()A.200mL2mol/LMgCl2溶液B.1000mL2.5mol/LNaCl溶液C.300mL5mol/LKClO3溶液D.250mL1mol/LAlCl3溶液10.如图是某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9.2mol·L-1B.该硫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质量分数小于49%C.配制200mL4.6mol/L的稀硫酸需量筒量取该硫酸50mLD.该硫酸与等体积水混合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9.2mol·L-11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B.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C.氢氧化镁溶于盐酸:Mg(OH)2+2H+=Mg2++2H2OD.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12.用10mL0.1mol/L的BaCl2溶液分别和相同体积的硫酸钾、硫酸锌和硫酸铝三种溶液反应,均恰好使三份溶液中的SO42-离子完全转化为BaSO4沉淀,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A.3∶2∶2B.1∶1∶3C.3∶3∶1D.1∶2∶313.将质量均为1g的O2、X、Y气体分别充入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压强(P)和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X、Y气体可能分别是()硫酸化学纯(CP)(500mL)品名:硫酸化学式:H2SO4相对分子质量:98密度:1.84g·cm-3质量分数:98%第3页共6页A.C2H4、CH4B.CO2、Cl2C.SO2、CO2D.CH4、Cl214.某溶液中,若忽略水的电离,只含有下表中所示的四种离子,推测X离子及其个数b可能为离子Na+Al3+Cl-X个数3a2aabA、NO3-、4aB、SO42-、8aC、OH-、8aD、SO42-、4a15.CO和CO2的混合气体36g,完全燃烧后测得CO2的体积为22.4L(标准状况下),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体积比为()A.1:1B.1:2C.2:1D.1:316.除去KNO3中的CaSO4和MgSO4,先溶解,然后先后加入的试剂顺序正确的是()A.K2CO3、Ba(NO3)2、KOH、HNO3B.Ba(NO3)2、KOH、HNO3、K2CO3C.KOH、K2CO3、Ba(NO3)2、HNO3D.Ba(NO3)2、KOH、K2CO3、HNO3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萃取可用于提取天然香料、药物以及核燃料的处理。B.溶液的稳定性决定了大气污染的长期性。C.1mol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的大小。D.碘和四氯化碳的混合物可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1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如果ag某气体双原子分子的分子数为p,则b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L)是()A.22.4AapbNB.22.4AabpNC.22.4AabND.22.4ApbaN二、非选择题(共46分)19.(17分)Ⅰ.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第4页共6页上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分类法Ⅱ.现有以下物质:①NaOH溶液,②液氨,③BaCO3固体,④熔融KHSO4,⑤Fe(OH)3胶体,⑥铜,⑦CO2,⑧HClO(1)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制取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物质⑤进行通电,观察到阴阳两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PM2.5”悬浮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危害人体健康(“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也可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b、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运用的是电泳的原理c、明矾、硫酸铁可以净水,净水原理和胶体有关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4)写出④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出①和⑧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含500mL0.6mol/L①的溶液中缓慢通入标准状况下2.24LCO2,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被全部吸收,则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20.(15分)掌握仪器名称、组装及使用方法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基础,下图为两套实验装置。Ⅰ、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b.第5页共6页IIIⅡ、若利用装置I分离四氯化碳和酒精的混合物,还缺少的仪器是,将仪器补充完整后进行实验,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____处。冷凝水由(填f或g)口通入,口流出。Ⅲ、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0.2mol/L的Na2CO3溶液980mL。配制时涉及到如下操作:①轻轻振荡容量瓶(振荡时不能将溶液溢出刻度线外),使溶液充分混合。②用天平称量纯净的Na2CO3·10H2O晶体g。③待烧杯中的溶液冷却后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中。④将容量瓶用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⑤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备用。⑥将称量好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⑦改用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⑧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将每次洗涤后的溶液也都注入容量瓶中。⑨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处1cm~2cm处。(1)请完成操作中的空余部分..........,②,③,⑦。(2)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A.②⑥③④①⑦⑧⑨⑤B.②⑥③⑧①⑨⑦④⑤C.②③①④⑥⑦⑧⑨⑤D.②③①⑥⑦⑧⑨④⑤(3)上述操作⑦中,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处理方法是(4)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是①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②容量瓶未干燥用来配制溶液③Na2CO3·10H2O晶体准确称量后,失去了部分结晶水再溶解④溶解固体后,未等溶液冷却至室温立即转移到容量瓶定容⑤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21.(8分)有一种工业废水,已知其中含有大量的FeSO4、少量的Ag+和Na+,若要回收金属银,并从FeSO4溶液中回收绿矾(FeSO4·7H2O)晶体。回答下列问题:(1)要检验其中的SO42-,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废水中有SO42-。(2)回收金属银,所加入试剂的是(填化学式)(3)从FeSO4溶液中回收绿矾(FeSO4·7H2O)晶体,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①②③过滤④洗涤等,其中③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④的具体操作是。第6页共6页22.(6分)C2H4和C2H6的混合气体共1mol,与amolO2共存于一密闭容器中,点燃后充分反应,C2H4和C2H6全部消耗完,得到CO和CO2的混合气体和45gH2O,试求:(1)C2H4和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n(C2H4)∶n(C2H6)=________。(2)若反应后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反应前O2的32时,a=________,得到的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n(CO)∶n(CO2)=________。
本文标题:咸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一第一次联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