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六个支架”引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初探
六个支架”引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初探应试教育的热潮没有完全消退,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现象依旧严重。常常会听到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比较焦虑,于是幼小衔接班、算术班、珠算班、英语班等辅导班应运而生。这些社会乱象并不能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实际帮助,作为幼儿教师,需要有科学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游戏观,改进教学机制,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发现认识儿童,形成正确儿童观发现认识儿童,是要求教师发现儿童身上的兴趣点、思维方式和各种能力,并且要重新认识儿童。幼儿园儿童不同于中小学生,进餐和午休都在校内,教师一整天都在跟幼儿相处,有大量的时间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可以制定观察计划,一天观察哪几位学生,多长时间能掌握班内所有幼儿的基本情况。教师要多与其他教师和幼儿家长沟通交流,整合其他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评价和总结。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发现认识儿童,而不是刻意挑刺、挑毛病,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突出能力,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六个支架”的提出,为幼儿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提供必要指导,对规范教师执教行为也有正面影响。教师在学情调查环节,对幼儿学习基础、学习欲望、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分析,特别是学习心理的解析更要深入,以便做出准确判断。现代幼儿接受信息更为主动和丰富,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要展开系统性学情调研,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将幼儿进行科学分类,正视幼儿的学习问题,做出必要的教育教学调整。首先,教师要学会放手,如果凡事都亲力亲为,代替幼儿去操作,那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里没有任何区别,这不是最为理性的安排。教师让幼儿独立面对一些事情,集体应对一些任务,不仅能够锻炼其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其思想和性格。其次,教师选择适合的角度观察幼儿表现,对幼儿个性进行客观评价,这样可以为个性化指导和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幼儿是学习主体,教师为幼儿提供贴心服务,组织幼儿进行多种学习和活动,以突出主体教育原则。最后,教师要主动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对幼儿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做出客观评价,展开因应设计,体现分层教育意识。教师正确面对幼儿学习表现,深度分析幼儿学习心理,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为幼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以提升幼儿教育品质。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儿童观是“六个支架”中的首要目标,教师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展开行动,深潜幼儿群体和幼儿家长,多方面了解情况,做好学情调研,为后续的施教提供更多素材。应用指南导学,渗透科学发展观教师熟读、学习并应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依据《指南》里的儿童典型行为表现收集幼儿的典型性行为并与当下进行的学习相联系,发现儿童在具体领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理解和内化《指南》后,能够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全面积极客观的评价幼儿。对幼儿的评价不应是传统的一概而论,教师用过往积累的经验来评价幼儿,这是不科学不严谨的。教师需要深度吃透《指南》精神,并始终将其贯穿到教学中。《指南》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教师要做好内化处理,认知学习《指南》精神,建立规范执教意识,以提升幼儿教育品质。《指南》对幼儿教育进行细化规定,其目的是极为鲜明的,就是要给幼儿教育提供指导性文件,规划清晰的执教路线。作为幼儿教师,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探索和研究。其一,深入《指南》展开学习和研究,对相关内容进行重点消化,掌握基本精神,为幼儿教育方案设计奠定基础。《指南》内容丰富,而且是细化设计,教师需要分门别类展开研读学习,深度发掘其精神实质。其二,科学应用《指南》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活动方案设计、教学案例选择、绘本信息共享、生活观察组织、家园教育对接等,都属于《指南》关涉范畴,教师要展开先期学习和研究,确保幼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其三,教师利用《指南》展开施教实践时,要反思归结的意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生活观察、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实践性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协助和支持,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确保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全面落实《指南》规定和策略,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指南》全面规划幼儿教育的制度和方法,为教师设定清晰的操作规范,这是幼儿教育纲领性文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教师严格执行《指南》制度,能够大幅度提升教育水平,为幼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执行《指南》精神是“六个支架”之一,教师要认真对待,积极应用,确保幼儿身心的自然成长。促进课程建设,强化活动游戏化环境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起到促进作用,“去小学化”的第一步就是改变幼儿园中类似小学化的环境。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主要是以游戏形式展现,因此桌椅不要像小学课堂一样摆放,以方便游戏为原则,因地制宜的改变桌椅的位置。环境的改变,无形中让教师和幼儿体会到小学课程和幼儿课程的不同。环境在幼儿学习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把环境和空间还给幼儿,促进幼儿课程建设,强化了幼儿活动的游戏化。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师执行教学方案的基本原则。“去小学化”是大家的基本共识,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落实,教师在引导组织幼儿展开学习时,要将课程进行游戏化设计,组织幼儿以游戏的形式学习,从游戏中掌握操作要领。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的理解要科学,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要将学习内容进行巧妙融合,将学习过程进行游戏化设计,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学习能力。幼儿年龄较小,对游戏有特殊情结,教师对幼儿学习期待有客观分析,针对其游戏参与兴趣进行学习任务布设,可以创造更多崭新的游戏形式。如儿歌与游戏的对接,教师组织幼儿一边游戏一边唱儿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场景描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还在游戏互动中锻炼了身体。再如角色游戏“医生看病”,幼儿分担不同角色,展开演绎对话,现场演示医院场景,幼儿对医生职业精神有更多了解,这是典型的思想教育。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体悟,与幼儿课程游戏化高度契合。幼儿课程游戏化是基本原则,教师巧妙设计游戏方案,渗透更多学习内容,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接受教育,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基本能力。