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管理
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管理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一.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一)概念:与实际生产、交换没有直接联系而发生的以逐利为目的、以货币金融形态存在于国际间的资金流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与实际生产、交易发生直接联系的资本流动,比如国际直接投资、比如在贸易支付中发生的资本流动,以及与之直接联系的各种贸易信贷资本的流动。另一类是与实际生产、交换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性资本的国际流动,比如与贸易支付不存在直接联系的借贷活动,比如不惑的企业控制权的证券买卖,与商品进出口没有关系的外汇买卖,与商品贸易套期保值无关的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等等。(二)分类:按期限划分:短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和长期的国际资本流动;按性质划分:套利性的资本流动、避险性的资本流动和投机性的资本流动;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大,不再依赖于实物经济而独立增长(二)国际资本流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资本流动既可以表现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又可表现为在外汇市场、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以及衍生工具市场间的流动;2、衍生工具交易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数量已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衍生交易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3、场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衍生工具交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如1985年,美国10个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资产是9690亿美元,10年后,达到2.4万亿美元。1970年-1997年,美国共同基金的数量由361个增加到6500个,投资与共同基金的个人账户有1100万个增加到15100万个,总资产价值由480亿美元增加到37290亿美元。(三)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载体三.国际资本流动增长的原因(一)国际范围内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巨额金融资产的积累;(二)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的放松(三)国际间收益率的差异(四)风险的差异(五)国际资本流动具有的自发增加的倾向*四.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六.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一)债务危机债务国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的影响不能按期如数的偿还债务本息,并影响债权国和债务国正常的经济活动及世界经济正常发展的现象。(二)货币危机:广义的货币危机:一国汇率的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为15%-20%)时,就可称之为货币危机;狭义的货币危机: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汇率失去信心的时候,通过外汇市场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第二节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一、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二、国际债务危机状况(一).外债与债务危机1、外债是一国居民向境外法人或自然人借用且尚未偿还的,由债务人承担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国际金融组织:外债是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已使用而尚未清偿的、以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为核算单位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2、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指标%100本年度国民生产总值本年年末外债余额负债率(衡量一国总体的债务风险,从静态考察一国的生产对外债的承受能力)%100汇额本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本年年末外债余额债务率(该国今后还有多大的举债能力)%100汇额本年度出口商品劳务收额本年度应偿还外债本息偿债率(说明一国当年出口商品和劳务的外汇总收入中有多大比重用于偿还外债本息)短期债务比率:当年外债余额中,1年以下(含1年)短期债务所占的比重。(外债结构是否安全合理)(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1、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国家债务危机70年代两次石油涨价使得石油输出国积累了大量的石油美元,由于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美元供给比较充足,利率比较低,为了寻求比较高的投资机会,商业银行把目光投向了拉美国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济自由化使得这些拉美国家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活力;二是,这些放贷大多由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担保,其信用可谓主权级。但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利率大幅度提高,投向拉美的资本有减少的趋势,这时,拉美国家的负债已经很严重了,1982年,墨西哥宣布不能按时还债,随后,一系列的国家宣布无力清偿外债,1983年底,共有32个国家宣布无力清偿外债。最后,这场急性的债务危机演变成持续于整个80年代的慢性债务危机。2、发展中国家外债概况:债务增长速度快,债务规模较大(1973-1980年,本金债务从1301亿美元增加到6124亿美元,1973-1983年,利息由179亿美元增加到932亿美元,并且危机过后还在不断增长,1994年达到19251亿美元);债务以浮动利率负债为主;债务已向私人贷款者借款为主(1983年,政府援助性贷款在发展中国家外债中所占比重只有29%,46%为国际商业性贷款);(三)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1、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80年代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反通胀政策引起了国际利率的迅速增加,由于外债大多是浮动利率,很多发展中国的利息偿还很快占到出口值的30%,出现偿债困难。2、外在冲击进一步恶化发展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提高石油价格,1980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3、发展中国未能合理利用所借资金来促进出口的快速增长;(1)、经济战略上存在失误墨西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忽视出口;阿根廷: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忽视出口;(2)、存在非常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1981-1982年,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资金外逃占同期所借外债的比例分别为64%、40%、137%(3)、对资金的利用管理不善,经营效率低下;因为存在政府的隐性贷款担保,银行只顾高额利润而不管贷款质量,这导致了利率的急剧攀升,如智利:实际贷款利率1974年-36.9%,1976年64.3%,1977年56.8%,1978年42.2%,高利率刺激了冒险举债行为,正常的企业很难取得贷款,获得贷款的企业则利用资金从事投机活动,结果形成了大量企业倒闭和银行坏账,并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银行破产。4、商业银行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美国花旗银行的主席宣称,国家永不破产(四).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1、债务危机的最初解决方案:债务重安排(1982-1984)(1)、前提:将债务危机视为发展中国家暂时出现的流动性困难,采取措施使他们克服资金短缺。(2)、内容:改变偿债条件;对债务国实行融资,缓解其短期内的偿债压力;(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债务重安排中的作用:是债务重安排的直接参与者,担负着重要的“调停”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稳定计划”,这是债务重安排协定签订的前提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债务重安排谈判中居于决定性的参考作用;在具体实施中起了重要的监督作用;(4)、对“债务重安排”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计划”的评价: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债务国的负担;稳定计划是以改善国际收支和恢复偿债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它牺牲了债务国的利益;经济调整模式单一僵化;2、债权国的新战略(1985-1992)(1)、贝克计划(1985-1988):对债务国新增贷款、将原有的债务期限延长等措施来促进债务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要求债务国调整国内政策。评价:收效甚微(2)、债务证券化(1988年以后):将债务转换成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3)、布雷迪计划(1989年以后):在自愿的、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债务采取各种形式的减免;3、债务国的偿债战略债务资本化:债权银行按官方汇率将全部的债务折合成债务国货币,并在债务国购买等值的股票或直接投资取得当地企业的股权。(五).国际债务危机的启示1、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谨慎地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2、借债国要根据本国的外债承受能力,适当控制外债规模,保持外债的合理增长。3、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通过将外债投资于出口创汇部门与企业,增强产品出口创汇能力。4、加强和完善外债管理。第三节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概述二、货币危机问题(一)货币危机的概念(二)货币危机的原因:(三)货币危机的传播(四)货币危机的影响1、对经济的不利影响;2、货币危机发生后经济条件会产生变化;3、货币危机的补救性措施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第四节国际债务管理一、外债规模的管理外债规模管理是为了确定一国的中长期和年度负债的合理水平。二、外债结构的管理外债结构管理是在确定的总规模范围内,通过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分析,结合国内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对构成总量的各个债务要素,即利率、期限、币种和融资形式等进行最优组合,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债能力。三、外债投向管理外债的投向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相一致。四、外债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对于防范债务危机、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五节我国利用外资与外债管理一、我国利用外资状况:二、我国的外债管理
本文标题: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0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