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学校教育的再建构从社会资本观点探讨学校与社区之联结
學校教育的再建構: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學校與社區之聯結一、研究背景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是故人類任何活動均與團體密切相關。人類為了種族的綿衍與文化的傳承,故學校作為教育工作的必要設施乃隨著時代社會的需要而產生,而學校座落於社區之中,是故其功能之發揮,自始自終與社區脫離不了關係。從社會系統理論以觀,學校是開放的社會系統,其與社區乃互利共生的關係,蓋社區的子弟經過學校的洗禮而獲得有用的知識與技能;而學校亦須社區提供相當資源以維持其經營與運作。故探究學校與社區的協力互助關係,此本研究之所由一也。社會資本的概念自90年代以來普遍受到學界重視。在社會裏,人們如何與他人交往,種族、團體之間如何互動,如何運用人際互動、運用別人的資源來對自已有利,此過程就產生了社會資本。簡言之,社會資本是指經過社會網絡可能運用或實際運用的資源而言(Lin,2001:19,25,引自林南,2005),而其中的社會網絡是指人際直接與間接交往而建造的結構。至如說,朋友關係是社會網絡的一部分,而朋友的資源(財富、權力、聲望)就是本人的社會資本。因此社會資本是鑲嵌在社會網絡中的,但是社會網絡本身及其結構並不是社會資本。(林南,2005)鑒於社會資本應用於學校研究,其具體意涵仍多歧見,故探究其相關變項與脈絡有其必要,此本研究之所由二也。社區本身即是一個社會網絡,學校在發揮育才化俗功能過程中,勢須與社區相配合,是故社會資本提供一有效的概念工具以了解學校的運作、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情形,學校組織亦是一個綿密的網絡,師生互動、學生互動、親師互動、甚或教職員工同事互動均攸關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是故社會資本對學校教育的成效有重大的啟示。根據何瑞珠的研究(1999)指出,家庭內的物質資本、文化資本及透過家長在家中及校內參與而建立的社會資本,對學生的學習成效(人力資本)均有正面的影響;其中「社會資本」是各種資本中最重要的一項。(p.258)然橘逾淮而為枳,此結論在台灣是否成立,似值深入探討以作對照。故究明社區之社會資本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此本研究之所由三也。何瑞珠(1999)指出,以往有學者指出缺乏文化培養或文化水平低的家庭,家中由於缺少教育傳統,父母不注重教育,對語文掌握不足,加上沒有足夠動機追求長遠的教育成就,因而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此謂「家庭缺失論」FamilyDeficiencyTheory)(Riessman,1962),這種論點高估了文化資本及物質資本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力,事實上卻十分薄弱。另有「教育機構歧視論」(InstitutionalDiscriminationTheory)則認為學生學習成就係由於教育機構對來自低下階層父母和學生存有偏見,抱種族歧視的態度,而疏忽有特別需要的一群。(Bourdieu&Passeron,1990:Harker,Nash,Durie,7Charters,1993:Ho&Williams,1996)但相關實證研究並不全支持此論點(Lareau,1989)。林南(2004)指出,社會資本在對教育上有其必要性。蓋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在透過制度化的運作來發展資本。教育的第一個任務是人力資本的開發(Becker,1964),第二個任務是文化資本的發展(Bourdieu,1990:Bourdieu&Passeron,1970/1977),第三個任務則是社會資本的發展。學校身處社區的脈絡中,如何融入社區並發揮影響力已是師生與家長的共同心聲,而欲恢弘教育成效,學校與社區同心協力幫助學生與家長共同成長,已是目前國內重要急務所在。學校致力於學習空間的營造、學習機會的給予、學習步調的調整、學習材料的轉化,而社區則可提供肥沃的土壤、豐富的能量、親身的經驗、和充沛的資本。(余安邦,2005)故如何營造此一雙贏局面,此本研究之所由四也。二、研究目的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目的有以下諸端:(一)、探討學校與社區如何形成協力互助關係,以有效促成親師生的共同成長。