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
1第三节现金流量表附注一、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包括(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变动情况等项目。2(一)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1、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质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3•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在利润表中,属于利润的减项,但没有发生现金的实际流出。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时,需要将其加回。本项目可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4(一)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2、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有的包括在管理费用中,有的包括在制造费用中。在计入管理费用中的部分,作为了期间费用在计算净利润时从中扣除,但没有发生现金流出,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加回。5(一)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计入制造费用中的已经变现的部分,在计算净利润时通过销售成本予以扣除,但没有发生现金流出;计入制造费用中没有变现的部分,既不涉及现金收支,也不影响企业当期净利润。由于在调节存货时,已经从中扣除,在此处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扣除加回。6(一)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同理,企业计提的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也需要予以加回。本项目可根据“累计折旧”、“累计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填列。7(一)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3、无形资产摊销和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企业对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时,形成两种情况:•(1)计入期间费用和计入制造费用中已变现的部分,在计算净利润时已从中扣除,但没有发生现金流出;•(2)计入制造费用中未变现的部分,在调节存货时已经从中扣除,但不涉及现金支出。8•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加回。•该项目可以根据“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分析填列。9•4、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主要的原因是该项目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应该剔除。如为损失,应当加回;如为收益,应当扣除。本项目可根据“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科目所属有关明细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例1:2008年度,甲企业处置设备一台,原价18万元,累计折旧11万元,受到现金8万元。10•5、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和第4的理由一样,该项目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应该剔除。同样,投资性房地产发生报废、毁损而产生的损失,也需要予以剔除。如为净损失,应当加回;如为净收益,应当扣除(即为减)。11•例2:2008年,甲企业盘亏机器一台,原价13万元,已提折旧12万元;报废汽车一辆,原价18万元,已提折旧11万元;12•6、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企业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通常与企业的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有关,而且并不影响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所以,应当将其从净利润中剔除。本项目应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发生额填列。如为损失,应当将其加回;如为利得,应当扣除。13•例3:2007年末甲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00万元,2008年未发生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减变动,2008年末,该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05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5万元。这5万元的资产持有利得,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14•7、财务费用•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中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应当将其从净利润中剔除。本项目可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收益,以“-”号填列。•例4:2008年度,甲企业共发生财务费用35万元,其中,属于经营活动的为5万元,属于筹资活动的为20万元,属于投资活动的为10万元。15•8、投资损失(减收益)•企业发生的投资损益,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需要剔除。如为净损失,应当加回;如为净收益,应当扣除(-)。本项目可根据利润表中“投资收益”项目的数字填列。如为投资收益,以“-”号填列。16•9、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减:增加)•如果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使计入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大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金额,其差额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已经扣除,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17•如果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使计入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小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金额,其差额没有发生现金流入,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已经包括在内,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本项目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期初、期末余额分析填列。18•例题5:2008年1月1日,甲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余额为5000元,2008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余额为14900元,增加了9900元,经分析,为该企业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0000元,使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的9900元,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19•10、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减:减少)•如果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使计入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大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金额,其差额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已经扣除,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20•如果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使计入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小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金额,其差额没有发生现金流入,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已经包括在内,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本项目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期初、期末余额分析填列。21•11、存货的减少(减:增加)•期末存货比期初存货减少,说明本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耗用的存货有一部分是期初的存货,耗用的这部分存货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已经扣除,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22•期末存货比期初存货增加,说明当期购入的存货除耗用外,还剩一部分,这部分存货发生了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并没有包括在内,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当然,存货的增减变动还涉及应付项目,这一因素在“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中考虑。本项目可根据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初数、期末数之间的差额填列;期末数大于期初数的差额以“-”号填列。如果存货的增减变动过程属于投资活动,如在建工程领用存货,应当将这一因素剔除。23•计算存货的增加和减少的公式:•X=【存货年末数+不属于经营活动减少的存货-不属于经营活动增加的存货】-年初数•当X﹥0时,存货增加,填负数•当X﹤0时,存货减少,填正数24•例:甲企业2008年1月1日,存货期初余额为20万元,期末存货为36万元。存货增加,就应该扣除。25•12、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包括应收票据、应收帐款、预付帐款、长期应收款和其他应收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收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等。•(1)经营性应收项目期末余额小于经营性应收项目期初余额,说明本期收回的现金大于利润表中所确认的销售收入,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加回。26•(2)经营性应收项目期末余额大于经营性应收项目期初余额,说明本期销售收入中有一部分没有收回现金,但在计算净利润时这部分销售收入已包括在内,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扣除。本项目应当根据有关科目的期初、期末余额分析填列;如为增加,以“-”号填列。27•例:2008年1月1日,甲企业资料:应收帐款为75万元,应收票据为23万元;2008年12月31日,甲企业资料:净利润为30万元;应收帐款为95万元,应收票据为20万元。28•13、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包括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帐款、长期应付款和其他应付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1)经营性应付项目期末余额大于经营性应付项目期初余额,说明本期购入的存货中有一部分没有支付现金,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却通过销售成本包括在内,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加回。29•(2)经营性应付项目期末余额小于经营性应付项目期初余额,说明本期支付现金大于利润表中所确认的销售成本,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扣除。本项目应当根据有关科目的期初、期末余额分析填列;如为减少,以“-”号填列。30•例:2008年1月1日,甲企业资料:应付帐款为60万元,应付票据为39万元,应付职工薪酬为1万元,应交税费为6万元;2008年12月31日,甲企业资料:应付帐款为85万元,应付票据为30万元,应付职工薪酬为1.5万元,应交税费为4万元。31(二)、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披露•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影响资产或负债但不形成该期现金收支的所有投资和筹资活动的信息。这些投资和筹资活动虽然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对以后各期的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32•例如,企业融资租入设备,将形成的负债计入“长期应付款”账户,当期并不支付设备款及租金,但以后各期必须为此支付现金,从而在一定期间内形成了一项固定的现金支出。•因此,现金流量表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主要包括:33•(1)债务转为资本,反映企业本期转为资本的债务金额;•(2)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债券,反映企业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本息;•(3)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反映企业本期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本文标题: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