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千方百计筹措支农资金
-1-千方百计筹措支农资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因其特殊地位,决定了农业兴则天下稳,农业稳则天下安。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现实需要和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决定了公共财政必须自觉站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全局的高度,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向重点支持农业、重点支持农村、重点让农民受益转变,即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让公共财政阳光逐步照耀农村,又着力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调动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对此,农业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抓住关键环节,千方百计筹措支农资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财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于城乡统筹发展。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确保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要着眼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开辟“三农”投入新渠道,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担保、保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放大财政支农效应。争取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国外资金等多方面资金参与农业建设,运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多种方式服务农业,鼓励农业投资利润用于农业再投资。千方百计管好用好支农资金大力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加强资金使用和管理,集中力量-2-解决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是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建“三农”工作协调机制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强化全局观念,加强协调配合,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改变管理多头、使用分散的问题,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去年,我们在省级支农资金整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从省直有关部门集中整合4000万元农业产业化资金,专项用于扶持畜牧、粮油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基层和企业的好评,也得到了财政部领导的肯定。实践证明,有效整合支农资金,可将现有资金数量规模放大,对于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们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畜牧和粮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扩大资金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是提高财政支农整体效益和水平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坚持安全、合理、有效使用的原则,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抓好支农项目、资金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益。按照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支农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完整性、公开性和透明性。与此同时,农财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和勤政廉政建设,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确保支农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真正管好、用好支农资金,更好地发挥财政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作用。千方百计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资金-3-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如何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和资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好我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政策与国家总体政策的有效对接,积极争取中央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公共财政尚未覆盖或力度不够的领域和环节,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形势发展和财力可能,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覆盖农村力度,扩大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拓展财政支农领域。对涉及“三农”工作各个方面的政策要统筹谋划,保持相互协调,形成合力,逐步构建统一完整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和政策保障。规范和创新支农资金支出方式,对各项财政补贴资金,继续实行“一卡通”发放,进一步完善操作规程和纪律规范,切实巩固改革成果,确保各项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使之真正成为政府与农民的“连心桥”、惠农政策的“直通车”。同时,要健全农村财政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一站式”办理、“条龙”服务等制度,实现农业财政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支农资金管理水平和为农服务能力。整合、管理、有效使用支农资金,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更需要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力量。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财政支农工作协调机制。财政部门熟知会计准则和财政制度,农口业务部门对相关项目情况和业务相对更熟悉一些,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互沟通,大力配合,-4-全力搞好协商、协调和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合力。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分工具体、任务明确、监督有力、奖惩措施具体的工作制度,并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履行职责,把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作为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件大事,作为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要强化大局观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破除部门本位主义,大力整治不作为、不落实、不协调等现象,着力解决中梗阻塞、推诿扯皮等问题,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加强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要强化为农服务意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真心实意关爱农民,真金白银支持农业,真抓实干繁荣农村,确保支农项目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支农措施落到实处。(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一、顺应形势,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顺应农村发展新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要增收,必须靠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是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发挥综合措施的倍增效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的投入成本。二是通过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措施制度,推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通过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公示制、招投标制以及工程监理制,广泛吸取项目区的民意,形成共识赢得民众的支持。帮助农民解决那些想办、-5-急办而又办不成的难事,化解项目区农村社会矛盾,在农民与党和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农民得到实惠,干部得到信任,政府得到民心”。三是积极培植产业化龙头建设基地,围绕基地建设带农户,围绕农民增收促发展”的开发模式,从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二、农业综合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过程。尤其是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质量。农业综合开发要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来体现优势,发挥作用。在生产发展上,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建设节水设施,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通过建设机耕道,引导农机耕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综合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伊宁县自1989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先后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荒地开发,草场围栏,生态经济林建设,产业化经营以及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项目,项目区已涉及全县-6-15个乡镇(场),占全县乡镇(场)总数的75%。已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649.62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4903.12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1110万元,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636.5万元。共完成土地治理项目19万亩,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新建经济林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1.8万亩。新增防护林面积5700亩。新修防渗渠160.43公里,新修渠系配套建筑物962座,砂石化路面197.88公里,改良平整土地7.2万亩,示范推广2.21万亩。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使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新增粮食637万公斤,新增种植业产值3439.6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180元,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继续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整治及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各部门齐心协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进程中,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立足本职,继续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主要任务。通过积极开展效益开发,民主开发,科学开发,不断提高开发工作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发展。一是编制好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根据我县“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粮食安全、农业增-7-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任务,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按照区域开发,产业开发,科技开发和规模开发的路子,全面提高项目区的土地产出率,产品商品率和商品优质率,最终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通过连续开发,连片工发,逐步实现规模开发,创新开发,定显地方产业特色,立足开发,为民开发,最终致富农民。同时,依据我县的开发潜力,按照规划的原则,开发项目区的划分,规划的投资重点和具体目标以及投资的重点项目,主要措施等,坚定不移的贯彻“十一五”规划精神。五年中,我们规划立足一个区域,即沿国道218线乡镇场,打造我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域,围绕二类项目,即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突出两个重点,即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实现一个宗旨,即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放在发展甜菜、芦笋、刀豆、黑小麦、蔬菜等新优特色高效作物上。五年间,规划两类项目总投资22434.5万元。通过五年建设,发展优质粮食种植面积5.5万亩,实现项目区粮食总产2890万吨,亩均增粮150公斤,通过生态综合治理,发展经济林,提高项目区林木覆盖率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亩,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5万户,实现项目区人均增收400元。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开发理念和创新机制。其一是坚持以农民为本,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农业综合开发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充分认识农民-8-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予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二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千方百计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创新开发模式,着力于把农业综合开发打造成社会
本文标题:千方百计筹措支农资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7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