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教育一、逆反心理界定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具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一般认为,逆反心理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要素构成。认知要素是指产生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教育者教育方法、手段、内容等教育要素的看法。中学生只有在对上述教育要素持否定的看法时,才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或对抗态度。情感要素是指伴随逆反心理发生的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反感、讨厌、愤怒等。意向要素指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逆反心理有正向逆反和负向逆反之分。所谓正向逆反是指对教育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逆反心理,反之即为负向逆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个体思维形式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发生质的飞跃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逆反心理产生的认知基础是逆向思维的发展,而逆向思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长的基础。因此,只要教育者注重教育方法,就能消除和减少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二、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逆反。中学生感到自己的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就会产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二是超限逆反。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也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如有的父母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有的教师不分对象的心理实际或问题性质,一概而论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三是情境逆反。有的教师在下课铃响过好久仍讲解再三.与学生想在下课期间自由活动的需要不相称时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四是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五是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引导也可能进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合拍,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师生在情感不沟通,情绪对立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往往会出现“只要你赞成、我就反对”的平衡逆反心理。六是评定逆反心理。教师或家长对学生不恰当的评价也会引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过分地表扬与批评都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和抵触的情绪。有许多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过分表扬自己中意的学生,这样往往使班内其他同学产生一种不公平、不服气的'感觉;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甚至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敌对情绪,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三、正确看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与抵触),教师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其次,对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来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师要敢于否定,同时进行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看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四、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和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形成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才能够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地积极探索,尊重中学生的人格,进而才会减少中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2.关注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只有让中学生认识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所期望教师应具有的品德行为。教师对照学生期望的品德行为来完善自己。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体会,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这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减少。3.加强同辈群体指导,建设良好班级文化。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推动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的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4.加强社会文化现象分析,把握正确的人生导向。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中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把握正确的人生导向,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某些逆反心理。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有针对性开展青春期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也有助于解决中学生的逆反心理。6.指导家长认识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纵深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通过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在相关活动中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指导家长改变教育的观念与方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纵深度,中学生的负向逆反心理也会得到相应缓解。
本文标题: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9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