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07第七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七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学习目标通过阐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原则及理论、方法,懂得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不仅要对资产、负债分别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二者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历程的回顾,了解我国资产负债管理演变的过程、原因及内容;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践的评价,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思考题1、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和目标。2、简述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系。3、历史上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哪几种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其特点和优缺点是什么?思考题4、在我国,为什么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风险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内容是什么?5、试述《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内容和特点。6、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践,你认为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意义有哪些?讨论题分析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因?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资产负债管理(也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安全、高效的资金经营管理模式。其含义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对各类资产和负债进行预测、组织、调节和监督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以实现资产负债总量上平衡、结构上合理,从而达到最大盈利的目的。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提问)(三)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提问)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一)资产管理理论与方法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是注重银行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资产管理理论又经历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一)资产管理理论与方法2、资产管理方法(1)资金总库法资金总库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借入款资本金一级准备固定资产长期证券贷款二级准备(一)资产管理理论与方法2、资产管理方法(2)资金转换法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借入款资本金一级准备固定资产长期证券贷款二级准备(一)资产管理理论与方法2、资产管理方法(3)管理科学法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运用较多的是线性规划方法。它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是建立目标函数,银行首先要确定在某一时期资产管理的目标,根据目标,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中分配资金;第二是确定限制性因素;第三是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二)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1、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认为商业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银行一旦需要周转资金,可以向外举债,只要能进入市场并且通过竞价获得资金,就可以大胆放款争取高盈利。(二)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2、负债管理方法负债管理方法实际上就是讲银行筹资渠道的多样化。(1)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2)发行债券。(3)同业拆借。(4)向中央银行借款。(5)向国际市场借款。(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1、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并不是对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吸收了这两种管理理论的合理内涵,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深化。(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真正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入手,共同调整,协调安排,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管理,才能达到经营总目标的要求,真正实现“三性”的均衡。(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2、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1)资金缺口管理(GapManagement)商业银行资金缺口管理,也叫差额管理,是在利率变动时期使银行资产负债利差达到最大化的一项战略措施。其基本做法是,随着利率的变动,调整可变利率和固定利率的资产与负债组合结构,通过改变资金缺口的大小,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资金缺口在数量上等于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之差。商业银行在利率变动周期的不同阶段上通过灵活调整其缺口状态,可以扩大银行利差,争取最大收益。(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2、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2)持续期(Duration)缺口管理持续期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的所有预期现金流量的加权平均时间,或是固定收入金融工具未来的现金流量相对于其价格变动基础上计算的加权平均时间。持续期的计算方法为:其中:D为持续期t为各现金流发生的时间,表示t期的现金流或利息f为资产或负债的面值n为期限i为市场利率n1tttn1tntti)(1ci)(1nfi)(1tc=D(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2、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3)比例管理法(ProportionManagement)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各类比例指标体系以约束资金营运的管理方式。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一般分为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三类。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历程(一)统存统贷的管理体制(1953—1958)(二)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动的体制(1959——1961)(三)高度集中统一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体制(1962——1978)(四)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体制(1979——1983)(五)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管理体制(1984——1993)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历程(六)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1994——1997)即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1、背景2、体制具体含义(六)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1994——1997)即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3、指标体系(1)199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决定从1994年开始,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实行比例管理。(六)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1994——1997)即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2)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达的《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对1994年制定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进行了修订,新的指标分为监控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两大类。(六)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1994——1997)即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4、此种体制的实质——贷款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七)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1998至2005)即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1、为什么取消贷款限额控制2、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资金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3、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意义(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2006年我国银行业将全面开放,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风险更大。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指标,还是1996年制定的,这些指标受当时环境所限,原有指标多数属于合规性指标,目前看来,其中不少指标和指标值已经过时。(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为了克服1996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中的不足,银监会于2005年12月31日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核心指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银发[1996]450号)同时废止。(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1、《核心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值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1.流动性比例大于等于25%2.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等于60%3.流动性缺口率大于等于-10%信用风险4.不良资产率4.1不良贷款率小于等于4%小于等于5%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5.1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小于等于15%小于等于10%6.全部关联度小于等于50%市场风险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小于等于20%8.利率风险敏感度操作风险9.操作风险损失率(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1、《核心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值风险迁徙正常类贷款10.正常贷款迁徙率10.1正常类贷款迁徙率10.2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不良贷款11.不良贷款迁徙率11.1次级贷款迁徙率11.2可疑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盈利能力12.成本收入比小于等于35%13.资产利润率大于等于0.6%14.资本利润率大于等于11%准备金充足程度1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15.1贷款准备充足率大于100%大于100%资本充足程度16.资本充足率16.1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等于8%大于等于4%(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2、《核心指标》的口径说明见《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附件二。(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3、《核心指标》的具体意义一是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银监法》第27条规定,要建立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这从技术角度看需要首先确立一套指标与标准值,否则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就无从谈起。《核心指标》从覆盖面、科学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看,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二是银行业监管正在从合规监管向合规与风险监管并重转变,《核心指标》是根据这一思路设计指标的,能够提高我国银行业审慎和风险监管水平。(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三是适应了当前监管发展。在监管实践中,银行监管内容逐步从过去单一的信用风险监管扩展到流动性、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实行全面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针对这四类风险分别设计了监管指标。(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最后,《核心指标》有助于我们的监管技术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其中的一些指标体现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技术,比如风险迁徙、新资本协议中预期损失(EL)与非预期损失(UL)的概念。(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4、《核心指标》的基本定位首先是替换原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成为银行监管新的指标体系和标杆。第二,《核心指标》不是现有指标的简单“汇编”,它有自己的逻辑和层次,在三个层次上包括了四类风险的两级指标。(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第三,为银行监管提供参照系,在实际应用中单项指标不与监管措施直接挂钩,监管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第四,在用途上,我们概括为“一套核心指标,多种监管用途”,也就是说,《核心指标》既可用于风险评级也可用于风险预警,既可用于非现场监测分析也可指导现场检查,既可针对单家机构分析也可进行同质同类分析。(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5、《核心指标》的适用对象它主要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参照执行。(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6、《核心指标》的特点一是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相比,在指标及标杆选择上有重大完善。(八)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试行(2006至今)新增了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利率风险敏感度、操作风险损失率以及所有迁徙类指标等13个指标,修改了授信集中度、授信关联度、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
本文标题:07第七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