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
1/22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1正如希区柯克的《后窗》让我们深陷偷窥的罪恶之中而不自知,比利•怀尔德的《双重赔偿》同样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气质,使得我们对于保险推销员沃尔特•内夫的犯罪有着感同身受一般的亲切。影片以沃尔特•内夫的第一人称来叙事,我们很容易跟上他心跳的节奏,和这个精明而且自负的保险推销员一起,谋划他的骗局,并且企图逃脱惩罚。杰出的摄影刻画出沃尔特的孤独之感,此事也无关旁人,我们和沃尔特一起感受他内心的紧张、焦虑、还有无力。如同我们必须要用无数个谎言来掩盖自己之前说的第一个谎,事情远不是沃尔特和我们所能掌控的。在菲莉丝的家中,几乎是靠着一种直觉,沃尔特立刻意识到这个女人企图谋害自己的丈夫来骗取意外保险金,他脱口斥责,菲莉丝则绝口否认。出于一种远离危险的本能,他匆忙逃离了菲莉丝的家门。但是那个念头却把他牢牢拴在菲丽丝的家中。回到住处的沃尔特这样说道:“我觉得自己从未离开,我和她之间的关系太强烈,而且没有结束。那只是一个开端。八点整,门铃响起,我不假思索就知道那个人是谁(菲莉2/22丝),好像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沃尔特为什么会和菲莉丝共谋害死她的丈夫。沃尔特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他娶了一个他不在乎而我在乎的女人……”,“我为了金钱和女人杀了他”。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纯粹是扯淡。我们总是会告诉别人自己为什么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我们多数时候都不会告诉别人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真实原因。没有理由能让我们相信那横亘沃尔特和菲莉丝之间的神奇般的默契就是爱情。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仿佛是出于一种本能,菲莉丝引诱了他,沃尔特则看似心甘情愿地被她引诱。沃尔特说他不断想起菲莉丝和她戴脚镯的方式。他多次提及菲莉丝的脚镯,但比利•怀尔德却并没有用特写镜头让我们看清这个脚镯。实际是,她戴什么样的脚镯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让他们彼此吸引?比利•怀尔德似乎非常乐意让观众看清菲莉丝的脸,但当我们靠的足够近的时候,这个女人便不再值得同情。和多数黑色电影里的蛇蝎美人一样,菲莉丝凭借美貌和残忍的手段嫁给她的丈夫狄先生。据狄先生和他前妻所生的女儿劳拉叙述,菲莉丝在做护理时谋杀了她久病的母亲。狄先生做石油生意并不如意,菲莉丝也没能仅凭美貌而完全控制他。据菲莉丝自己所说,有一次她几乎要故意不关掉汽车的引擎好用一氧化碳把醉倒在车中的狄先生毒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美貌的少妇每天在家中一边打发寂寞的时光,一边想着如何杀死自己丈夫的情境。对于她而言,谋杀的念头绝非偶然,早已在心中暗自点燃。3/22沃尔特的出现则让这个念头再一次浮现出来。但是,沃尔特为什么心甘情愿被她引诱?他看上去不像是一个贪图美色、龌蹉不堪的恶棍。实际上,他机智硬朗、谈笑风生,是保险公司最优秀的推销员。他曾说:“我挣扎过,但是我屈服了。”他屈服的绝非美色和金钱,那么他屈服的又是什么?在完成自己精心策划、看似完美的谋杀骗局之后,他几乎立刻就疏远了菲莉丝。因为菲莉丝在整个过程中的完美表现让人感到恐惧。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使自己免遭惩罚,以及这个骗局能否骗过巴顿•基斯。巴顿•基斯是保险公司的理赔经理,他经验丰富,没有任何虚假的索赔案能逃过他“胃里的隐形人”。他总是能发现别人的破绽,这次也不例外。虽然经过一番周折,基斯最终还是确信狄先生不是死于意外,也不是死于自杀,而是地地道道的谋杀。他也推测出菲莉丝不是一个人完成这场谋杀,并把同谋者锁定为劳拉的男朋友。沃尔特知道自己可以置身事外,但他却跑到菲莉丝的面前大摇大摆地炫耀。临近结尾的那场戏很奇怪。沃尔特来到菲莉丝的家中,告诉她巴顿•基斯已经派人监视她,她和劳拉的男朋友会被送上法庭,劳拉也会站出来指证她,而自己则能逍遥法外。如果事情真能这样的话,那沃尔特实在不应该告诉菲莉丝这些。他一边说着一边有意无意间关上菲莉丝家中的窗户,仿佛他准备在这里杀死她。他们似乎都预感到这些,菲莉丝早已在沙发下面藏了一把手枪。菲莉丝打了沃尔特一枪,却无法再打第二枪。于是沃尔特用两声枪响结果了她的生命。两个人的自相残杀似4/22乎是出于误会。因为他们都知道,维系彼此关系的绝不是什么狗屁金钱与爱情,而是谋杀本身。一旦谋杀得以实施,彼此便失去了赖以信任的基础,开始变得焦虑与多疑,他们都害怕遭到对方的抛弃与算计。