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资本论结构《资本论》结构资本论结构1《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基本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4)所谓原始积累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资本论结构2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第一卷首先在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中,阐明了成为资本生产过程前提的商品经济一般,在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阐明了资本把劳动力作为商品买进来,然后在生产过程中把它当做使用价值使用,从而得以生产获取剩余劳动,从而规定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可以说,这就是第一卷的核心。第一篇阐明了资本生产过程的一般前提的形式规定,而第七篇说明了这样一个过程,即资本作为实质性基础要求劳动力的商品化并对此进行再生产。总之,第一卷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阐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一般关系,是《资本论》体系中的基础理论。第二卷阐明了作为本来的流通形式出现的资本的流通形式中所特有的问题,补充第一卷对资本主义基础结构的说明。在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中,说明了资本流通的意义,规定了在第一卷中没有说明的流通资本在资本运动中所占有的地位。同时附带的论述了流通费用和流通时间的问题。第二篇《资本周转》是一般地把以货币资本为起点的资本循环运动作为主题,论述了它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践观的影响。最后的第三篇,以其著名的公式说明了资本主义按照价值规律独自建立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这样通过第二卷对流通过程的阐述补充了第一卷以后,在第三卷中考察了《作为整体考察和资本运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这不过是说明了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按照资本的要求以其特有的方法,在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进而在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追歼在分红中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即论述所谓利润论、地租论,还有补其不足的利息论。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三篇《利息率去想下降的规律》是利润率;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是阐述商人资本及其利润,为下边论述利息做准备。第五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分别构成了利息论和地租轮。利润论说明可把资本作为整体生产的剩余价值,作为平均利润按资本平均地进行分化,因此产生了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代替价值规定了商品交换。这是从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并不是由价值关系规定的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毋宁说利润论是由劳动价值学说确立的。以这个利润论为基础阐述了利息是对于提供货币资本的货币资本家、地租是对于拥有同为不是劳动产品而不能成为资本的土地的土地所有者,所分给的剩余价值。这样,《资本论》就以价值规律为准则系统地论述了资本家和工人及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规定这三大阶级构成的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各种规律。从商品开始到阶级为止《资本论》全三卷,是随着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以来,初次在理论上取得一体系化成就的划时代的著作。资本论结构3I、第一卷的结构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由七篇二十五章构成。其主要部分,首先是由1—3章构成的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其次是包括5—16章的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再次是第二十一章以下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这三部分是以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和第六篇《工资》为转化进行论述的。《资本论》的第一卷,首先在第一篇作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提论述了【商品和货币】,在第二篇中说明了【货币转化为资本】,即从第一篇的前提向(资本的生产过程)过渡的条件。然后在第三篇中才开始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样第一篇、第二篇,特别是第一篇,不仅是《资本论》第一卷的导言部分,而且作为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形成的基本规定,对全三卷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基础部分。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定;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提高生产力的特殊方法,即资本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促进协作、分工、机器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所特有的提高生产力的方法。这样,在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作为第三篇和第四篇的统一,阐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基本关系。第六篇《工资》说明了在第三篇到第五篇中所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社会关系(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掩盖起来的形式,换句话是说明了把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提高资本的生产力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形式。通过这一篇,为在下边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阐明资本的自身发展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发展做了准备。这样,在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说明了以资本的形式实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说明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作为一个社会确立起来的方式。