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有关政府部门工作报告汇报推进多篇精选
有关政府部门工作报告汇报推进多篇精选有关政府部门工作报告1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凝心聚力务实进取,“六最”禅城建设成效彰显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区政府履职开局之年。一年来,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2200亿元,同比增长3%左右。获评全国“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位列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8名。过去一年,我们坚定不移建设“最中心”城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助企纾困精准有效。贯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累计办理留抵退税近30亿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扎实推进“1+3”园区[1]建设,49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5亿元,达年度计划的142%,成为全市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流动红旗的区。招商引资成绩亮眼。引进项目投资创近年新高,超亿元项目54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中国平安等10个世界500强项目进驻,华农财险成为首家进驻佛山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新兴动能加快集聚。开辟高端精密智造、数字文创、现代保险等新赛道,引进数字经济产业项目27个,投资额近200亿元。过去一年,我们凝心聚力塑造“最佛山”城市,魅力品质持续凸显。文产融合成效显现。规划建设岭南文脉轴线,区文投公司成立,文创基金投入运作,禅桂坊文化产业园开业,陶瓷创意周广受关注,佛山古镇、美陶湾建设出新出彩[2]。老城活化步伐加快。“岭南非遗天地”加快建设,莲升片区一期活化试验点启动建设,佛山乐园一期对外开放。文化惠民顺利推进。新增40个社区体育公园,举办文化活动1000余场,惠及群众150多万人次。过去一年,我们多管齐下打造“最便捷”城区,城市功能持续优化。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地铁3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4号线动工建设,龙翔大桥、凤翔大桥建成通车,同济大桥主塔提前2个月封顶,富兴路三期等38个项目完工。治理交通堵点26个,新增公共停车位超5200个。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东平河水轴线活力新港、澜石记忆等节点加快建设,新建、改建公园16个,新建碧道公里,完成275公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政务服务提速增效。562项事项“跨省通办”、650项“省内通办”,扶持政策兑现时间压缩52%,“验收即发证”开创全市先河,办理时间提速92%[3]。过去一年,我们激情澎湃营造“最活力”禅城,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市场活力持续迸发。深化“益晒你”企业服务,全省首设“助企纾困”服务专区。新增“四上”企业648家,超倍完成上级下达目标。新设市场主体约万户,同比增长%。改革活力持续激发。我区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级联动、三资互动”治水投融资模式,打造城建、高新两大集团。队伍活力持续增强。“禅城铁军”加快锻造,队伍活力迸发、热气腾腾。陈丽湘同志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吴虹同志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法治建设持续深化。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办理人大建议111件、政协提案153件,办复率均为100%。过去一年,我们慎终如始维护“最平安”禅城,安全底板持续加固。抓实抓细疫情防控。高效处置“0406”等多轮本土疫情,有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本土疫情的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抓好隐患排查治理,生产安全事故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0%。深化平安建设。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显著。抓好粮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成效居全市前列,禁毒攻坚等成效显著。禅城获评广东省首批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连续14年获评全市平安建设考评优秀区。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不懈构筑“最幸福”家园,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加快建设健康禅城。市二医院新院区、区人民医院总院等加快建设,新增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84张养老床位,红棉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抓好教育与人才工作。获评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广美佛山校区一期动工,建成智城学校等一批公办学校和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超过8000个。中小学校“清凉工程”取得实效,华英学校、佛山市实验学校顺利转公。实施“禅聚英才”五大行动,引进博士及高级职称人才123人、领军人才4人。新增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后工作站分站4家。民生兜底更有温度。坚持就业优先,深入开展“三项工程”[4]。完成40个老旧小区、48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住房等一共4738套。改善城乡综合环境。新建和修复污水管网公里,37条水体摘掉“黑帽”。53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的美丽宜居村标准。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果。圆满完成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此外,统计、对口援建帮扶、退役军人、民族宗教、工商联、港澳台、外事侨务、海关口岸、气象、档案史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向各驻区单位、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禅城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二、集聚“禅城之势”,破解“禅城之困”,凝聚实现从中心城区向城市中心重大跨越的强大共识禅城建区20周年,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汇聚各方智慧力量,呈现出蓬勃进取的“禅城之势”:一是政策“强落实”之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各级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各项有利因素加速叠加,合力奏响后疫情时代重返经济主战场的号角。二是铁军“强干劲”之势。“禅城铁军”锻造成效明显,“争第一、创一流”士气高涨,“一月三问”“一竿子插到底”机制执行有力,全区上下踔厉奋发、力争上游。三是区位“强中心”之势。地铁3号线连接禅城和佛北、大良两大副中心,与广佛线、佛山2号线和广州7号线串联成网。龙翔、凤翔大桥建成通车,“三横四纵”快速路网[5]全覆盖、通达四方,拉开城市发展格局。