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武汉“中商现象”敲响国企人力资本警钟
武汉“中商现象”敲响国企人力资本警钟2002-08-05不久前,当媒体公开武汉中商集团平价连锁公司总经理艾新国另谋高就的消息时,对武汉中商的议论之声再次成为焦点。结合短短两年间中商发生的前三次大将出走,这条看似简单的新闻就凸现了它的爆炸性。董事长个人拿出36万奖金未能挡住人才出走的多米诺骨牌2000年7月,武汉中商的骨干企业———徐东平价、中南商业大楼总经理吴建社率30多位精兵强将集体跳槽到地处武昌关山的鲁巷广场,消息披露后,武汉商界为之一震。当时就有人断言,这是国企人才大逃亡的前奏曲,更是武汉中商由鼎盛时期走向调整的前兆。果不其然,在随后的两年内,武汉中商又连续发生了三起大将出走的事:2000年11月,中商广场总经理文光华远走高飞,赴湖南长沙阿波罗商场出任总经理;2002年1月,武汉中商总经理乐荣军辞职前往北大攻读EMBA,并公开表示毕业后将不回武汉中商;2002年6月,前文提及的艾新国带领十多人投奔民营企业开办的凯旋门大型购物中心。短短的两年时间,武汉中商三大卖场的掌柜几乎争先恐后地与武汉中商分道扬镳,其出走之频繁,其出走的大将如此之多,其大将们之年富力强,这在国内的上市公司是前所未有,在国有大型企业里也是寥若星辰,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中商现象”。而武汉中商对此也确曾努力过。早在吴建社择良木而栖后,董事长严规芳毅然拿出了市国资公司三年来奖励他个人的风险奖金36万元,设立“严规芳创新成果奖基金”,试图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稳定职工队伍。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36万元收效甚微,要走的还是走了,星星之火不仅蔓延开来,而且越烧越旺。改变薪酬制度、重视人力资本价值才是留人根本武汉中商1984年在董事长严规芳的带领下,从16万净资产、2200万的贷款起家,其后所向披靡,凯歌高奏,不仅成为武汉商界的后起之秀,稳稳坐上了武汉商界老二的交椅,而且已从单一的零售企业发展成为集商贸业、实业、房地产业、进出口贸易、高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上市公司,公司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十名。谁也不会否认严规芳曾具有大将风度和企业家的胆识这一说法,因为没有严规芳,就没有现在大名鼎鼎的武汉中商;没有严规芳,武汉商家的平价之风可能会晚几年出现。并且,没有严规芳的慧眼识才,恐怕就没有今日的吴建社、艾新国这批商界少帅们。然而另一方面,严规芳的某些观念也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在设立“严规芳创新成果奖基金”之后,严规芳曾公开说过,企业没搞好,但董事长拿得很多,容易造成人心背离。然而武汉中商属于搞得不错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严规芳不仅不贪,而且连该得的钱都拿了出来,但人心还是背离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客观来看,无非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严规芳过分强化了企业领导个人道德作用的示范效应,而忽视了制度创新对人气凝聚的根本性作用;其二,严规芳依赖以有限的经济刺激促使员工进行管理创新,而低估了由于竞争加剧导致人才价值凸现的大环境对企业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其三,严规芳在处理内部公关危机上“心态”老化导致举措失当。董事长连该得的奖金都不敢拿或不愿拿,下面的人哪敢存此“奢望”,干脆不如走为上策。并且,外界的诱惑如此之大,而创新成果奖基金与之相比就显得过于微薄。其实,严规芳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完全可以在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前提下,在董事会提出一套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薪酬制度,在企业内创造出一种“人尽其才、物有所值”的小环境。他个人拿出36万元,固然表现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想搞好国企的决心,但远不如他大胆进行分配制度上的改革,用金手铐留住人才所会产生的效果。武汉的凌云集团也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长陈木林积极主动在企业内部进行改制,成立“共富投资基金”,正在逐步把让职工成为百万富翁的口号变成现实。另外,严规芳高估了自己的控盘能力,低估了大将们的个人价值,恐怕也是不该发生的故事屡次出现的原因之一。1997年,曾有人出价80万聘请严规芳,严规芳拒绝了,但他绝没有想到5年后的今天,仅吴建社一个人的身价就超过了他本人,更何况吴手下的四位副总,打工一年就有了一套300平方米的别墅、一辆小车及五、六万年薪的回报。得知此消息后,严规芳想必会百感交集。为社会培养了这么一批商界少帅,却未能让他们继续报效武汉中商。如果他本人当初能意识到这些大将们的人力资本价值,防微杜渐,大胆改革,绝不至于出现今天的局面。“中商现象”为国企敲响警钟目前武汉中商面临着强烈的竞争态势,本地商业抢占地盘之势咄咄逼人。凯旋门大型购物中心,与中商平价仅一步之遥,村办的鲁巷广场在堵抢光谷的购物群体,武商集团进军武昌地区的亚贸广场打起了大学生的主意,中百仓储也已在武昌安营扎寨、步步紧逼。外埠及外商更是携巨资打响攻占武汉市场的大战。华联、家乐福、麦德龙、百安居来了,万达集团、群光百货、沃尔玛等也不甘落后。而人才外流成风以及客户等资源的流失,使中商的元气大伤。企业文化亟待重建,制度创新已成为重中之重,采取治本的安内措施,激活人力资源刻不容缓。据记者观察,“中商现象”出现在湖北,并非偶然。去年上半年,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就指出,国企要建立人才特区。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有关政府部门和不少国企老总反应迟缓。现在,“中商现象”敲响了警钟,应该猛醒的不只是国企老总,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尽快出台国企建立人才特区的政策。否则,国企老板们面对非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肆无忌惮的人才争夺战也只能束手无策。《企业家》杂志记者郑彬
本文标题:武汉“中商现象”敲响国企人力资本警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8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