他们对彼此内心的揭露令人心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都很卑鄙。菲莉丝在打过沃尔特一枪后,告诉他自己在这之前从未想过会爱上一个人……或许直到此刻她才爱上沃尔特,但是谁会相信她呢?负伤的沃尔特跌跌撞撞回到办公室,对着电话留言机向巴顿•基斯述说了这一切。这是影片开头的场景。影片以倒叙的形式来为我们讲述,通过沃尔特的留言将故事展开。在留言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与我多年的想法有关,早在我未认识菲莉丝之前。你应该明白,基斯,做这个行业,你总是尝试识破别人的诡计,你就像站在俄罗斯轮盘后的人,监视客人是否诈骗保险。然后你会想自己能够诈骗保险,并且做的精明,因为你已经控制轮盘,你心里有数,你只需要一个计划,一个诱饵,门铃突然响起,布局就在眼前……”这段话或许多多少少能为我们揭示,在这起偶然的谋杀案件背后,埋藏在沃尔特内心深处的真实动机。在沃尔特看来,菲莉丝的出现不过是一个诱饵,是扣动手枪扳机的手指,他的潜意识中早已埋藏着这样一个动机,所以才心甘情愿地被其引诱。可是这个动机却是如此的单纯,仅仅是自以为自己在掌握了保险业的一切规则之后能够逃避这个规则。就像一个孩子被告知不要打破家里的花瓶,可是他仍然在玩耍时有意无意间将5/22花瓶打破,他玩的很开心,但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于是千方百计地向父母隐瞒自己的过错。在一次访谈中,导演比利•怀尔德告诉我们,影片试图反映美国中产阶级的黑暗面,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人是如何沦落成为一个凶手的。导演对自己的电影总是不太情愿解释太多,情况可能也并非仅仅是他说的这样。犯错似乎是早已埋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直到一天我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冲破种种束缚,感到自己能掌控一切的时候,它便潜出我们的意识,控制我们的行为。但我们永远只会自视过高,犯错势也必要受到惩罚。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堕落”。如果说黑色电影中,人人都是堕落的,那么在《双重赔偿》这部电影中,至少那个理赔经理巴顿•基斯看上去不太可能是堕落的。不过,保险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罪恶的行当,你用一些不知道哪天才会发生的倒霉事来吓唬人,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的钱。但当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你却在想如何才能不赔钱或者赔的最少。谁愿意把到手的钱再送出去呢?如果一个人自觉聪明,他或许能窥见其中的漏洞,骗取保险。但保险公司总归会赚的盆满钵满,成为最大的赢家。就像巴顿•基斯一样,专门为保险公司审查可能出现的诈骗,他无形中已经成为维护保险业这个罪恶行当的帮凶。沃尔特和基斯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在原著小说中,基斯在两人的关系中,还扮演着父亲这一隐性的角色。沃尔特在心理上对他也有依赖之感。从沃尔特总是为基斯点烟的方式,6/22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关系的亲密。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沃尔特在自己的骗局彻底失败之后却跑到办公室里对着留言机向基斯述说,而不是逃之夭夭。沃尔特在谋划骗局时,完全站在基斯的角度上来构思。基斯一直很欣赏沃尔特,他希望把沃尔特调到自己身边工作。在遭到拒绝后,他无意间对沃尔特说道:“我大概想错了,你并不高明,只是个头高。”正是在他说过这句话之后,沃尔特真正实施了自己的谋杀骗局。在电话留言中,沃尔特对基斯说:“你想知道是谁杀了狄先生?拿稳手中的雪茄,基斯,我杀了狄先生。”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竟然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神情。他似乎很享受,完全陶醉在自己的叙述中,并未在意自己的血已经渐渐浸湿自己的西装。他就像一个遭到责备的孩子,拼命地向自己的父亲证明自己并非无能之辈。根据原著小说作者,也就是《邮差总按两次门铃》的作者詹姆斯•M•凯恩所说,《双重赔偿》受到这样一个故事的启发:一个尽心尽力工作了好多年的的报纸排字工人,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为大标题中一个猥亵的错误放行。