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资源资产论:第一节水资源资产概论第八章水资源资产论水资源资产是难以替代的资产,随着水资源短缺加剧,水资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之一。本章在分析水资源资产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水资源资产产权(水权)、水资源资产市场、水资源资产投资政策、水资源资产科技政策、水资源资产管理及其能力建设。第一节水资源资产概论一、水资源资产现状(一)世界水资源概况水是地球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表9-1-1是地球水圈赋存于各种介质中的水分布情况。水圈是地球“四圈”中最活跃的圈层。在水圈内,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其次是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大气,第三以冰雪等固态形式分布于南北极和陆地高山上。从表9-1-1可以看出,地球上总储水量约为13.86亿立方公里,其中96.54%贮存于海洋中,97.47%为咸水,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之中。如果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1%。据有关资料统计,大陆稳定淡水量所占比例为:欧洲为43%,非洲45%,北美洲40%,南美洲38%,大洋洲位5%。水资源资产就是1%淡水总量的一部分,但究竟其数量如何,目前难以准确估算。(二)中国水资源概况我国水资源总量见表9-1-2。表9-1-2是根据1956—1979年24年间水文资料平均的结果。我国平均降水总量为61889亿立方米,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为低20%。在这些降水中,44%形成径流,径流总量为27115亿立方米,其余56%返回空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冰川融水补给为560亿立方米,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为172亿立方米。全国土壤水通量为4.2万亿立方米,其中16%补给地下水层,另外的84%被土壤和植被蒸发。我国计有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地下水通过人工开采与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我国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南方平原区为119亿立方米。如果扣除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表9-1-2还表明,我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包括华南诸河)和西南诸河,占总水量的71.73%,人口最为密集的海滦河流域只占了1.5%。水资源量并不等于水资源资产量,如洪水能给国民经济和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它不是水资源资产,但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建立水库将其储存起来,洪水可以转化为水资源资产。水资源与水资源资产密切相关,从水资源量的情况可以了解水资源资产状况。从总量上来看,水资源量大于水资源资产。二、水资源资产特征水资源资产不同于其它资源资产,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时空分异性水资源资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主要由降水的时空性决定的。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年影响,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我国东南部湿润多雨,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我国各地降水可以划分为5个类型地带:十分湿润带、湿润带、过渡带、干旱带和十分干旱带。从时间上来看,我国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90%,我国水资源中2/3左右的水资源是以洪水形式存在的。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0.4以上,个别地区高达0.7以上。2、流动性水是流动的,这就决定了水资源特征具有流动性。水资源在河道内流动,由于其河岸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使得单位水资源资产的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形成系列的“价值流”(姜文来,1998)。正因为如此,水资源资产的移动可以通过“渠道”进行转移,形成各种方式的“调水工程”,使水资源资产在空间上进行重新布局。3、易污染性水资源资产是量与质的统一。由于水具有可溶性的物理性质,导致水资源资产具有非常容易受到污染的特性。如果排放的污染物超过水的自净能力,水资源资产就会受到污染,导致其价值受损,甚至出现“负价值”(姜文来,1994),所以,在保护水资源资产时,保证水资源资产质量不变化是重要的内容。当然,导致水资源资产受污染的因素是面源和点源,从目前情况来看,面源治理比点源更加困难,有资料显示,我国面源污染占COD的比例为1/4作用,个别更高,云南滇池94%的SS、84%COD、58%TP来源于非点源。4、难以替代性水资源资产是特殊的资源,它在生产生活、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难以替代性成为水资源资产的重要特性之一。这种特性,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使它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有些国家或地区甚至为争夺水资源资产发生战争。5、缺乏贸易性水资源资产运输的不经济性,导致了其长途运输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在国际贸易中,直接水资源资产的贸易很难实现,即便是在国内,水资源资产的贸易也不多,水资源资产缺乏国际贸易性。但可以通过间接的贸易形式进行。6、循环性从总体上来看,水资源总量在地球上是恒定不变的,这是因为水是循环的。水资源资产的循环性是由水的循环性质决定的。他存在水文大循环和小循环。在生产上,水资源资产可以循环利用。三、水资源资产面临的挑战水资源问题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不仅影响、制约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将成为21世纪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将由此引起战争。继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以来,水资源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愈来愈严重,为此,1994年,在近8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的首次国际饮用水和环境会议上,UNEP主任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呼吁世界各国采取一致的行动,象解决臭氧层问题那样,认真解决非常现实的水资源危机。最近,受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署、开发计划署、科教文组织和世界银行资助的“世界水委员会”成立了“21世纪水世界委员会”,其主要工作就是指导制定21世纪水、生命和环境的长期构想,站在人类未来的高度,满足未来对水的需求和保证可持续用水。该委员会在1999年4月15—16日,在上海召开了一次工作会议,探讨提出中国21世纪水的展望与构想的可能性,并在2001年“世界水日”召开的第二次世界水论坛与部长级会议,提出该委员会对21世纪水的展望报告以及世界21世纪水的行动建议。中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水资源安全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学术界通常将我国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形象地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赃”。