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XX领导在国企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XX领导在国企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隆重召开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大会,安排部署科技重点工作,这是公司深入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集团公司科技工作部署,加快建设集团公司一流创新型企业的重大举措。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干部员工传承精神、奋力开拓,不断深化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一系列重大成就:一是科技支撑引领发展作用日益凸显。深化技术改造,汽柴油质量实现从国Ⅳ到国Ⅵ“两级跳”,炼油、乙烯综合能耗等关键技经指标持续下降,机电仪数据感知分析、防腐技术应用等推动设备实现预知维修,采用自主技术建成投产****等重大项目,乙烯产能突破百万吨大关,***生产规模成为国内最大、亚洲第二、全球前三,产能跻身世界五大制造企业。二是科技创新实力稳步增强。开发**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实施科技项目***项,完成国家及甘肃省科技项目*项、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项,研发新产品超***个、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重要产品**个,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三是科技创新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优化科技创新专业统筹和管理职能,成立科技创新中心,以专家领衔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明晰自动化研究院、研究院两个科研机构发展定位,搭建起了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等多元化的对内培养和对外合作平台。四是信息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始终走在集团炼化企业前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和ERP、MES等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得到深度应用,核心工业软件应用和国产化率达70%以上,建成榆林乙烯智能工厂。五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校企合作、技术领衔、劳模引路、导师带徒、科技讲堂、名匠打造、“星级工”培养等蓬勃开展,管理、技术、技能“三序列”改革实现突破,培养出省级领军人才**人、集团级专家**人,技术管理人员比例达到员工总数的40%,人才集智倍增效应逐步显现。围绕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对标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目标,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公司科技和信息化创新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有差距”:一是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有差距。炼化前沿技术研究应用不足,科技驱动“油转化”核心能力不强,高端化工新产品、新材料等生产技术存在短板,科技还难以支撑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的发展需要。二是体制机制运行有差距。产学研用联合、上中下游贯通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统筹管理”和“技术研究”界面还不清晰,激励机制不够精准到位,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差距。重大原创技术、专利成果不多,解决“卡脖子”难题能力不强,习惯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跟跑,缺乏领跑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科研效率有待提高。四是人才队伍素质有差距。管理、技术、技能三支队伍结构不优,人才局部断档,高精尖科技与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匮乏,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不多,全员科技素养总体不高。五是干部员工思想行动有差距。一些干部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使命感不强,“官本位”思想普遍比较严重,崇尚技术、崇尚人才的导向不鲜明,学技术、钻技术、用技术的学术氛围不浓厚。结合大会主题和目标任务,我主要讲五个方面的意见:一、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牢牢把握科技与信息化创新的重点方向。公司上下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核心最可持续的驱动力,围绕生产经营发展中心工作,精准把握发力点,在核心业务、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上实现快速突破。一是紧盯前沿技术研究,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实现快速突破。围绕公司转型升级发展新蓝图,重点紧扣“转型”和“增化”,突出技术领先、指标一流,加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技术研究,强化源头顶层设计、技术推演论证、经济质效分析,以高水平技术研究应用支撑打造行业一流项目;紧扣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加强前沿情报研究和信息分析,塑料等新兴产业链,加快推进炼化产业稳链、强链、补链、延链;紧扣关键掣肘、核心技术、瓶颈难题,聚焦“卡脖子”、下好“先手棋”,超前研究掌握分子炼油、油转化、重油直接制化学品等一批战略储备技术,积极为公司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技术路径,在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二是紧盯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在保障安全平稳生产上实现快速突破。坚持把技术进步作为平稳生产、指标改善、效益提升的有力保障,重点抓好生产技术管理,深化先进工艺、设备、技术应用,加强装置结构、工艺流程、设备升级等技术改造,弥补炼化一体化先天性缺陷,提升炼化生产的经济性和指标的先进性;深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风险预警、状态监测、故障诊断、腐蚀防护一体化风险动态分析管控等关键技术,加快攻克原油腐蚀、系统结盐、聚烯烃产品牌号切换等一批装置运行瓶颈难题;抓好本质安全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安”,深化“工业物联网+安全生产”技术应用,加大更新投入、提高设备新度系数,加强前沿安全技术应用,持续提升全员履职能力,切实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安全全面过硬。三是紧盯高端高效新产品新材料开发,在促进质量效益上实现快速突破。坚持市场可销、生产可行、效益可观、质量可靠、环保可控,建立高端产品研发队伍,用好“产销研管用”五位一体平台,重点聚焦“减油增化”,增产高附加值清洁油品,最大限度增加化工原料,加快推动公司从“燃料型”向“原料+材料”型转变;积极拓展高端聚烯烃产业链,聚乙烯进一步丰富茂金属、铬系、钛系品种,聚丙烯抓好超洁净、高抗冲、耐辐照、高流动性耐热等产品研发;合成橡胶突出打造高端特色产品链,丁腈橡胶实现耐油性、宽温域、回弹性、耐磨性全牌号发展,丁苯橡胶深化产品升级、积极拓展品种;推动催化剂产业多元化发展,在炼油催化剂基础上补足化工催化剂,突破纳米分子筛、聚烯烃载体、环境催化等新型催化剂生产技术;构建高附加值小品种精细化产业体系,抓好产业链延伸布局、重芳烃资源高值化利用、制化学品等技术研发,带动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四是紧盯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在提升管理运营效能效率上实现快速突破。深入推动数智技术与生产、运行、产品、服务全流程融入融合和全方位高度集成,重点加快推动一、二级场景落地,按期高质量完成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试点企业建设,率先打造省内首个现代数智工厂;深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以炼油、化工集中控制室为依托,全面应用先进控制系统,消除信息孤岛,激活数据潜能,实现生产运行、计划调度、设备管理、产品销售、安全环保一体化管控;加快推进数智赋能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软硬件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开发,积极推广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经验,率先打造集团公司数智转型标杆。