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专题党课讲稿——牢牢把握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专题党课讲稿——牢牢把握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两条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深刻理解自信自立和守正创新的内涵意蕴,弄清楚其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对于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继承发展自近代史中国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各阶层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其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度开始不自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这样的状况是什么时候得到转变的呢?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有自信心,自卑没有出路。过去自卑了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起来了”。诚然,在站起来和立起来的艰难困苦中,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力量弱小和经验不足,有过因不自立而走了弯路,吸取了教训,党史上的若干次自我纠错就是这种历史清醒。中国共产党自信自立成功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我们党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中国诞生后,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乃至扩大侵朝战争,构成了对新中国领土安全的威胁,中国共产党不信邪、不怕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振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搞建设也是一件难事。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制定五年计划等,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进行了“三大改造”的伟大创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自信自立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严格守好“正”,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的正确航向。历史上苏联解体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守正”,放弃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丧失了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外舆论一度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质疑,邓小平同志非常自信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且告诫:“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十年,党带领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是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而实现强大和振兴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开辟出来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十大经验”,其中就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正是对这些历史经验的高度提炼,并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二、从理论发展的规律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把握和高度凝练“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和升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就是求得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自信”体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立”需要具备客观物质性。自信自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性的统一作用,即主观要符合客观的现实条件、现实阶段、发展规律,才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会促进事物正常有序的发展。否则就表现为急躁冒进、冒险或是故步自封、保守;反过来,努力提高客观事物的自立水平就能够增加主体主观的自信自立状态。自信是自立的主观状态,自立是自信的客观基础。“守正”中的“正”是正道,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趋势或前进方向,即规律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创新”中的“新”是指事物的不断运动,即事物发展需要主观世界依据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守正即是要尊重遵从事物客观的规律性,创新需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守正创新正是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相统一。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升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党的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和创新表达,而且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把握。三、从现实发展的需要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原则和精神气度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政治多极化趋势加速演变,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前进道路上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自信自立的志气,保持创新自强的骨气,保持坚决守正的底气,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千磨万击还坚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积极的创造精神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又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停步。离开守正的创新就是离经叛道,离开创新的守正就是教条主义,这都是需要摒弃的。整体来看,自信自立与守正创新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互为升华。只有主体主观上具备“自信”的精神状态,才能发愤图强地“自立”,才能旗帜鲜明地“守正”,才能理直气壮地“创新”。反过来,只有不断“创新”,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行稳致远地“守正”,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在世界的大潮中稳妥地“自立”,才能保持长久的自信心。如此良性循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供参考
本文标题:专题党课讲稿——牢牢把握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00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