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期刊-现金流量表编制流程演示
现金流量表编制流程演示现金流量表直接法的编制一般有两种方法:①丁字帐法,即归纳所有与现金有关的会计分录,并对现金对应科目金额按照现金流量表明细项目分类统计;②报表项目钩稽法,即将除现金外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动数及利润表项目发生额钩稽组合,并按照现金流量表(直接法)明细项目统计。本文之目的,立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还原第②种方法-报表项目钩稽法的编制机理,演示报表项目钩稽组合的流程。通常的会计教材讲解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般直接从报表项目钩稽着手,列明现金流量表各明细项目组成公式,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当期营业收入+销项税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减少额+预收账款增加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当期营业成本(剔除薪酬、折旧、摊销)+进项税额+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减少额+预付账款增加额等等。无可非议,这些公式是编制流量表的基本程序,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因不能从源头上理解这些公式的产生,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编制。我认为,分以下四个步骤,演示报表项目钩稽组合的机理,是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的。第一步,对应流量表直接法三部分,据下文公式,将整张资产负债表分割为三大板块,即a,经营活动板块、b,投资活动板块、c,筹资活动板块,如图示:现金期末-现金期初+现金外资产期末-现金外资产期初=负债期末-负债期初+权益期末-权益期初现金期末-现金期初=-现金外资产期末+现金外资产期初+负债期末-负债期初+权益期末-权益期初现金净增加额=现金外资产减少额+负债增加额+权益增加额a,经营活动板块1,三资产往来减少额2,三负债往来增加额3,应收票据减少额4,应付票据增加额5,应付职工薪酬增加额6,应交税费增加额(待下步调整)7,专项应付款增加额8,递延收益增加额9,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10,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11,累计折旧增加额12,累计摊销增加额13,减值/坏帐准备增加额14,未分配利润增加额(待下步调整)15,存货减少额b,投资活动板块1,其他货币资金减少额2,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额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少额4,长期投资减少额5,固定资产减少额6,在建工程减少额7,无形资产减少额8,长期待摊费用减少额c,筹资活动板块1,实收资本增加额2,资本公积增加额3,短期借款增加额4,长期借款增加额5,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增加额6,应付股利增加额7,应付利息增加额值得说明的,1,此资产负债表项目分属哪一板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考虑个别编制主体的具体情况并对其所属板块进行调整,但是必归属于某一板块;2,各板块内项目变动额加总并不刚好是该板块净现金流,需待下步调整。第二步,对应交税费增加、未分配利润增加等复合科目进行分解,对三大板块稍作调整。应交税费增加=应交增值税增加+应交个税增加+其他税费增加=(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交个税增加+其他税费增加未分配利润增加=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剔除折旧、摊销、薪酬)-营业费用(剔除折旧、摊销、薪酬)-管理费用(剔除折旧、摊销、薪酬)-财务费用(剔除利息费用、汇兑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营业外收入(长期资产处报收益)-营业外支出(剔除长期资产处报损益)-折旧-摊销-薪酬-利息费用-汇兑损益+长期资产处报收益-长期资产处报损失经调整后,三大板块如图示:a,经营活动板块1,三资产往来减少额2,三负债往来增加额3,应收票据减少额4,应付票据增加额5,应付职工薪酬增加额5-1,负数(成本费用)薪酬6,应交税费增加额(剔除应交增值税、个税)6-1,销项税额-进项税额6-2,应交个税增加额7,专项应付款增加额8,递延收益增加额9,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10,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11,累计折旧增加额11-1,负数(成本费用)折旧额12,累计摊销增加额12-1,负数(成本费用)摊销额13,减值/坏帐准备增加额13-1,负数资产减值损失14,存货减少额15,营业收入16,负数营业成本(剔除折旧、摊销、薪酬)17,负数期间费用(剔除折旧、摊销、薪酬、利息、汇兑)18,营业外收入(剔除长期资产处报收益)19,负数营业外支出(剔除长期资产处报损失)b,投资活动板块1,其他货币资金减少额2,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额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少额4,长期投资减少额5,固定资产减少额6,在建工程减少额7,无形资产减少额8,长期待摊费用减少额9,长期资产处报收益10,负数长期资产处报损失1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2,投资收益c,筹资活动板块1,实收资本增加额2,资本公积增加额3,短期借款增加额4,长期借款增加额5,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增加额6,应付股利增加额7,应付利息增加额8,负数利息费用注:①净利润=各项收入-成本费用支出,故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应以负数列示。