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第一节信用信用是一种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理解:1、信用是一种有条件的借贷行为;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1、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物信用是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和贫富差别是信用产生的条件。信用方式的进化:从实物借贷→货币借贷.货币借贷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货币借贷克服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性,使借贷更为便利和灵活。其出现使货币与信用从两个完全独立的经济范畴,走向相互结合并日益紧密融合为金融范畴.从此以后货币与信用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2、高利贷信用⑴定义: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一种信贷活动。高利贷信用是最原始的信用形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基本信用形式。⑵存在原因:自然经济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适应小生产者广泛存在的经济社会需要。⑶作用:①高利贷信用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②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前提条件的形成,即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大批无产者的出现。③高利贷信用的高利盘剥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新的信用形式为其服务思考:现代经济活动中有没有高利贷信用,为什么?3、现代信用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信用关系。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借贷资本的运动,与社会再生产密切相关。借贷资本的特点:(1)一种所有权资本(2)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3)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二重支付,二重回流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基础:资金盈余方和赤字方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就在于广泛存在着盈余或赤字单位。收入大于支出的是盈余单位,收入小于支出的是赤字单位。各经济主体如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部门的盈余或赤字的调节需要构成了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二、信用形式1、商业信用⑴含义: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提供的信用,典型的形式是赊销。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⑵商业信用的特点:①企业间的直接信用;②商业信用活动包含了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以商品买卖为基础,提供的是商品资本;③商业信用和产业周期的动态变化相一致;⑶商业信用的局限:①规模的局限;②使用范围的局限;③信用能力的局限;2、银行信用⑴含义: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⑵特点:①以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是一种间接信用;②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无对象的局限;③贷放的是社会资本,无规模局限;④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⑤银行信用和产业周期的动态变化不完全一致;⑥是向流通中注入货币的一个渠道。⑶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①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②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③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关系而非取代关系.3、国家信用⑴含义;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政府信用主要表现为政府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⑵特点:①主体为政府,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出现,债权人是全社会的经济实体和居民;②形式主要是发行公债(包括中长期国债券和短期国库券);也可以发行专项债券、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③还债方式主要来源是税收,发新债补旧债。4、消费信用⑴含义: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⑵消费信用的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等.⑶消费信用的作用:促进商品销售,有利于再生产;扩大即期消费需求;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5、国际信用(1)含义: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的借贷行为,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2)国际信用的形式: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国际金融租赁和直接投资等。6、民间信用居民个人之间的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所提供的直接借贷。往往受到经济实力、个人信誉、缺乏法律知识引起纠纷等制约。第二节利息及利率一、利息及其性质1、含义: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的基础。2、利息的来源及性质:西方经济学者对利息来源的分析:⑴节欲说⑵时差说⑶资本生产力说⑷流动偏好说:凯恩斯马克思对利息来源的分析:利息来源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3、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⑴原因:①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②利息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量,而利润是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联系且事先不确定的量;③利息具有悠久历史;⑵作用:收益的资本化收益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收益的资本化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从收益、利率、本金三者的关系中套算出资本金额或价格。公式表示:收益(B)=本金(P)×利率(r)即:本金(P)=收益(B)÷利率(r)收益资本化在经济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例1:地价=土地年收益/年利率例2:人力资本价格=年薪/年利率例3:股票价格=股票收益/市场利率二、利率及其计算1、利息率的概念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利息率=利息额/借贷资金额×100%R=△G/G×100%表示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02、利息率的计算单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计算的方法。其计算方便,手续简单。利息I=本金P×利率r×期限n本利和S=P(1+r×n)例如,一笔利率为6%的5年期贷款,本金为l00万元,求借贷期满时,利息额为多少?I=100×6%×5=30(万元)S=100×(1+6%×5)=130(万元)复利法复利是指将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额再加入本金,一并计算出来的利息.复利是更能符合利息定义的计算方法。例如:某人向银行借入100万元贷款,年利率为6%,期限为5年,求他5年后应向银行归还多少元?S=100(1+6%)5=133.82256(万元)I=133.82256-100=33.82256(万元)nrPS)1(PrPIrPInn)1(:]1)1[(或现值和终值终值:未来某一时点上的本利和,一般是指到期的本利和.