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分析信用是一种能力,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取资金、物质和服务的能力,但收益方必须在认可的期限内为其收益付款或是还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风险。企业信用管理就是为了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但是很多企业并不能真正做好这方面的管理,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整个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企业信用管理主要内容1、收集客户资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斗争中的成功经验同样适应于现代商业社会。买方市场形成后,由于客户资源有限,企业销售已经转变为一种竞争性的销售,赊销方式普遍流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了解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信用状况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扩大交易、提高利润、减少损失尤为重要。信息收集已经成为信用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基础。2、评估和授信评估客户的信用,决定给予客户怎么样的信用额度和结算方式,是企业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信用评估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很难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科学的信用评估应该建立在经验和对信用要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他首先要求对信用要素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综合本企业的经验以及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经验,经过比较权重、量化指标,最终达到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3、保障债权债权保障的工作主要有:信用管理人员和法律专业审核合同条款,排除可能造成损失的漏洞;严格审查单证票据,防止各种结算方式的欺诈;提出债权保障建议、包括保理、信用保险、福费廷、银行担保、商业担保、个人担保等手段转嫁信用风险,减少信用损失。4、账款追收只要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就有可能出现逾期应收账款。企业必须认真分析每笔应收账款逾期的原因,找到最佳处理对策,并马上实施追收。处理逾期应收账款最忌讳的就是拖延,很多本来能够收回的帐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为坏账。信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竞争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有一句话:“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资源配置并非完全取决于价格因素,有时更多的取决于企业信誉。我国信用制度概况我国目前信用制度的大环境总体上存在着缺失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欠缺规范商业信用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目前在我国,商业信用制度在政策法规层面上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尚无针对性法规规范的企业商业行为的信用结算制度。企业交易过程中,只能间接参照《公司法》与《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但由于针对性不强,上述两种法规无法对商业信用制度起到全面的规范作用,主要起指导及参照作用。事实上,“信用制度”一词在目前的国内商业环境中,没有任何法规条例指代,仅指商业交易行为中由交易双方自行制定的结算制度。二是相关管理与执法职能较为薄弱。目前,我国尚无专门对商业信用制度进行监管的官方机构。现有商业活动中的征信行为和信用管理工作,只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是企业自身作为;第二是专业征信公司代理。这两种途径都属于商业行为范畴,而非官方管理行为。针对上述信用征信行为,目前在部分地区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及法规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管,但这些部门与法规的法律效用受地域限制,且普及性很低。以上海市为例—相关管理部门:“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征信管理办公室征信行业监管处”,职能限于“负责对企业信用征信的行业推进、指导和监管”;相关法规有《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于2005年3月17日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第49号令发布。三是中国信用评定权威机构属于商业行为,而非官方权威机构。目前在国内从事商业信用评定工作的机构有两种:第一是商业征信公司;第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种机构的信用评定均为商业行为,因此在本质上不具有法定权威效应。其中前者在国内起步较晚,其整个行业的发展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就行业本身而言也尚无权威的资质评定标准;而后者的企业信用评定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服务于金融系统内部。2005年起商业信用征信行业开始涌现行业性组织。