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有愈衍愈烈的趋势,同时出现许多新新情况,导致21世纪中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姜文来,2000):1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白炽化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严重。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4个,日缺水1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800亿kg。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表9-1-3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表。根据表9-1-3,2030年,全国需水量为7119亿立方米,此时可供水量为6990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6800亿立方米,缺水量为229亿立方米。2050年,全国需水量为7319亿立方米,此时可供水量为7300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7050亿立方米,缺水量为269亿立方米。值得说明的是,在1949~1994的46年间,我国的供水量仅增加4000亿m3,在此期间水资源开采利用较容易,难度较小,如果在今后30余年水资源供水量增加到4000~4500亿m3,完成这项任务非常艰巨。由此可见,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面临非常严峻形势,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能适应这种残酷的现实,水资源很难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它将威胁中华民族的腾飞,前景十分令人担忧!2水质危机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的危机水资源是量与质的高度统一,21世纪我国面临着水量的危机,同时水质危机更加严重,甚至因水质问题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危机。目前,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根据2001年对全国7大水系752个重点监测断面数据,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和Ⅲ类标准水质只占29.5%,属于Ⅳ水质占17.7%、Ⅴ类和超Ⅴ类标准的占52.8%,其中,7大水系干流154个国控断面中,Ⅰ、Ⅱ和Ⅲ类标准水质占50.6%,属于Ⅳ水质占26.0%、Ⅴ类和超Ⅴ类标准的占23.4%,我国河流长度有70.5%被污染,约占2/3以上,可见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非常严重。即便是各水系干流,Ⅳ类水质以上占49.4%,即一半的断面受到污染,可见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八五”期间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污染呈上升趋势。具体而言,根据北方五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199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资料,在69个城市中,Ⅰ类水质的城市不存在,Ⅱ类水质的城市只有10个,只占14.5%,Ⅲ类水质城市有22个,占31.9%,Ⅳ、Ⅵ类水质的城市有37个,占评价城市总数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进入21世纪,虽然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水质恶化的势头有所控制,但从总体上来判断,水质恶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从空间上,将由大陆向海洋,从城市到农村扩展,如果不采取有利的措施,一些城市、地区或流域甚至全国可能发生水质危机,可以说,水质危机危害远远超过水量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3水资源“农转非”严重,水权成为重大问题“农转非”是指农业水资源通过不同的途径改作它用,导致单位水资源所产生的效益高于原有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从世界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比较效益在发挥导向作用,可以估算,单位水资源所产生的农业效益远远低于工业所产生的效益。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更加普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势更加明显。表9-1-4是我国建国以来农业、城市、工业的水资源所占比例情况,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的趋势(姜文来,2000)。表9-1-4表明,1949年我国农业用水量约为1001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1031亿m3的97.1%,到1998年,该比例下降到74.65%,与此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比例由2.9%上升到24.6。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统计说明有多少农业水资源被城市和工业所挤占。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如果以1949年的比例为基准进行估算,那么1998年约有1222.9亿m3水资源被转移到工业和城市生活,其中工业用水接受了983.7亿m3,城市生活用水接纳了239.1亿m3,即便是以1980年为基准,也有771.7亿m3水资源总量被转移利用,尽管此数字并不确切,但他足以说明水资源“农转非”的趋势。21世纪,水资源农转非的现象更加明显。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国需水构成比例为农业:城市生活=54:46,即农业用水占54%,城市生活用水占46%,如果仍以1949年的比例为基准,那么到2050年将有3427亿m3水资源被转移。大量的水资源“农转非”并没有制约农业的持续发展,仅以粮食生产为例,1949年只生产粮食1132亿kg,1998年则达到49000亿kg。水资源只是农业持续发展众多因素中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用水向城市生活和工业转移没有根本影响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优质种子、化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其中农业节水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水资源“农转非”挤占了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农业水资源资产,他迫使农业生产走高效用水之路,因而促进了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其最终结果是水资源资产增殖。水资源“农转非”并不是无限的,它有量的限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资源“农转非”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农民的水权。关于水权问题,我们在下节中将详细论述。随着市场经
本文标题:水资源资产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0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