现值:未来本利和的现在价值.可以从倒算出现值的概念可以用于贴现、投资决策等.nrPS)1(nrSp)1(三、利率的分类1、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①官定利率:又称法定利率,是由一国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各金融机构必须执行.②公定利率:由民间权威性金融组织商定的利率,各成员机构必须执行.③市场利率:是指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利率,它主要反映了市场内在力量对利率形成的作用.2、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①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间内按事先约定的利率计息而不作调整的利率.②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3、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当基准利率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4、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①名义利率:指包括了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通常金融机构公布或采用的利率都是名义利率.②实际利率:指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常用名义利率减去物价变动率即为实际利率.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一、西方利率决定理论1、古典利率理论以庞巴维克、费雪及马歇尔为代表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的供给与需求,这两种力量的均衡决定了利率水平。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S,储蓄取决于“节欲”、“等待”等因素。在这些因素即定的条件下,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即利率上升,储蓄量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资本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利率的比较。只有当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大于利率时,才能导致净投资。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一定的条件下,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高,投资越少,反之则越多。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的核心是储蓄=投资。当储蓄者所愿意提供的资金与投资者所愿意借入的资金相等时,利率便达到均衡水平,此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S和I的交点即为均衡利率iIS当利率变动时,具有自发调节功能。当S>I时,促使利率下降,S↘,I↗;当S<I时,利率水平便上升S↗,I↘;IS2、凯思斯的货币利率理论凯思斯认为利率是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利率与实质因素、忍欲和生产力无关,因此利率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变动是货币的供给和货币的需求变动的结果。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需求则是一个内生变量,由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决定。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公众愿意持有货币资产的一种心理倾向。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个;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与收入成正比关系。投机动机则与利率成反比关系。货币总需求量L=L1(Y)十L2(r)。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量与货币管理当局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相等时,利率便达到了均衡水平。在未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如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压低利率,促使经济迅速增长。“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利率降低至不能再低时,人们会产生利率上升预期、从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无论怎样增加货币,都会被储存起来。如图,货币供给从q增加至q1时,利率便从r下降至r1。但是,如果货币的供应量处于qv位置时,这时货币需求曲线呈水平状,表明货币需求无限大,即处于流动性陷阱,即使货币供给不断增加,利率也不会再降低。3、可贷资金供求理论:其基本主张是:利率为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决定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而借贷资金的供求既有实物市场的因素又有货币市场的因素,是两个市场的因素共同形成的可贷资金供求决定的,既有存量又包括流量。借贷资金的供给来源包括:(1)总储蓄;(2)窖藏现金的启用(直接增加市场上可贷资金的供给量);(3)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若以Fs表示借贷资金的总供给量,以S表示实物市场上的总储蓄,以△Ms表示货币市场上新增货币量,则Fs=S十△Ms。借贷资金总供给与利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借贷资金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1)总投资;(2)新增的窖藏现金量。若以Fd表示借贷资金的总需求,以I表示总投资,以△Md表示窖藏现金的增量,则Fd=I十△Md。借贷资金总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利率由借贷资金的总供给曲线Fs和总需求曲线Fd的均衡点决定。4、IS-LM模型对于可贷资金论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1、可贷资金市场的均衡并不能保证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2、可贷理论没有考虑收入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而收入对于决定利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影响。罗伯逊等人的借贷资金供求理论后经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改造成著名的IS-LM模型。IS-LM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中有两个市场: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物市场上,由于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根据投资与储蓄的恒等关系,可以得出一条向下倾斜的IS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实物市场上投资与储蓄相等条件下的局部均衡点。在货币市场L,由于货币需求L是收入Y和利率r的函数,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而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在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决定时,可以导出一条向上倾斜的LM曲线。LM曲线上任何一点意味着货币市场上货币供需相等情况下的局部均衡。IS和LM两曲线相交,形成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一般均衡利率和均衡所得水平。二、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1、平均利润率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反之其最低界限是零。2、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借贷资本的供给
本文标题: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0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