如2005年6月成立的“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这类组织的主要职能在于规范和管理商业信用征信行业,它虽然不具备官方法定权威性,但其会员组织基本为所在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业内认可度的商业机构。以上海地区为例,截至2005年6月,“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成员组织共37家商业机构,基本包括了所有上海市合法信用评定机构。这37家商业机构的性质一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权威”与“非权威”之分,区别主要体现在业内知名度、从业经验等商业质素方面。根据我们每年调研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应收账款的回收天数来看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天数已从几年前的84天降到今年的62天;但每个行业的状况不同,有些行业好转了,有些行业变化不大。我们知道只有15%的公司已经实施了信用管理,这15%的公司需要更多的经验。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还是刚起步,我们希望比较大的企业都要逐步将信用管理功能建立起来,我们看到中国正走向完善。我们看到中国陆续将政府的信息向社会开放,其中一个是公司注册的信息,最急需完善的当然是共享信息的平台,在上海已经有一个消费者信用局。所以在信息技术上中国这十年进步是非常大的,我们在中国也见证并参与了发展,我们希望在今后能加快步伐,中国的信用文化、信用管理可以跟世界其他水平看齐。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本身针对它的客户进行的风险管理。在我们很多企业谈到信用风险问题的时候,他们对此不是很重视,他们觉得主要是做业务、做生意,所以有时信用风险的管理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后来他们发现做了生意收不到钱,信用风险管理的学费也就付出了。当然建立信用文化,推进管理的进步,需要靠制度来支撑。我们主要希望以后我们的信用管理是可以用信用信息作为基础,可以用自动化的手段来作为工具。我讲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著名的电脑商,1995年的时候没有考虑信息和第三方信息,他的信用记录还比较落后,流程也比较守旧,资金利用的效率性和有效性不是很高。后来他就使用了第三方信息,建立了标准的信用管理流程,审批的标准都定义好,最后我们看到这个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天数降低到了15天,坏账率降低到了1‰,这是利用信用管理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的成功案例。另外一个例子是一家著名电信设备的生产厂,我们发现它在1995到1997年的信用管理是催收,就是说从催收开始进行风险管理,这是典型的,通常企业是从销售为主导的。后来这个公司建立了信用部门,预先评估客户的风险,从而定出整个公司的销售与信用管理计划,陆续建立他们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后来他们像那家电脑公司一样有了比较良性的应收账款回收天数。案例分析A公司是个原本活得挺滋润的区域性家庭音响品牌,几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成功迅速扩张,培养了一批吞吐量大的大户,曾经被业内传为一段佳话。但有些大客户一旦羽翼丰满,却成了喂不饱又甩不掉的鹰,不断的向企业伸手要支持,出现了客大欺主的状态,使A公司苦不堪言,成了“家”里难念的经A公司一度是当地区域市场占据了1/3强。但随后两年时间一直都在1/3这个位次上徘徊。当时业内采取的渠道模式是省级独家经销,再经分销后进入买场销售。如果采取同样的渠道模式,A公司只能跟着别人的脚后跟走。A公司志在全国,显然不满意这种发展速度。于是想到了赊销。A公司决定对渠道先铺货,给各级渠道一个帐期。在结算方式的吸引之下,渠道强力促销,A公司的全国网络逐步建立起来了,业绩增长大大超过了预期,而且年终一结算,净利润率达到15%左右。但是,帐面很好看,却没有看到白花花的银子。为什么呢?因为业务人员为了完成销售任务,不断向代理商压货,原以为存货越多压力就越大,就会积极的主推,谁知道代理商没有现金压力,只要仓库允许,压再多的货他们都接受。一个年销售额为900万元的代理商,仓库里积压300万元的产品不希奇。有这么大的库存和应收款,能看到赢利才怪呢!分析:1、造成A公司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2、A公司应怎样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分析:虽然以上案例类型只是众多拖欠类型中的一种,这种情况可能在多数企业中也没有遇到。但贸易风险可能以这一种形式出现,也可能以那一种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国际市场的特点是竞争激烈、变化多端,而且纷繁复杂,在这样的市场中,我们的企业要加强信用管理。我们一直在强调,外贸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论对于什么样的国外客户,我们都应该在交易前事先了解它的资信状况,做到知己知彼。对于新客户,必须事先得到它的资信报告;对于老客户,一般是3个月到半年得到一份新的资信报告。报告的来源最好通过专业的调查机构获得,因为这样取得的信息才更加客观公正。上述案例中的几家公司如果按照这样的管理方式运作,风险也就不会出现在中国,我们的改革开放只有25年,我们的硬件生产力量在全球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但是在信用管理知识文化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我们看到这个快速的发展已经开始了,因为政府以及我们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提供了平台,各方面的信息也在陆续地公开。通过这些方面,我们看到整个中国的信用社会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既有政府的支持,也政府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步地开放,中国的社会管理很快可以追上世界先进水平。07金融刘雨200710904134
本文标题:信用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4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