(二)、探討學校與社區的社會資本現況(人際網絡),俾有效推動相關成長機制。(三)、探討社會資本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俾提出相關改善策略。(四)、建構社會資本更完整之指標體系,以利後續研究之進行。三、研究範圍本研究之架構如次:(一)、緒論(二)、學校與社區的聯結1.財物資本2.文化資本3.社會資本(三)、社會資本之理論內涵1.布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2.柯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3.社會網絡的微觀分析4.社會結構的鉅觀分析(四)、社會資本之實務層面1.社會資本與社會關係2.社會資本與文化規範3.社會資本與行政治理4.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五)、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從台北縣某學區調查其家長與教師之社會網絡圖(六)、學校教育的再建構:從社會資本的觀點切入(七)、結論與建議四、名詞釋義在本研究中,社會資本係指在學校與社區裏,親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中,為增進學校辦學成效及學生學業成就,所可能或實際運用的資源。是故,社會資本是指經過社會網絡可能運用或實際運用的資源而言。五、研究方法本研究擬採文件分析、召開座談會、實施問卷調查、實施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一)、文件分析法(第一年)分析國內外有關社會資本與學校教育等相關資料,以建構有效之學校與社區之聯結網絡,作為促進學生學習成效之有力後盾。學校與社區的連結可從不同理論角度出發,本研究聚焦於社會資本的概念,故先從文件分析相關資料,釐清社會資本的概念意涵。例如不同學者對社會資本的概念有不同意指,有指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有指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網絡,故有必要將這些不同意涵加以爬梳整理。(二)、訪談法(第一年)擬以個人或團體訪談的方法深入了解學校、家長、社區與社會資本等相關聯結之議題,蒐集質性之資料。並視需要應用焦點團體方式,邀集教育主管單位、學者專家及具豐富實務經驗者等對社會資本與學校教育議題關心之人士參與,以便蒐集問題,作為編製問卷參考。(三)、問卷調查法(第二年)本研究之問卷調查對象擬以台北縣某學區為主,先進行小規模試探性問卷調查,俟所建立之模式獲得初步驗證後,再擴大研究範圍進行下階段之研究。測量學校的社會資本擬先從個體層次開始進行,故先採提名生成法、提名詮釋法、及職位生成法等方法(羅家德,2005)進行蒐集分析,俟有相當成果後再進行整體社會網絡的資料收集。資料統計採用社會網絡統計軟體分析,以建立社會關係圖並視進度進行區域間的比較分析。六、預期成果本研究之目的已如上述,爰預期成果擬完成以下各方面:(一)、探討學校與社區如何形成協力互助關係,以有效促成親師生的共同成長。(二)、探討學校與社區的社會資本現況(人際網絡),俾有效推動相關成長機制。(三)、探討社會資本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俾提出相關改善策略。(四)、建構社會資本更完整之指標體系,以利後續研究之進行。七、研究進度本研究之經費詳如後附之預算表,本研究之進行時程如下表所示:月次工作項目第一月第二月第三月第四月第五月第六月第七月第八月第九月第十月第十一月第十二月備註資料、文獻之蒐集與分析決定研究架構召開諮詢座談會編擬、修訂問卷問卷施測與評估規劃訪談方式、對象進行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撰寫研究報告研究報告匯整出版專書核銷、結帳及結案預定進度%(累積數)816314250637381869194100八、研究經費項目名稱單位數量單價金額說明郵電式110,00010,000實施本計畫所需郵資、電話費等。印刷式110,00010,000實施本計畫所需書表、研究報告等之印刷裝訂費。調查訪問費式115,00015,000實施本計畫所需問卷調查之填表或訪視費。資料處理費式15,0005,000實施本計畫所需電腦資料處理等費用資料蒐集費式1100,000100,000實施本計畫所需購置國內、外參考書籍、期刊或資料檢索費及影印費。