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公司治理国有资产流失1.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概念国有资产是与国家这一特定经济实体紧密联系的经济资源。任何社会形态下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国有资产。在计划经济国家中,国有资产所占比例较大,对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作用也大得多;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有资产所占比重和所起的作用也较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通常也是国有资产规模不断缩小的过程。1.国有资产会计上“资产”的概念会计上所说的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资源。会计术语“资产”强调:能为企业所控制的并不一定为归企业所拥有。只要对企业经营有用,能给企业的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是企业的“资产”。例如租入的房屋、机器设备等从事经营活动,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是企业的资产,但它们并不归企业所有。1.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是一法律用语,指的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包括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这里讲的“国有资产”,强调“依法取得和认定的”,可以是经营性的,也可以是非经营性的。确切地说,国有资产的“资产”更接近于“财产”的意义。1.国有资产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主要包括:依据国家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基于国家行使行政权力而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接受各种馈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的财产;国家已有资产的收益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无主财产等。国有资产就包括:自然资源、行政事业单位所占有的国有财产,以及国家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等。1.国有资产狭义的国有资产可定义为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这里所讲的狭义国有资产,严格限定在“经营性财产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这一范围内,包括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经营性财产,以及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认定的企业的其他的经营性国有财产。1.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分类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具体的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资源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指国家拥有的土地、森林、矿藏等资源。1.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分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收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2.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国有资产流失定义我们通常所指的国有资产的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出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3、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①股份制改造和拍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②假破产真逃债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③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评估机构恶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④假借合资名义,行套钱之实;⑤决策失误,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⑥有些国企负责人和国家工作人员乘企业关、停、并、转、包、租、合、卖等改革的机会,利用职权进行贪污犯罪等。4、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国有资产流失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激励制度设计问题导致管理层收购(MBO)过程中大量国有资产流失4、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I.“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各地区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及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4、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II.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某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亿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4、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4、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帐外。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4、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激励制度设计问题导致管理层收购(MBO)过程中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由于法制不健全等等原因,管理层在收购时可以大量压低收购价格,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规定一般是经营不善的企业才MBO,而MBO往往有利可图,这使得管理者有激励故意使经营状况变差,比如能收回的账款不收,等等。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4、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自1981年到1998年全国发行国库券累计511.3亿元,银行认购167.4亿元占32.7%;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产达1100亿元(《资本经营论》114页)。5、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治措施公正、公开、透明一是公正评估国有资产,通过完善资产评估法规,规范资产评估程序和制度,严格执法,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管,做到资产评估的公正科学化,保证国有资产评估价值合理准确,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公开转让国有资产,通过建立国有资产公开拍卖的制度,使国有资产出售信息公开透明,避免国有资产转让中的“暗箱操作”,形成国有资产转让中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竞争局面,在买者和卖者的竞争中发现国有资产的市场价格。在公开竞争拍卖过程中,会减少乃至消除国有资产低于正常价格出售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5.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治措施三是企业改制操作要透明。企业改制方案应当充分听取职代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避免企业主管部门与原企业经营者或个别人一对一的暗箱操作;通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组织等多种渠道提高企业改制工作的透明度,将企业改制工作置于群众的参与监督之下。企业资产清理、资产评估,以及重要改制方案的实施等情况,要及时地反馈给全体职工群众。强化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审核、查处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负有指导、督查责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监督改制企业的清产核资,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严格审查评估机构资格,核查评估结果,保证评估质量。对改制企业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案件,要协同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坚决杜绝企业改制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5.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治措施完善法律法规,标本兼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日前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的决策、批准的操作程序等进行了规范,并明确了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此办法的出台,对于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具有重要的法律和制度意义。下一步还应在继续健全完善的基础上,着手制订出台《国有资产法》。5.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治措施加强审计监督卓有成效的审计无疑是国有资产强有力的看护者。近年来,我国审计与查处力度正断加大。数字显示,去年全国共审计13万多个单位,审计处理后上缴财政148.2亿元,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10.1亿元,归还原渠道资金90.7亿元。今后还应继续加大审计力度,扩大审计范围,让百姓清晰地看到政府捍卫国有资产安全、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公正透明的勇气。案例:MBO——被叫停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式什么是MBO?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的缩写。经济学者给MBO的定义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与经理层利用所融资本对公司股份的购买,以实现对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的改变,实现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主导重组公司,进而获得产权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的好处由于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它成为20世纪70-8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对中国企业而言,MBO最大的魅力在于能理清企业产权,实现所有者回归,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这是中国MBO最具鲜明的特色。我国国有企业MBO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在国有企业产业改革中引进MBO这一舶来制度后,它迅速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2001年3月,宇通客车的管理层通过设立新公司间接控股了宇通客车,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的最早案例。在随后两年间,国内已有近十家上市公司实施了MBO,包括深圳方大,鄂尔多斯,胜利股份,中国银泰,康缘药业等等。当时针对MBO的讨论成为理论界和媒体的热门话题,投资银行为此设立了专营基金。甚至有媒体大胆预言,“2003年将是中国的MBO年”。然而,短暂的蜜月期过后,国内对于MBO制度的批评声渐起。经济学界也开始了一场对国企改革模式的争论。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朗咸平先生一席“MBO是掠夺国有资产的最好方法”,“国有资产流失状况令人痛心不已的”断言引爆了对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与路径的又一次大规模争论。随着郎顾之争,中国社会对MBO制度的批评之声也风起云涌,MBO又一次被推向国有企业的风口浪尖。我国国有企业MBO的发展历程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经过众多机构的调查研究,确认了在我国现行情况下MBO制度的实施问题很多,容易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实情况。于是对MBO的政策进行了调整,由过去“从来没有说过反对管理者收购”,到“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企业不宜实施管理者收购”,到最后宣布国有大型企业不准搞管理层收购,中小企业只能在极严格的条件下公开公正地试行。2005年4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公布《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明确向大型企业的MBO喊停,只允许中小企业进行MBO的尝试,使得社会各界对MBO的争论告一段落。在2006年1月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国资委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层持股的限制又有所松动,从过去的禁止到现在的“严格控制”,以不达到管理
本文标题:国有资产流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8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