凯恩的这个创作初衷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双重赔偿》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如果说影片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黑暗面,那么我们不过是在无意识中被社会权威所绑架,成为它忠实的拥护者,所以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天然的人性看做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罪恶呢?如果转换一下立场,我们就不难看出,影片本身的意义恰恰就在于为我们揭露出工业社会环境下,现代组织对人性的无情打压和控制,在组织中,7/22没有人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基斯的形象成为工业社会的杰出代表而拥有绝对的道德权威,沃尔特对基斯的反叛同时也是人性对工业社会的反叛,这种反叛的最终归宿就是悲剧性的死亡,基斯把沃尔特交给警察不过是再一次维护了自己道德上的权威。在影片中,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附加在沃尔特身上的那种机械式的压迫感。影片最迷人的地方也就在此。扳机一旦被扣动,你就再也无法控制子弹的航向。如果说沃尔特是软弱的,他的软弱恰好就是体现在他掌控行为的无力之感。“门铃响起,布局就在眼前……”,“机器开始运作,无人能阻挡它”,“现在万事具备,一触即发,给人思考的时间已经溜走”。基斯凭借自己的智慧破解了谋杀的谜团,他对沃尔特说:“这跟坐火车无关,可以在不同站下车。他们会被困在一起,直至终点,这是单程车,终站就是坟墓。”正是基斯对案情的穷追不舍,才让我们和沃尔特一起感受到莫大的焦虑与恐惧。巴顿·基斯是否对沃尔特·内夫有过怀疑?有趣的是,这样的意义却通过一个看似残忍、无情的方式呈现。在电影拍摄之初,甚至没有哪个好莱坞演员愿意出演沃尔特•内夫这个角色,大家都认为这个人太过无情,不值得同情。不过,事实恰好相反,沃尔特这个人物却让我们产生强烈的代入之感。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好莱坞的制片法典禁止拍摄小说《双重赔偿》长达十多年。直到有一天,一向玩世不恭的比利•怀尔德决定把它搬上银幕。不过比利•怀尔德的玩世8/22不恭却是有所保留,因为在影片的正式上映版本中,他剪掉了结局的一场戏:死刑室。尽管他解释说之前的一场戏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实在不太应该轻易相信这位导演说的话。比如关于女主角菲莉丝的假发,他对别人说:“你注意到啦?那是我有意设计的。我需要这个女人身上的虚假,品味低俗,假头套。”但是他却是第一个发现菲莉丝的假发不合适的人。比利•怀尔德后来又说,《双重赔偿》原版结局的那场戏是他拍过的最好的两场戏之一。这场戏我们现在已经不大可能看到。在这场戏的结尾,剧本这样写道:(沃尔特被执行死刑后)基斯正准备离去,慢慢地走进黑暗的狭窄走廊。他头上已经戴好了帽子,大衣松松地披在他的身上。他走起路来像个老人。他走了八九步,然后机械地从内衣口袋里摸出一根雪茄,放在嘴里。他的手像以前一样开始拍着口袋寻找火柴。突然,他停了下来,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他僵硬地站着,手按住心脏。他从嘴巴上拿下雪茄,慢慢地朝门走去。摄影机跟着他横摇。当他快到门口时,站在那里的守卫把大门敞开,强烈的阳光从外面不设防的监狱操场射了进来。基斯慢慢地走进阳光中,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独者。(剧本引自《黑色电影》一书)在这个结局中,基斯这个现代工业组织的维护者,在把它的反叛者沃尔特送给死神的时候,也把自己送上灵魂的拷问架。9/22我们或许能够感受到,现代工业组织终有一天会没落下去。那时候,再也没有什么组织、什么人能强迫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着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很好地过活。这势必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只能希望它快些来到吧。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2黑色电影是好莱坞电影的一大类型,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在影片基调上呈现悲观主义的色彩,带有强烈的宿命论基调,从1941《马耳他之鹰》诞生开始,黑色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两个走向:或者是刚强的硬汉,或者是堕落的懦夫,而“蛇蝎美人”往往成为其中牵起主线人物的关键角色。1944年比利·怀尔德导演执导的《双重赔偿》便是黑色电影中最为经典的巅峰之作,其中堕落的懦夫
本文标题: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22456 .html