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深刻把握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运行的特征。第一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到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竞争阶段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占有,资本家既是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组织者。第二,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生产部门,都存在着实力不相上下的各种不同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在该生产部门居于垄断地位。第三,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非常频繁,可以毫无障碍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第四,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广泛的、有机的体系,主要有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房地产市场、货币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外贸外汇市场等,其中商品市场是基础,其他市场都围绕着商品市场而运行,发挥着它们各自的功能。第五,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都已经形成,充分体现出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平等性的特点。第六,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资本家生产经营的规模不大,占有资本较少,因此,企业的组织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第七,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资产阶级国家奉行“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原则,只保护私有制和国家安全,不对微观和宏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甘为“守夜人”。第八,市场机制发挥着对经济的全面调节的作用。4.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建立在私人资本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基础上,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的必然规律19世纪70年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垄断。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2.垄断组织及常见的形式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垄断联合比较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卡特尔;(2)辛迪加;(3)托拉斯;(4)康采恩。垄断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垄断组织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如跨行业的混合联合公司。这是一种新型的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形式特尔卡同类产品辛迪加关系经营独立性协议规定产量、市场份额和售价生产、商业和法律关系经营独立性统一销售,统一采购原料同类产品生产、法律托拉斯关系经营独立性生产有密切联系的企业统一生产,财物、销售丧失康采恩关系经营独立性多部门大垄断企业为核心形式上混合联合公司投资经营分散、非长期化异类性3.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以上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原因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第一,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发展。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第二,战后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四,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按照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国有企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2)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3)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4)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的主要原因是:(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化,原来的传统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降低,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部门兴起,从而使得处于基础部门的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下降了。(2)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市场供应小型化、多样化,国际竞争激烈,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而国有企业不足以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案例美国目前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是2,250亿美元。在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成员国的研究开发总投资中,美国所占的比例目前为40%。美国政府投入如此高额的研究开发经费正表明了在现代科技和现代科技社会化发展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日趋溶合。案例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应用转化为生产力是提高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垄断资本客观上要求国家在社会再生产和国际资本运行中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宏观环境。各国政府作为“总资本家”以本国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在研究和开发领域弥补私人垄断资本之不足,以缓和迅速发展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3)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局面,国有企业低效率、高亏损的问题更为突出,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补贴包袱。(4)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滞胀”,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流地位,反对国家直接干预、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的新自由主义抬头,为私有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助长了私有化的势头。(5)执政党的更替和政策调整。资产阶级右翼政党上台执政,则积极推行私有化。2.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形成途径是:(1)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2)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3)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而成;(4)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5)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赁或承包经营。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又一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加速了私人垄断资本在循环中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促进了其生产的发展。(2)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3)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企业创造市场条件。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体现在:首先,国有企业从表面上看是“国有”即“公有”的,但其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的,为垄断资本家总体服务。其次,国私共有合营企业,其实质则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它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这种形式,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第三节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一、市场调节的局限及国家干预的目标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必要性是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第二,市场运行主体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第三,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第四,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第五,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案例内容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j·Stigler)和阿尔钦(A·A·Alchian)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案例分析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在庇古所看到的情况下,铁路公司列车运行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并不由铁路公司和客户承担,而由既不经营列车又不用列车的农民承担,即存在负外部性。在施蒂格勒和阿尔钦所看到的情况下,列车运行在客观上直到了“稻草人”的作用,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铁路公司并不能对此收费,利益由与列车运行无关的农民无偿获得。这就存在正外部性。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价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失灵。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成为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重要内容。例如,利用政府力量对造成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征税或者罚款,以提高该产品的私人成本,使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相等;或者政府直接限制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的产出量,直至禁止它的生产活动。2.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并不排除市场调节,而只是弥补市场调节之不足3.凯恩斯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单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不能达到充分就业,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必须有国家的经济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有非自愿失业而未能达到充分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总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不足,主要是因为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一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即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有递减的趋势;二是因为利息率的变化又有个最低限度。消费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增量一般低于收入增量,即人们收入增长后消费不按同比例增长,使一部分社会产品不能实现。解决问题的措施,只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行,必须实行国家的调节。政策主张主要是由国家进行需求管理,即由国家设法刺激和扩大总需求。其中,重点是刺激和扩大投资需求。因为按照他的乘数原理,投资增加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就增加,投资也会增加,而投资增加,又会引起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主要是:(1)谋求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2)实现充分就业。(3)谋求稳定的国民经济增长率。(4)平抑经济波动,防止经济萧条或衰退。(5)稳定物价,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6)谋求公平与效率,改善国民福利。所有这些目标的实质,从根本上说,无非是协调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二、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手段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调节,是指通过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对公共工程、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以及对社会成员的转移支付等支出)政策,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多数情况下,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节,是指由国家银行即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存入或贷出本金的比率。法定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1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