出席費人次2(次)*5(人)1,00010,000實施本計畫所需專家諮詢會議之出席費。國內差旅費式15,0005,000實施本計畫所需之國內差旅費及運費。差旅費分為交通費、住宿費、膳雜費等。雜支式13,0003,000文具、紙張、用品、茶點、便當等。合計158,000經費編列中之項目款數得視實際研究運作部分流用。初步之文獻探討壹、前言1990年代後期似乎是學習和認知理論十分動盪的時期,大量書籍和學術論文從根本上推動著關於認識和學習的新理論的發展。其中強調情境理論又是其中的主要論點之一。該理論強調互動的交豆特性,在互動中,個體以及認知和意義都屬於社會性地和文化性地建構的(Lave,1988,1993;Michael,1996)。蓋人與世界的互動不僅可形成關於社會世界的意義,而且形成了人的認同;亦即個體從根本上是透過與世界的關係而得以完成建構。自1990年來,以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術論著方興未艾,數量上明顯較80年代為多,並且呈現與時遽增的樣貌。在美國,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已然成為近來相當流行的名詞而廣受社會科學界歡迎,不僅出現於政策期刊和一般雜誌,亦引起有志提升美國教育的教育研究者及政策制訂者之注意(Castle,2002;Dika&Singh,2002)。同時,以分析、研究當前新興教育課題及其與政策之關連為目標的「教育研究與創發中心」(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亦於2000年舉辦國際座談會,深究此概念及人力資本在國家發展上的重要性(OECD,2001:3)。因此,探討社會資本及其與教育之關係的文章日益增多,此概念逐漸成為解決家庭內外影響社會問題的萬靈丹,誠可視為最流行的社會學理論輸出品(Dika&Singh,2002;Portes,1998)。論及社會資本論時,一般認為該理論之發展實需歸功於PierreBourdieu與JamesS.Coleman,兩人的論點亦成為日後學者們闡述社會資本時的主要論述來源(Field,2003;Horvat,Weininger&Lareau,2003;Lin,2001)。然而礙於語言上的限制,Bourdieu在1980年的文章〈ProvisionalNotes〉中所論述的概念並未受到當時英語學界的注意;反倒是Coleman將社會資本的概念引入美國社會學界,繼而彰顯其可見性,藉由一系列立基於大範圍調查研究的資料分析,強調由此獲致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並確認產生社會資本的機制及其作為資源的效益;因此,其詮釋被認為是教育文獻中最常出現者,型塑教育研究中的焦點議題,此方面的影響力亦遠過Bourdieu(Dijkstra&Peschar,2003;Field,2003;Portes,1998)。此外,Ostrom&Ahn(2003)在收編社會資本概念之歷史發展的《社會資本的基礎》(Foundationsofsocialcapital)一書中,界定Coleman為第一位試圖將社會資本概念予以精緻概念化的學者;同時,直到他的出現此一理論才有系統性的發展,並在稍後逐漸獲得認同與其他學者在理論上的重要貢獻。其1988年〈社會資本創造人力資本〉(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一文更是必讀之經典。貳、社會資本的開展脈絡目前論及Coleman的社會資本時,學者們1[1]多認為此概念最早出現於其1980年代所進行的一系列公、私立學校研究中,亦即著名的《公、私立中學:社區的影響》(Publicandprivateschools:Thecommunitiesimpact,1987b)。事實上,Coleman首次公開應用「社會資本」之詞彙應是在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EconomicsAssociation)會議上發表的文章〈Normsassocialcapital〉2[2]。該文乃是在理性選擇觀點之架構下據以檢視規範(norm)的出現、形構、特性與伴隨的獎懲;Coleman(1987a)並試圖彌補經濟學上1[1]如Dijkstra&Peschar(2003),Field(2003),Heckman&Neal(1996),Kandel(1996),Marshall(19
本文标题:学校教育的再建构从社会资本观点探讨学校与社区之联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6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