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资产质量评级讲座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资产质量评级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部分概述第二部分评级内容第三部分评级结果主要内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资产质量状况评级就是评价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水平、贷款集中度和其它资产质量等。是银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内容一、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二、银行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的水平和能力三、银行是否提取足够的准备金来化解资产风险第一部分概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资产的风险程度《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确定了七类10个衡量风险程度的定量指标,分别是:1.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2.正常贷款迁徙率;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6.全部关联度;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资产的风险程度(续)《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确定了衡量信用风险的12项指标。风险水平: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全部关联度指标;风险迁徙:正常贷款迁徙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资产的风险程度(续)《银行业监管信息系统》中反映信用风险的非现场监管指标有: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关联度、集团客户关联度、全部关联度、正常贷款迁徙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17个指标。全部覆盖资产质量状况评价的10个定量指标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确定了衡量信用风险的12项指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一)信用风险的含义--是指贷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按期偿还债务而形成损失的风险(二)信用风险的认识--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出现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信用风险有直接关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续)(三)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1.全面识别信用风险2.准确计量信用风险3.严格监控信用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续)(四)信用风险的管理标准和监管要求巴塞尔委员会于2000年9月发布了《信用风险管理原则》:1.建立适当的信用风险环境;2.在健全的授信程序下运营;3.保持适当的授信管理、计量和监测程序;4.确保对信用风险的充分控制。5.监管者的作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银行是否提取足够的准备金来化解资产风险(一)为什么计提准备金(二)我国的贷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沿革第一阶段:收付实现制阶段(1988-1992)《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财商字[1988]277号)第二阶段:权责发生制阶段(1993-2004)《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第三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阶段(2005年以来)《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财金【2005】49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60分)★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18分)★正常贷款迁徙率(6分)★次级类贷款迁徙率(3分)★可疑类贷款迁徙率(3分)★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6分)★全部关联度(6分)★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18分)二、定性因素评价(40分)★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5分)★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5分)★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10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10分)★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5分)第二部分评级内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1.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30%)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3%以下:100分5%至3%:90分至100分8%至5%:75分至90分10%至8%:50分至75分20%至10%:0分至50分20%以上:0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续)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2%以下:100分4%至2%:90分至100分6%至4%:75分至90分9%至6%:50分至75分16%至9%:0分至50分16%以上:0分注: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的分值。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续)2.正常贷款迁徙率(10%)=(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100分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75分至100分等于行业平均值:75分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0分至75分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注: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续)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5%)=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100分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75分至100分等于行业平均值:75分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0分至75分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续)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5%)=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100分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75分至100分等于行业平均值:75分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0分至75分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续)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10%)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10%以下:100分15%至10%:60分至100分40%至15%:0分至60分40%以上:0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续)授信集中度:=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100%以下:100分200%至100%:75分至100分500%至200%:0分至75分500%以上:0分注: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的分值。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续)6.全部关联度(10%)=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10%以下:100分50%至10%:60分至100分100%至50%:0分至60分100%以上:0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续)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3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120%以上:100分100%至120%:75分至100分70%至100%:60分至75分30%至70%:0分至60分30%以下:0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定量指标评价(续)2、评分标准核心负债依存度(25%)75%以上:100分60%至75%:90分至100分45%至60%:75分至90分20%至45%:0分至75分20%以下:0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定性因素评价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5分)基本含义:主要考察银行不良贷款总量和不良贷款率及其变化趋势。具体分析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升降原因,区分存量和增量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不良贷款比率升降的原因,区分“分子”和“分母”因素的影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定性因素评价(续)评分原则:(1)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不良贷款下降主要是依靠清收,而不是依靠转入抵债资产的,得满分。(2)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不良贷款有相当部分转入抵债资产的,得4分。(3)不良贷款余额不变,不良贷款率下降,且不良贷款只有少量转入抵债资产的,得3分。(4)不良贷款余额不变,不良贷款率下降,但不良贷款有相当部分转入抵债资产的,得2分。(5)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且不良贷款有相当部分转入抵债资产的,得1分。(6)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不得分。(7)视不良贷款变动的具体原因调节评分结果。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定性因素评价(续)注意要点:(1)在评价不良贷款的变动趋势时,要考虑到不良贷款的减少可能与转入抵债资产有关,要避免人为因素导致不良贷款减少的情况。(2)在已经实施对贷款以外的其他非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的机构,不应单独评价贷款,应对整个资产的质量及变动情况进行评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定性因素评价(续)基本含义:主要考察贷款行业的集中程度,分析贷款集中行业的风险状况,包括行业当前整体状况、国内外情况对比,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和指导意见,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及依据等,以及风险状况对银行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行业分类按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评分要点:(1)考察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情况和贷款集中行业的基本情况。(2)考察银行能否有效控制行业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定性因素评价(续)评分原则:(1)单一行业贷款集中度超过40%且该行业存在较大风险的,该项目得分应低于3分。(2)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指导意见中进行风险警示的行业贷款集中度较高,但资产质量未出现重大问题的,该项目得分应低于3分。(五大行业及现在关注的教育-大学城、医院等行业)(3)在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指导意见中受风险警示的行业贷款集中度较高,且资产质量出现重大问题的,该项目不得分。(4)银行对贷款行业集中度的管理薄弱且损失严重的,该项目不得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定性因素评价(续)3.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10分)基本含义:主要评价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的完善性、科学性,包括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的贷款审查审核程序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等能否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通过不良贷款增量的原因分析,判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定性因素评价(续)(1)是否建立授信尽责调查制度以及客户调查报告的质量。在客户调查中,是否有效识别集团客户授信集中风险及关联客户授信风险。(2分)评分要点:1.建立授信尽责调查制度,也就是建立贷前调查制度。明确从事贷前调查人员的基本条件、调查方法、调查内容、相关责任,并对客户进行认真、细致的实地调查。没有建立授信尽责调查制度的不得分。2.客户调查报告的质量。高质量的客户调查报告是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首要依据。商业银行客户调查应以实地调查为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定性因素评价(续)客户调查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客户基本资料的搜集,包括搜集集团客户及关联客户的有关信息,以便有效识别授信集中风险及关联客户授信风险。二是对客户提供的身份证明、授信主体资格、财务状况等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核实。三是对借款用途的合规、合法性和未来的还款能力进行准确判断。上述调查结果都应在客户调查报告中予以详细记载,并建立客户档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定性因素评价(续)(2)是否建立严格、独立的授信审查制度并严格执行。(2分)评分要点:1.建立了完善的授信审查制度,对其运作程序、审查频率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没有建立不得分。2.制度执行良好。授信审查人员与贷前调查人员应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人员,即实行“审贷分离”。审查人员应独立地,不受外界干扰地对客户资料和贷前调查报告的
本文标题: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资产质量评级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6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