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农村信用社制度异化问题探析
农村信用社制度异化问题探析作者:姚会元,陈俭,YaoHuiyuan,ChenJian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60刊名:学术交流英文刊名:ACADEMICEXCHANGE年,卷(期):2008,(11)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1条)1.尚明新中国金融50年20002.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20013.何梦笔.陈吉元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2000(07)4.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期刊论文]-金融研究2001(01)5.谌赞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问题探析[期刊论文]-武汉金融2002(11)6.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变异过程及其动因探析[期刊论文]-银行家2006(02)7.尚明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19898.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20019.谌赞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问题探析[期刊论文]-武汉金融2002(11)10.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200111.陈凡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对策[期刊论文]-农业经济2008(04)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邹兵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初探2005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目标、行为,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框架随之深化与完善,但与此并行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异化现象也非常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和发展。该文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与发展历程的回顾评测,从垄断的存在以及退出机制缺乏、产权异化导致内部人控制、产权异化导致外部人控制、超经济权利的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无力、操作风险控制软化、经营短期化倾向突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应在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产权模式;构建完善的委托代理结构;完善资本授予制度,提高透明度,消除外部人控制;通过市场化改革改善经营机制激励等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2.学位论文陶佑达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研究2006本文的主题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研究。在这篇论文中,探讨我国农村信用社50年来发展的历程及困境,提出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与措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其5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军和金融支农的主要力量。但由于体制的缺陷,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积重难返,逐渐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因此,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功是建立一个适应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需要。然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在正文的第一部分,研究合作金融理论的发展和合作金融在国外的实践。讨论了合作金融的定义、原则及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合作金融的发展提供借鉴。随后,是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有关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适应方向的争论——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二是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性质的有关理论争论。第二部分回顾我国合作经济的起源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半个世纪来农村信用社伴随着经济体制环境的变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考察它的五个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导致农村信用社今日困境的重要原因。根据我国农村金融的特点,结合合作金融的制度优势及在国外发展的经验,得出结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天然土壤,以合作制的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取向。第三部分探讨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成败得失。中央政府2003年以来启动的以明晰产权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为中心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的显著的成效:新的监督管理体制逐渐形成,扶持政策逐步落实、历史包袱有效化解,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抗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支农功能明显提高,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但是,本轮改革存在的矛盾和突出问题也不容回避。一是改革的设计存在制度性偏差,出现了非互助性和服务非农化的合作金融制度功能异化的问题。二是在各地具体操作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其他的突出问题:法人治理结构异化,风险管理软化,增资扩股名利化,股权结构分散化,监督管理多头化。最后,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改革中出现的合作金融功能异化的问题,提出产权归位、进行制度定位和放松管制的对策;同时要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增强支农服务功能,以及加强金融监管。从以上方面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3.期刊论文张庆亮非试点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行为异化及其制度创新-财贸研究2003,14(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不断出现反复,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和进展,2003年下半年新一轮的试点改革在8个省市进行.本文简要分析和评价2003试点改革方案,指出非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目前所面临的制度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信用社行为的异化,结合实际提出了非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创新主要依赖于理顺政府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明晰信用社的产权,在此基础上完善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强化信用社的非营利性与互助性,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同业自律组织建设等等,从而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创新与行为理性.4.学位论文徐以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研究2005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功是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关键。而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产权制度改革又是最关键的内容。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农村信用社从为入股农户所有的合作金融组织转变为产权归属不清、商业化倾向严重的金融组织。造成农村信用社产权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二元权力结构社会或二元半权力结构社会中的权力严重不对称,制度完全不规范。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强势权力政府的偏好。而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原本所有者——入股农户——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没有行使过自己应有的权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异化给农村信用的发展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的存在要求对信用社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应该采取市场化的取向,选择何种新的产权形式应由农民自主决定。5.期刊论文刘光辉.张凤琴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农村信用社先后经历了新中国建国前、新中国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由于我国经济环境和制度的不断变化,加之自身的种种局限性,中国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合作职能逐步异化,而且内部人控制和商业化经营现象日趋严重.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作为中国农村信用社适应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两大路径选择,只有在新形势下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加强监督管理才能得到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6.期刊论文樊吉.张安山关于农村信用社隐性风险的分析-华北金融2006(4)本文以山西省朔州市农村信用社为样本,认真探究了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凸显的隐性风险,并从生态环境失衡与产权异化两方面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抑制风险的政策建议.7.学位论文张晶农村合作银行——论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选择2004本文先通过我国合作制与西方经典合作制特征的比较,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合作制的制度缺陷及其导致的问题;通过阐述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下的农村金融需求差异,分析了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供求失衡的问题.随之,通过对欧洲四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制度变迁的介绍,比较分析他们变化发展的原因和轨迹.经过对四家机构在合作性制度上异化方向,以及在经营上战略选择的归纳,获得了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欧洲合作金融机构与我国农村信用社处境的比较,综合分析了农村合作银行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可行性,设计了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模式、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和股权结构.并通过农村合作银行组织结构和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的描述,进一步分析了制度设计在解决当前信用社多方问题上的优越性.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强调了农村合作银行改革中需要着重把握的问题,以及应给予的配套政策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一、我国现存的农村信用社因其内在缺陷和外部压力,已经不适宜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的需要;二、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和道德文化理念下,合作金融机构为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合作制发生异化有其必然性;三、借鉴欧洲合作金融机构的制度变迁,在我国发达省份组建以股份合作制为产权制度的农村合作银行;四、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可以弥补我国农村信用社原有的制度缺陷,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合作银行是我国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选择.8.期刊论文甘武松.罗桂芳.李帆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行为异化的表现及矫正对策-武汉金融2006(2)为促进衣村信用社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务院2003年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次改革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支持三方面内容.各地几乎全部选择了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方式,期望通过央行资金扶持等政策激励机制,达到撬动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本文试通过对江西、湖南两省20个农村信用联社的调查,对部分基层农信社改革行为异化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矫正对策.9.学位论文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2005“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农村金融体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它对破解“三农”问题将发挥十分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有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仍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独木难支,农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制度的特征与功能基本丧失,其制度性绩效差,其不良贷款比重增大。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焦点。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与否,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和全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成败,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因此,系统深入分析农村合作金融运行的内在矛盾,应尽快实施以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归属、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的模式与路径,这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或出发点。本文以货币金融理论、合作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为主线,探索国际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规律和趋势,建立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研究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以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归属、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基本框架和支撑体系。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演绎分析法,对各国合作金融制度及其变迁轨迹的比较分析,归纳出国际现代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并运用演绎分析法,借鉴现代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一般模式,探索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运用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缺陷问题及其产生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提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革所需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创新的思路。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对国际合作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经验考察,即对国际合作金融制度发展历程的纵向比较研究,探索不同历史阶段的合作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规律性,即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特点和原因。并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异化的过程、特点及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国际合作金融制度变迁是合作金融制度内在缺陷与外部环境变化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合作金融制度是以一种动态的、发展运动的状态存在。
本文标题:农村信用社制度异化问题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6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