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二语文教案最新4篇
好文供参考!1/15初二语文教案最新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初二语文教案最新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初二语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好文供参考!2/152、解释下列词语。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馈赠:赠送(礼品)。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酷肖:酷似。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二、导入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三、朗读课文好文供参考!3/15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四、学习课文(一)学习《浪之歌》。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学生讨论、交流。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3、理解海浪的形象。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二)学习《雨之歌》。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好文供参考!4/15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五、口头仿写训练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好文供参考!5/15六、拓展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七、小结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好文供参考!6/15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八、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二。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初二语文教案【第二篇】第一课时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重点难点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课文提示好文供参考!7/15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正音正字怨谤(bàng)难壬人(nàn)胥怨(xū)盘庚(gēng)会晤(wù)阅读课文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好文供参考!8/15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初二语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的1、体把握文章的内容2、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3、理解作者赞颂鹤的群体精神。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象,以导入新课。三、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也可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四、指导学生学习全文。好文供参考!9/15(备学生)指导时,可分步进行,步步推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时,讲解不宜过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教师作适当点拨即可。(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目标1)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伫()立绮()丽湮()没剽悍()盘旋()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绮丽:鲜艳美丽。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剽悍:敏捷而勇猛。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好文供参考!10/15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提示: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初二语文教案【第四篇】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好文供参考!11/15一、导语设计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5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衰草连天(shuāi)/蓑衣(suō)连翘(qiáo)/阻挠好文供参考!12/15(náo)纬度(wěi)/忌讳(huì)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候鸟(hòu)/诸侯(hóu)难测(cè)/侧面(cè)(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风雪载途:风雪满路。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侯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好文供参考!13/15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
本文标题:初二语文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9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