②汇兑损益不属于三大板块,独立列为一项。第三步,根据前文所提及的公式,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当期营业收入+销项税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减少额+预收账款增加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当期营业成本(剔除薪酬、折旧摊销)+进项税额+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减少额+预付账款增加额等,计算流量表各明细项目数额,本文不再赘述。第四步,将经营活动板块直接还原为现金流量表附表。a,经营活动板块1,三资产往来减少额2,三负债往来增加额3,应收票据减少额4,应付票据增加额5,应付职工薪酬增加额5-1,负数(成本费用)薪酬6,应交税费增加额(剔除应交增值税、个税)6-1,销项税额-进项税额6-2,应交个税增加额7,专项应付款增加额8,递延收益增加额9,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10,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11,累计折旧增加额11-1,负数(成本费用)折旧额12,累计摊销增加额12-1,负数(成本费用)摊销额13,减值/坏帐准备增加额13-1,负数资产减值损失14,存货减少额15,营业收入16,负数营业成本(剔除折旧、摊销、薪酬)17,负数期间费用(剔除折旧、摊销、薪酬、利息、汇兑)18,营业外收入(剔除长期资产处报收益)19,负数营业外支出(剔除长期资产处报损失)将经营活动板块还原为现金流量表附表,关键是如何还原净利润。参照图示:净利润=a(5-1),负数(成本费用)薪酬+a(11-1),负数(成本费用)折旧额+a(12-1),负数(成本费用)摊销额+a(13-1),负数资产减值损失+A15,营业收入+a(16),负数营业成本(剔除折旧、摊销、薪酬)+a(17),负数期间费用(剔除折旧、摊销、薪酬、利息、汇兑)+a(18),营业外收入(剔除长期资产处报收益)+a(19),负数营业外支出(剔除长期资产处报损失)+b(9),长期资产处报收益+b(10),负数长期资产处报损失+b(1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b(12),投资收益+c(8),负数利息费用(等式1)净利润=a项目+b项目+c项目(等式2)=a项目+b(9),长期资产处报收益+b(10),负数长期资产处报损失+b(1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b(12),投资收益+c(8),负数利息费用a项目=净利润-长期资产处报收益+长期资产处报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利息费用(等式3)将等式3套入经营活动板块,得:a,经营活动板块1,三资产往来减少额2,三负债往来增加额3,应收票据减少额4,应付票据增加额5,应付职工薪酬增加额6,应交税费增加额7,专项应付款增加额8,递延收益增加额9,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10,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11,累计折旧增加额12,累计摊销增加额13,减值/坏帐准备增加额14,存货减少额15,等式(3)即:a,经营活动板块现金流1,净利润2,负数长期资产处报收益或正数长期资产处报损失3,负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正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4,利息费用5,负数投资收益或正数投资损失6,存货减少额7,累计折旧增加额8,累计摊销增加额9,减值/坏帐准备增加额10,经营性应收减少额10-1,三资产往来减少额10-2,应收票据减少额11经营性应付增加额11-1,三负债往来增加额11-2,应付票据增加额11-3,应付职工薪酬增加额11-4,应交税费增加额11-5,专项应付款增加额11-6,递延收益增加额12,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13,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值得说明的,7,累计折旧增加额、8,累计摊销增加额、9,减值/坏帐准备增加额应与计入损益的折旧、摊销、减值损失一致,如存在资产处置、报废、存货转销情形,导致二者不一致,应以计入损益的折旧、摊销、减值损失为准,并相应的调整投资活动板块的相应项目。一言以蔽之,直接法的编制是对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各项目的重新排列组合,以资产负债表为主、以利润表为辅;而间接法的编制,是剔除利润表中非经营性成分及资产负债表中经营性项目的非付现成分,以利润表为主、以资产负债表为辅。现金流量表编制质量标准,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一“平”、二“准”。所谓“平”即直接法与间接法编制得出的经营净流量、三大板块净流量之和与现金增加额一致,实现“一分不差,无需倒挤”的程度。通过上述演示。可以发现流量表的编制是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的。本文所演示编制流程,首先将整张资产负债表划分为三大板块,即保证了将除现金外所有报表项目纳入了流量表的编制过程中,无一遗漏。因此,可以大胆的说,只要资产负债表平衡,编制的流量表就一定平衡。通过第二步,对未分配利润增加额进行分解,使得利润表项目纳入编制过程,分属到各板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流量表编制的准确性,但不会影响到平衡性。比较丁字帐法(即统计分析全部现金类凭证),按照报表项目钩稽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更加快捷,借助电子表格可以公式化、模板化,但准确性程度可能不及前者。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刘胜华15820221149广州市东风东路555号20楼510050
本文标题:期刊-现金流量表编制流程演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1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