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六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高考第一轮复习考情导学考纲展示命题揭秘考向预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5.罗斯福新政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近年来,广东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均有出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是主要的考查内容。以考查知识再现、信息获取、归纳比较和迁移运用能力为主.仍会以传统命题形式和“新材料、新情境”形式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从体制创新、关注民生、工业化等热点主题切入考查苏美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是今后几年命题的主要方向.线索特征本单元包括1918-1991年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1929年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运行机制)的调整与变化。1.1918-1991年苏联经济建设◆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经济改革。●特征:●线索:◆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新实践。◆斯大林时期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工业强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苏联改革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而失败。线索特征2.1918-1991年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线索:◆20世纪30年代是自由放任政策破产到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时期,是经济萧条与摆脱困境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初,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奉行、福利国家完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调整改革(减少经济干预)、经济恢复并长期稳定发展时期。◆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全面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至60年代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发展。50—7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滞胀”后,西方国家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干预,形成“混合经济”,福利国家规模缩减,“新经济”出现。第一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①农业:实行,不允许粮食进行私人买卖。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③商业:取消,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苏俄处于时期,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国内战争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知识梳理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3)主要内容: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战争需要。(4)影响:①前期:②后期:为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①农业: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A.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B.部分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C.允许恢复私人小企业。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新经济政策:(1)背景:(2)开始标志:(3)主要内容:(4)意义:①实践:②理论:粮食税自由贸易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知识升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1925年起,开展优先发展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推行农业运动,全盘建立集体农庄。(3)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1)年底,苏联正式成立。(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苏联经济落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1922重工业集体化知识梳理考点二“斯大林模式”1.形成背景:2.形成过程(建立途径)3.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苏联宪法通过)。实行单一的。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管理经济。实行体制。优先发展。的政治体制。(1)所有制:(2)管理体制:(3)经济体制:(4)工业化模式:(5)政治体制:公有制计划经济考点二“斯大林模式”4.主要表现(特点):5.影响:(1)作用:(2)弊端:①推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改善民生。②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③体制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行政手段重工业高度集权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又称苏联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的突出特征就是极权主义,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拓展提升:“斯大林模式”的含义①农业改革(重点):实行农产品的;扩大自主权;大规模垦荒和种植运动。②工业改革: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二战后,的弊端日益暴露,问题尤为突出。斯大林模式农业收购制玉米物质利益知识梳理考点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改革内容(主要措施):(3)结果:(4)意义: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集体农庄重工业考点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工业改革内容:(2)影响: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②注重发展,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①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②后期改革放缓,经济发展停滞、滑坡。①以方法代替行政命令。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管理考点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2)结果:①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②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特别提醒: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核心探究探究一核心主题【主题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特点和作用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三: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材料四: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特点和作用。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三: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材料四: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特点和作用。原因:材料一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以致出现政治危机,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特点:材料二、材料三表明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和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利用商品经济、市场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作用:材料四说明了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核心探究探究一核心主题【主题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影响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文选》下卷材料二: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漫画、图表:问题1: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特征。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文选》下卷问题1: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特征。原因:材料一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巩固国防、增强军事实力的需要。特征:材料一表明“斯大林模式”是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模式;材料二漫画表明“斯大林模式”依靠行政命令组织经济生产;材料二图表表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核心探究探究一核心主题【主题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影响材料三: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材料四: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30年代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问题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容易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结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三表明“斯大林模式”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四表明“斯大林模式”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材料三: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材料四: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30年代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核心探究探究一核心主题【主题3】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缺失及教训材料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立志做斯大林的掘墓人的他,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了调整。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改革。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得失。材料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立志做斯大林的掘墓人的他,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了调整。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改革。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得失。材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①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②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材料二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①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尤其是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1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