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篇】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学生分析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2、过程与方法:⑴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⑵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设计思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新课(多媒体)。(选用的《南京大屠杀》和《辛得勒的名单》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参考资料,少熬夜!唤醒民族精神。)二、交流资料和感受投影展示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边看图片边介绍边谈感受。教师也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共鸣点。三、介绍写作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四、质疑解难,探究写作意图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1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学生阅读课文,将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指导他们开展小组交流,相互质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重点研讨题: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某种意义”指什么?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3、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4、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小结: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意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五、精彩语段赏读本文有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去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叙述却给人深深的震撼。请各组推荐一段文字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教师读第9、10两段,引导学生品位文中那令人窒息、震颤的感觉。六、谈收获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教学总结多媒体配乐显示警句:参考资料,少熬夜!1、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2、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链接课外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5题: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纳粹颤抖2、选文第二段的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3、选文第四段中加点词“残酷地”可否删去?为什么?4、在第五段“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这句话中,如何理解“撞痛”这个词的含义?5、结合选文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谈一谈你对“战争”的看法。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2、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反对暴力和战争。教学重点参观者参观的地方及参观者的反应,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生答肥皂)对,肥皂。那同学们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生回答油脂)我们现在用的肥皂主要成分是动物或植物油脂。在二战时期德国有一种“人体香皂”,它是用人的油脂熬制并提炼出来的。有同学皱眉头了,不仅如此,当时德国家庭用的床头灯罩是从犹太人身上活剥下来人皮做的。地上踩的地毯是用犹太人头发编织的。这些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事情就曾经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今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罗森塔尔走进这个民族的苦难营……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地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人间地狱、杀人工厂这是我们整体的一个感知,哪位同学补充一下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更详细的一些材料?(生根据查找资料补充)2、1000多座集中营,400万遇难者,这么惨绝人寰,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呢,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用文中语句回答)没有新闻:“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还要写的原因:“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3、作者罗森塔尔源于一种内心的不安和记者的使命感,跟随着参观者走进了集中营,那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他们又有哪些反应呢?(在文中找一找)参观地方: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房、女牢房、实验室、照片墙、绞刑室参考资料,少熬夜!参观者反应:毒气室:特别恐怖、终生难忘焚尸炉:表情茫然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嘴巴想叫叫不出来实验室:庆幸、羞红了脸照片墙:引人注目、发人深思绞刑室:窒息、跪下祷告、“够了”同学们找的很好,那从第一个地方到最后绞刑室,参观者的反应比较一下,我们发现越来越怎么样?(生答强烈)。文中直接描写毒气室什么样子了吗?直接写死囚牢房和绞刑室的样子了吗?(生答没有)那通过什么让我们感觉到它们的阴森、恐怖了呢?(生答参观者的反应,)对也就是参观者的神态和动作,这种通过描写彼事物来反应此事物的特点属于什么描写?(生答侧面描写)三、合作探究作者罗森塔尔跟随着游客们的脚步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房、女牢房、实验室、照片墙以及绞刑室,整个过程让我们感觉到压抑、沉重,那么文章中有没有一抹亮色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希望呢?(根据学生找的情况,先让学生说为什么这个句子有亮色,蕴藏希望,然后一起分析句子)重点理解:“在德国人撤退布热金卡炸毁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对比:毒气室和焚尸炉是戕害生命,怒放的雏菊花是勃勃生命的象征,将两种反差极大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讽刺:任凭纳粹多么罪恶,依然阻挡不了生命的绽放控诉:多少如花一样的生命被纳粹戕害毒杀反思:不能再让如花一样的生命成长在罪恶和战争的环境里,不能再让如此的悲剧重演“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是一幅祥和欢乐的画面,这个句子和文中哪一段相似呢?(生找第一段)我们具体来看看,它们的意思一样吗?第一段有“居然”两个字,难道“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白杨树婆娑起舞、孩子追逐游戏”这些画面不美吗?为什么作者说“不该”呢?哦,因为如今的画面与奥斯维辛沉重的历史不相匹配,因为大家对奥斯维辛过去的惨绝人寰早就有所耳闻,看到如今画面感觉有点不搭调。那最后一段是作者参观完出来,看到孩子们追逐游戏,是真的希望奥斯维辛不要再有历史上类似的新闻,孩子们可以在自由的天空下奔跑追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从结构上我们说他们是?(生齐答首尾呼应),更突出了主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参考资料,少熬夜!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找的非常好,二十多岁美丽的姑娘,她温和地笑着。这是希望和梦想的象征,至于她为什么笑,我们这里暂且搁置,待会讨论。在奥斯维辛天空不应该都是灰暗的,空气也不该都是沉闷的,生活也不该都是绝望的,那一丝亮色,总让我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背景知识介绍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
本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8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