广佛环线开通在即,广湛高铁、佛穗莞城际相继启动,将15分钟互通广州核心区,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市委市政府明确支持禅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我们建设城市中心提供了最大底气。四是产业“强根基”之势。我区产业根植于市民生活,事关衣食住行,很有生命力、很稳定、很有韧劲。第三产业成为经济重要支柱,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亮眼,金融业增加值居全市前列,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五是环境“强共识”之势。近年来实施“智慧化治理”“审批代办”等改革,持续强化一流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增长率稳居全市前列。在大环境逐渐回归确定性的情况下,最大的确定性、最广泛的共识就是回归中心、选择禅城。六是文化“强自信”之势。禅城是佛山初地,既有“中国四大名镇”“天下四大聚”的历史荣光,更有岭南天地、创意产业园、美陶湾等新兴文创力量,是五区“最佛山”、湾区“最岭南”的标志性城区。成绩值得肯定,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距离高质量发展目标,禅城还面临不少结构性矛盾和内生困境,主要有“六困”:一是动能转换之困。禅城建区20年,是中国城市化波澜壮阔、高歌猛进的20年。作为中心城区,我们顺势而为,紧紧抓住人口红利和房地产发展机遇,打造精致秀美之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房地产化的发展惯性和依赖,这也包括了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的高关联性。2023年在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全区固投的房地产占比不降反升,而工业和工业投资占比多年呈现快速下滑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随着房地产业的剧烈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已然成为当前禅城面临的头号挑战。二是辐射带动之困。广州强大的辐射吸聚,佛山多年来组团式发展模式的惯性,加之地域上被两个大区强区紧紧包围,禅城聚集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产业自成体系、自我配套,产品、服务区内购销依存度达四成,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仅占三成。全区规划的轨道站点多达83个,密度排在湾区前列,但缺少综合性交通枢纽。禅南、禅顺交界地带处于各区规划的边角死角,存在城市形态、功能服务的空白和“塌陷”,大家各强中心、有极无核,市域“强中心”融合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三是价值成本之困。禅城当前土地开发强度达到%,增量开发空间严重不足。房地产化抬高了社会预期和整个区域的发展成本,对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形成了“挤出效应”,造成教育等公共服务的长期欠账,这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价值的提升,无法用更高的城市价值反哺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逐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城市经营的负面循环。四是发展质效之困。禅城以全市4%的土地贡献了18%的GDP,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出14亿元,接近于深圳亿元的水平。但以制造业为例,规上工业总产值中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比低。全区超过一半的现状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不到,而年亩产税收大概在4万元左右,这既是当前的短板,又是宝贵财富,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空间。五是公共服务之困。部分旧城老化,设施老旧、功能缺失、道路狭窄,群众反映强烈。优质教育资源欠账较多,“十四五”期间,全区需要新增公办学位万个,还缺少名扬佛山的顶级名校和标杆学校,对城市价值和人才吸引的支撑作用不足。市级医疗资源较为集聚,但没有一家区属公立三甲医院,区属医疗资源力量不足,进而影响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型公共文化综合体缺乏,人均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足。六是甘于中游之困。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但标兵渐远,而追兵尚远,甘于中游,“温水煮青蛙”,既无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又无追兵将至的危机感,急需更高的自我期待、更强的自我加压,树立新的发展坐标。对房地产的依赖也形成了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习惯于“短平快”赚快钱,培育产业尤其是下苦功培育制造业的意识和耐性不足,路径依赖明显。各位代表!在“两会”这样重大的场合,当着大家的面、当着社会的面,讲这些情况,很有压力,很需要勇气。但禅城已经到了发展关键阶段,不能讳疾忌医,为了“面子”失了“里子”。指出问题是为找准切口、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直面“禅城之困”,才能化切肤之痛为奋进动力,才能凝聚起从中心城区向城市中心跨越的强大共识,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禅城之策”,以时不我待的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感,攻坚克难破“六困”,奋发有为展新姿。三、实施“禅城之策”,建设“佛山之心”,真抓实干奋力推动禅城从中心城区向城市中心重大跨越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标志着国家已经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同样,禅城也在迈向一个新的征程,这个征程就是要努力实现从中心城区向城市中心的重大跨越,打造名副其实的“佛山之心”。中心城区是天赋,是国土空间规划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而城市中心是地位,是集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是要靠高质量发展和团结奋斗得来的。2023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锚定市委“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中心城区向城市中心重大跨越,加快建设“六最”现代化禅城,坚定不移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佛山之心”,谱写禅城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各位代表,城市中心等不到、求不来,只能靠禅城铁军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撸起袖子、甩开膀子,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拼回来。一是要牢固树立城市中心思维。城市中心要有更高价值,不以空间论英雄,追求的是高端资源、要素的高度集聚,是高质量发展。纽约曼哈顿仅平方公里,却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中心。城市中心要有更大格局,死死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造不了中心,必须放在全市、全省甚至大湾区来规划我们的功能定位。城市中心要有更强自信,敢于站在舞台中央,以当仁不让
本文标题:有关政府部门工作报告汇报推进多篇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07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