五是紧盯低碳减排和新能源开发,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上实现快速突破。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保持地处黄河上游的地域敏感性和政治自觉性,重点推进“双碳”目标落地和绿色企业建设,实时跟踪国家、集团公司碳资产管理和碳交易金融政策,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研究实施碳汇项目;强化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深入开展装置节能改造和公用工程系统节能优化,加快实现温室气体减排、CO2捕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突破,广泛开展光伏、绿电、绿氢等新能源技术前瞻研究,进一步提高装置电气化率;大力实施环保达标升级改造和隐患整治,一体推进废水、废气、固废无害化资源化绿色化治理攻关,加大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管控技术应用,着力打造无泄漏装置、无异味工厂。二、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全面打造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不断深挖资源潜力、提升创新效力、释放管理活力。一是健全完善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进一步理顺科技创新“管理”与“技术”界面,明确规划发展部门牵头拿总、顶层设计、统筹管理的职能,清晰科技创新中心技术研究、专业领衔、智库支撑的定位,充分发挥技术委员会学术技术把关、专业部门协同配合、“两院”技术支持、基层单位执行落地、科技创新中心技术专家领衔指导等各层面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产学研用”全流程相联合,原油、炼油、化工上中下游全链条相贯通,产品、技术、信息、成果全方位相衔接,切实将科技资源和科研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二是升级拓展争创一流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资源、管理、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优势,依托现有高端合成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腐蚀泄漏防护等优势创新单元,创建国家级技术平台和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先进装备创建在线光谱分析、炼化设备数据中心等集团公司级技术平台,依托西部得天独厚自然资源条件搭建绿电资源利用创新平台,依托炼化一体化优势打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转化基地,依托先行一步的数智赋能体系搭建物联网管理平台,切实创造一体化、高水平科技创新条件,提升承担集团公司和国家级重大科技任务能力。三是创新优化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以科技创新中心为“核”,统筹技术领衔、技能专家、劳模创新“三个工作室”等创新团队一体化建设,统一安排任务、按时提交成果、组织评定转化,实现全公司创新力量的联袂、联合、联动。统筹科技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运行,推行完全项目制、项目经理制和项目分类管理制,综合运用团队作战、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悬赏激励等方式,强化重大专项统筹推进和重大任务协同落实,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资源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四是多元打造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优化整合利用内外部科技资源,开展差异化、有特色的对外合作,发挥研究机构集中的优势,联合开展先进催化材料和催化剂、重质油加工等技术研究;充分利用省新材料创新联合体平台,加强与国内一流及行业领先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深度合作,聚焦高端聚烯烃材料、高性能合成橡胶、油气资源高值化新材料、新型催化材料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展联合开发,深化资源、技术、成果共享,推动化工新材料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产业链的跨区域协作和开放融合。三、生聚理用、人才强企,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坚持人力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机制优先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流人才队伍。一是畅通人才成长发展的“大通道”。树牢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畅通专业序列纵向晋升、横向转换通道,持续深化岗位序列改革,加大专家和工程师选聘力度,从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和选聘实践等方面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在更大领域、更高层面共建共享;畅通职级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对获得国家级奖励或研究成果丰硕、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优秀人才,放宽条件晋级晋升;畅通优秀人才精准补充通道,着力引进“三新”“双碳”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积极推进“新型学徒制”,提升高校毕业生引进质量,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后劲充足。二是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大平台”。坚持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专家人才队伍作用,当好智囊参谋,参与公司发展战略前瞻预研和科技发展顶层设计,为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提供技术性咨询支持;强化专业把关,履行对技术路线的决定权、发展规划的决策权、重大项目实施的评估权,坚定不移以技术立企兴企强企;培养后备人才,担当导师带徒培养重任,强化“传帮带”,把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绝活、优良作风、严谨学风传递下去,带出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一流、能打胜仗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推动科技事业代代相续。三是优化人才考评激励的“大体系”。以精准考核激励为主线,推进分类分级考评,突出“一人一书”建立专家责任书,形成以岗位价值、能力水平、工作业绩为重点的多维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聚焦主责主业,专心搞研究;推进市场化、差异化的薪酬分配,坚持绩效考核与科技立项、项目进展、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挂钩,逐步实现高端人才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推进多元化薪酬激励,实施中长期激励措施,激发人才活力动力,促进人才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四是拓宽人才培训开发的“大视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上下、内外协同联动机制,坚持培训与开发并重,以“三堂一训一赛”为抓手,把装置现场作为练兵场,在加强全员赋能培训的同时,开发培养技术骨干人才;坚持深度与广度并重,适应大工种大岗位、区域化系统化需要,既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也培养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坚持拔尖与墩苗并重,实施“双百双千”计划,推行定制式
本文标题:XX领导在国企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18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