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这是“六个支架”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有理性分析,及时消化相关精神,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能够自然推进,提升教育品质。教师负责课程设计和执行,需要有游戏化自觉意识,以确保更多幼儿接受健康的教育。组织实践活动,追求课程生活化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有众多机会组织实践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小中大班幼儿的行为能力是不同的,教师需要依据幼儿的实际学情组织适当的实践活动。在组织实践活动时,教师尽量多的放手让幼儿去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引导学生学习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教师具备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念,把课程生活化,随时随地发展幼儿的学习潜力和思维方式。幼儿入园后,教师要对幼儿展开多重教育,而一日常规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一日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众多教育制度的一种,教师在组织幼儿展开活动时,要注意做好生活对接。如在幼儿自主进餐的过程渗透游戏内容,教师要对幼儿进餐程序展开设计,对幼儿进餐环节进行组织,包括排队、就座、正确使用餐具、收拾垃圾等。特别是正确使用餐具,对一些幼儿是一种挑战,教师现场观察指导,给幼儿及时的帮助,逐渐培养幼儿自主进餐的习惯。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大多在父母或者祖辈照顾下进餐,其行为习惯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教师执行一日常规制度时,要做好生活对接,通过家园互动进行沟通联系,为幼儿提供更多指导和服务,适时融入一些游戏内容。如比赛活动、不挑食等,都能够形成教育契机,教师需要做出科学安排。再如教室内的卫生保持,教师要设计具体的卫生保护制度,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具体规定,要求幼儿相互监督,逐渐培养其良好卫生习惯。一日常规教育是“六个支架”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师在具体落实执行过程中,要对幼儿生活学习习惯有更多了解,进行游戏化设计,组织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幼儿良好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常规教育是幼教的基本内容,教师严格执行常规制度,对有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有重要帮助。摆正位置关系,凸显教育主体性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亘古不变的。教师需要摆正位置关系,不再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应该调转过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教师要相信幼儿并且放手,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幼儿,凸显幼儿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做的是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在一日课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感受、多解读幼儿的行为,为进一步支持幼儿游戏奠定基础。教师对幼儿学习诉求进行科学分析,为幼儿学习提供更多便利条件,指导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进而掌握更多生活和学习技能,这些都带有主体教育色彩。幼儿是教育主体,教师为幼儿提供教育服务,这是最基本的角色位置关系。教师眼中有幼儿,心中想幼儿,在教育设计、活动组织、技能培养、思想成长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全面改进教育策略和机制,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然成长能力,以实现幼儿教育核心目标。第一,教师要先期学习教育理论,对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因材施教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和落实,无疑能够创造有效提升施教水平。第二,教师执行教育制度时,要关注幼儿学习要求,针对幼儿实际推出教育方案,组织游戏活动,凸显幼儿主体地位。幼儿年龄较小,被动接受教育成为习惯,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的学情调研行动,广泛搜集学情信息,展开科学研究,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结论。第三,对教育环境和条件进行科学分析,为幼儿顺利进入游戏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在幼儿游戏中给予必要的协助指导,都能够体现主体教育理念。幼儿是教育主体,教师做好教育服务需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幼儿课程游戏化、学习直观化、活动趣味化,都带有主体教育特点,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自身角色转换,对幼儿学习运动表现进行科学分析,以便做出积极应对,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摆正教师位置,正视幼儿主体地位,这是“六个支架”内容中的一项指标,教师需要有客观分析。优化常规管理,促进教育规范化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时间里由幼儿自己掌控自己的活动。但教师放手幼儿,把自主权还给幼儿并不是什么事都不过问,让幼儿处于“放养”状态。教师需要制定一日活动的流程,根据实践情况的观察研究来确定流程的有效性,对不合适的地方做出弹性调整,使幼儿教育规范化。在稳定规律的作息、课程流程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常规管理包含内容众多,教师从更多方面进行学情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幼儿学习需要展开教育设计,势必能够创造更多教育契机。教师执行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特别是与家长合作,这是执行管理制度的关键。家园互动频繁,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进行对话,共同制定管理措施,对幼儿心理和习惯进行科学评估,设计适合的教育策略。如洗漱卫生管理,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要保持一致,家长要起到正面的作用,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监督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如阅读学习管理,幼儿对直观绘本内容比较感兴趣,在家庭中对电视和手机也比较热衷,教师要指导家长进行管理设计,为幼儿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不能放任孩子看手机,这对孩子习惯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幼儿生活和学习有自身要求,教师针对性设计管理策略,与家长达成更多共识,对匹配设计管理措施,能够赢得管理主动权,也能够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执行常规管理制度要严格认真,对幼儿学习生活习惯有更多了解,针对性展开教育和引导,能够为幼儿带来更多感官触动。幼儿可塑性很强,教师利用制度进行约束管理,也要渗透人文内容,将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处理,推出更多游戏性管理活动,让幼儿在角色游戏和实践操作过程中成长能力。常规管理是“六个支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有合作意识,与家长一起展开研讨,设计适合的教育方案,确保幼儿教育顺利展开。“六个支架”为教师提供了六个途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理念。教师学会放手“退居幕后”,通过观察幼儿解读幼儿行为,对幼儿做全面客观的评价。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把教育和游戏相结合,是培养幼儿兴趣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理念。游戏化课程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热情,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感受、在游戏中发掘想象创造力。丰富的游戏课程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探索、学习的机会,让幼儿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标题:六个支架”引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07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