也就是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般发展规律。然后再最后的两章里,说明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这是在英国的具体历史。并在殖民制度论中,作为建立资本主义的根本条件而论述的。它是从历史方面阐述了资本的意义,不但非常令人感兴趣,而且也显示了几乎无可辩驳的马克思的思想基础。(一).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在这一篇中说明了作为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的形式上的性质;阐述了一个社会全面确立商品经济,受价值规律支配的过程,它由简单的商品形式发展转化为货币和资本,结果出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的商品,这才使商品经济得以全面地统治了这个社会。这里所说的商品,一方面是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所谓简单商品中业已具体看到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殊的历史社会的核心的商品形式。同样,在形式上不只是发展成货币,而且一定要发展成资本,并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必然发展成支配整个社会生产过程的产业资本。第一篇分为三章。即在第一章解释商品;第二章论述商品的交换过程;第三章论述由商品交换而发展起来的货币,并进而论述货币本身的各种职能形式。这个叙述的展开式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资本论结构4(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论》的体系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因为商品是商品经济起支配作用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是其终极的构成分子。当然,商品是具有满足需要的特定的(使用价值)商品,但在商品经济中,只要还是商品,换句话说,在到买主—消费者的手中以前,使用价值只不过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事实上,商品在现象上的相互交换关系,是以抽象掉各自不同使用价值的关系进行的。也就是存在两者中作为共同的第三者即生产这种商品所必经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必须相等的。各种商品,其中包含的共同的社会劳动的结晶,是价值的实体。第2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进一步说明第一节中论述的商品中使用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劳动价值学说。即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两个方面;有形成一定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或(具体的,有用劳动)的一面;也有形成价值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的一面。例如,做一件上衣的劳动,在有用劳动方面和织亚麻布的劳动是完全不同的,但在形成价值的抽象人类劳动方面,两者却都只不过是一定量的劳动。有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在形成价值方面是同质的劳动商品,具有价值,而且是可以互相比较,互相交换。商品的价值通过劳动而具有社会性质。但是在商品经济中,各个商品并不是直接地就是社会劳动的产品,而只不过是私人的,个别劳动的产品。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商品作为交换价值,通过相互交换才能实现价值。也就是说,每个私人劳动必须作为社会劳动进行比较,而每个商品的直接交换只不过是个别的过程,但是只要处在直接的交换过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偶然的个别的制约。因此,就必然要发展成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的交换过程。根据这一点,为了先说明货币的起源,才特别得入地考察了交换价值即商品的价值形成。(2)商品的价值形成在这里按照下列程序考察了价值形成的发展;(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成);(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成);(C、一般的价值形成);(D、货币的形成)私人产品的每种商品不能自己表现其作为社会产品的价值。另外也不能用同样是私人产品的其他商品的价值来表现,而是用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一种商品的价值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事实上市商品用商品来表示,是交换的出发点,这就是【简单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说明了已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对处于【相对价值形成】的商品来说是具有直接交换可能性的形式。这里看到了货币的萌芽。但是每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并不是只要求和另一种商品,而是要求和其他所有的商品交换,所以其价值必须用其他所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示,因此这里就出现了价值形式的发展。马克思把每种商品的其他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示的形式,作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来阐述。他明确指出,每一种商品在这种形式中,它的价值性质,是与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无关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的体化物。但是它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价值形式,每出现一种新商品,其范围就得扩大。并且是不统一的,各种商品都是种类繁多的等价物。另外各种商品不是作为商品相互发生关系,作为商品要求相互交换商品的基本规定,是把一种特殊商品从商品世界中排挤出去,把他们作为公共的等价形式。(一般等价形式)就是说明这种关系。这时,各种商品才具有作为商品相互发生的关系的形式。它需要通过每一种商品都不能做资本论结构5等价形式,同时处于一般等价形式的商品已不是单纯的只是商品,而是对其他各种商品即可直接要求交换的形式,才成为可能。但是一般等价形式仍旧可以属于种种商品。当它固定为一种特殊商品即黄金的时候,它出现了(货币形式)。每一种商品就得到了以作为货币的黄金为媒介可间接地相互交换的形式。(3)商品拜物教性质以及秘密货币的出现说明了商品形式所特有的拜物教性质。本来人类社会是通过不断生产其社会续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维持的。这无论是什么不同的生产关系,都同样是把人类劳动的支出用于生产各种商品,从而不断地得到所消费产品来进行的。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形式即商品交换使之实现的。劳动关系物化为商品的价值关系,只不过是商品经济的拜物教。作为一般等价
本文标题:《资本论》的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3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